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匠人,這個詞最先出現在《墨子·天志上》裡,“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矩,之於匠人,是規矩,是堅持,也是一種傳承和信念。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尋找平江隱藏的匠人之心


“打酒嘞——”烈日當空,一位白髮老翁挑著一擔酒,晃晃悠悠從遠處走來。走到陰涼地,老翁停下腳步,抬頭看了看天,扯起腰間纏著的白毛巾,抹了抹臉上、脖上的汗,“咯天氣,熱的狗死。攆換的才賣得完落。”


“老闆,恩咯酒約子買咯囉。”老翁循聲望去,原來陰涼處有一戶人家正在吃午飯。席間,一箇中年男人正衝老翁招手。“咯一桌銀哈恰得。”老翁頓時來了精神,放下毛巾,熟練地打了一小盅酒,小心遞了過去。“恩裡先試下,試嗒,好恰再哇。”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中年人端起酒盅,仔細抿了一小口。“咯酒蠻嬲塞”中年人說完,一口而盡。“來,先打一斤!”老翁眉開眼笑,趕快打上一斤:“5角一斤。”“咯貴?!”“我咯酒哈是糧食釀的哩,不是雜七雜八的酒哩。”“你咯生意做的哩,要不我拜嗯做師傅,嗯告我釀酒。”“我哩咯是祖傳手藝,不告不告。”白頭老翁一口回絕道。


中年男人正是李課群。一餐飯,一盅酒,他們家與酒有關的故事,也從此開始。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以後每次,李課群都會在老翁那買點酒,同時也總會喊著拜師。之前可能還是閒聊打趣,回絕的次數多了,本就頭腦活泛的李課群,反而打定主意,硬是要學到這門手藝。


最終,白頭老翁抗不住了:“拜師可以,學費是一百斤谷。”話音一落,李課群愣在原地。“嘿嘿,薑還是老的辣吧。一百斤谷囉,看嗯喲子搞。”老翁笑眯眯地望著呆了的李課群,心情倍兒爽,彷彿恨不能將此情此景立馬發個朋友圈,自己先點1000個贊。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不願意就算嗒。以後不要再問嗒!”老翁瀟灑地轉身挑擔,開步,走。“慢!”一聲炸雷憑空響起:“一百斤就一百斤!要得!”這下老翁愣在原地。“什麼?!”“師傅,我哇要得哩,一百斤谷就一百斤谷。”李課群笑眯眯地湊上前來。


在上世紀的70年代末期,雖然已經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但一百斤稻穀依然不是個小數目,尤其在農村。跑遍左鄰右舍湊學費的事不提,人們知道的是,後來這個白髮老翁基本再未出現,挑著酒擔子吆喝的變成了五十餘歲的李課群,或許劃定“業務範圍”也是師徒兩個達成的協議。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課群的草帽變得發黑,頭髮也開始花白,村裡的好酒之人已漸漸忘記了“前任”,爺爺賣酒翁的形象,就此在年幼的李思源心中紮根。



李課群的賣酒大業並未持續太久,一場病讓他倒在了六十歲的門檻上。重金學來的技術當然是要傳家的,言傳身教的兒子李春林,理所當然接了班。


1990年代後,李春林當上了平江縣城關鎮北附村的村長,革命不分先後,幹部不論大小,釀酒於他,始終只是副業。但事實上,把釀酒當副業的李春林,手藝比起老父親,卻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北附村和周邊的村子,賣酒的並不只有他們一家,但人們似乎都更青睞村長家的酒。特別是幾個喜歡喝酒的,估算著釀酒的日子,就天天打著彙報的名頭,往村長家廚房鑽,坐在蒸酒屜前,陪說著閒話,口鼻俱用,狠狠呼吸,恨不得將蒸散出來的酒香全部揣在胸裡,打包帶走。


隨著出酒的日子臨近,彙報也越來越頻繁,一天甚至要彙報好幾回。出去溜達一圈,急衝衝地又坐回來了。同時,以“嚴把質量關”“酒喝多了的人才曉得好壞”等各種奇形怪狀的理由、藉口來試酒。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出酒那一天,整個北附村方圓幾里,酒香四溢。與往日三三兩兩不同,村裡家家戶戶拎著瓶、壺、罐、桶等各色器皿,上門來了。那情形與當時城裡停水,男女老幼排隊接水可交相輝映。


到底是因為村長的“光環”更容易吸引顧客上門?還是索性因為酒釀得好,得以被選為村長——這已不得而知,但有人顯然不把“村長”當幹部,該賒賒,該欠欠,但酒還得照打,照喝。


70-80年代,村裡人釀酒大多還是用雜糧,稻穀、高粱、紅薯以及山裡一些說不出具體名字的植物,到了80年代末,純糧食酒才逐漸開始成為主流。但散裝谷酒,依然上不了檯面。一個簡單的例子,村裡的“白事”用酒,基本都被李春林家承包了,但到結婚生子等“紅喜事”,人們依然還是希望能用瓶裝酒、“牌子貨””,畢竟“檔次不同”。這一點,或許也成了後來李春林的兒子李思源萌生做品牌想法的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釀酒大師傅“兼”北附村前村長李春林,算是把父親的釀酒手藝傳承下來。每年自家廚房釀出的幾十鍋酒,供應著自家和村裡的鄰舍們,近四十年來一直如此——如果事情不發生變化。



30歲的李思源,在東莞開了一家化工廠,也能算的上有為青年,然而事情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李思源的化工廠倒閉了,在2014年九月份的某一天。


工廠倒閉的這天晚上,李思源就從東莞開車回到了老家,開了一晚上,隔天上午才到家,到家以後跟爸媽打了個招呼倒頭便睡。


這是李思源的夢想與事業破碎的一天。


因為工廠的事,李思源正處於人生中失意的階段,當天晚上,他老爸破天荒地跟李思源說:“要不恰兩杯?”,李思源想了想說:“那就恰兩杯吧”,他老爸就用舀酒的提勺去酒窖舀了一勺酒。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那一勺,正好裝滿兩個大茶杯,那天晚上他們父子間的談話一直到了半夜兩點。


李思源在外面需要應酬也經常喝酒,但是在這天晚上之前,他從來沒有喝過自家釀的酒,第二天,李思源早早的就起來了,發覺跟往常喝酒後不一樣,自己的頭完全不痛,異常清醒,他心裡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這也是李思源的夢想與事業重新起航的一天,古羅酒翁隨之而生。談到“古羅酒翁”這個名字的來歷,李思源表示當時起名的時候頗費心思,什麼“扶牆走”之類的名字上上下下想了兩百多個,但始終沒有一個滿意的,後來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平江古時候附屬羅子國,又想起小時候記憶裡爺爺的樣子,帶著一個因為汗漬有點發黑的草帽,腰上掛著一塊白毛巾,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賣酒老翁——“古羅酒翁”就此而生。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對於酒來說,我們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發明了釀酒技術,這是一門真正的“老手藝”,對於那些真正愛酒的人來說,酒不僅僅只是酒,喝的更多的是裡面的文化底蘊。


在史書的記載中,酒最先是由一個叫杜康的人釀出來的,後世便將杜康奉為酒祖,多以“杜康”借指酒。在機器未出現的年代,釀酒師傅憑藉的都是手藝、經驗和一份對酒的熱愛。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從李課群到李春林,再到李思源,這三代人之間關於酒的故事一直在延續。


如今,李家的酒廠在城關鎮北附村開了起來。


李家幾乎人人都會釀酒,當然最主要的人還是李春林跟李思源的舅舅,釀酒的各道程序都是親力親為,酒的品質把控一共有三道門檻,第一道是李思源的父親,第二道是李思源的舅舅,第三道則是李思源本人,所有的酒都要經過這三道關卡的檢驗才能夠算是正式出爐。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曾在十年前遭遇一場大病的李春林如今說話已經有些不太利索,但談起釀酒,卻仍然是滔滔不絕。老人回憶起以前八九十年代釀酒的事情,他說那個時候因為做的是散酒,家裡的廚房就是釀酒的地方,那一方小天地,承擔起了附近幾個村愛酒人的期望。因為釀酒需要時常加水,而那個時候用水又不方便,都是用擔子去水井裡一擔一擔挑回來的,一天要跑好多趟,講到這李春林有些唏噓,說現在就好多了,都不用挑水,有機器就能夠自己加水了,比以前方便多了。


但或許,這也是這家小酒廠,為數不多的與現代工藝勉強掛上鉤的地方了,無論是糧食攤曬到蒸酒、還是到窖藏,“古羅酒翁”的這些工序幾乎都是靠著幾位李家人手工完成。



“經驗”“感覺”,這是李春林在介紹他釀酒技術中用的最多的詞,比如現在天氣太熱不適合釀酒,因為空氣中溼度太重,釀出來的酒口感和質量就不行。再比如什麼時候加水、什麼時候出酒,出的酒要不要得,這些都得靠著幾十年的積累來判斷。評價起兒子的釀酒技術時,李春林笑言“他還夠學呢,不過也不急,我和他舅還能慢慢教”。


“釀酒打豆腐,稱不得老師傅”,平江當地的這句老話完美地詮釋了手藝人的精髓。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發展,真正做純糧釀酒的已經很少了,市面上絕大部分都是一些勾兌酒,對此,李春林特意解釋“勾兌酒也不能說不好,只是失去了老祖宗給我們傳承下來的一些東西。”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在說到自家的酒跟市面上其他的酒有什麼區別時,他說“市面上的酒是標準化生產,對於一個牌子的酒而言,味道是統一的,因為這些都是工藝化流程所產生的,我們自己釀的谷酒興許每瓶味道都會不一樣,這也是純釀酒的最大特點。”


有人問:“既然勾兌型的酒能夠確保味道的統一,那為什麼還要堅持做口感不能完全統一的純釀酒?”,李春林給出了他獨到的見解“外面的勾兌酒是一種工藝,而平江的谷酒是一種手藝”。在老一輩人的心裡,或許是有一點“食古不化”,不過,我認為的是,這是老一輩人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想要保存下來的一點堅持和信念。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匠人”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離以前越來越遠了,祖宗留下的東西也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而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會很珍惜這份東西,當做傳家寶來看待,酒背後的意義所在,文化所在,信念所在,興許只有這些匠人們心裡自己最清楚了。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釀了一輩子的酒,李春林只用了兩個字來形容——良心,這是祖宗留下來最寶貴的財富。


而對於李思源來說,酒也不單單是普通的飲品,是貫穿著三代人之間的橋樑,是“有些東西不能忘記”、“有些東西不得不去做”的意義所在。


從賣酒翁和李課群,挑著酒擔在村裡四處吆喝,到李春林在家裡釀酒等別人上門,再到李思源把酒做成品牌,三代人之間賣酒的方式固然在變,但不變的始終是那顆想讓人喝上好酒、喝上良心酒的心。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願傾江湖裡,贈飲天下人。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平江匠人—三代人的“酒”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