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能幹嘛?有人能看透你的內在

上個月有位陳女士來諮詢,說到她老公最近對她越來越過分。她受不了了,但想到孩子剛上小學,只能一直忍著都快崩潰了。他把家裡積攢的一些錢都拿去打牌輸掉了,晚上還喝的醉醺醺的回來,要麼乾脆就不回。她就想問心理專家一句話,她還值得堅持下去麼?一般的心理諮詢師面對這種情況,可能是勸人為善不到最後不放棄。但是實際上個案各不同,我們的心理專家跟她溝通完一輪,第二次也成功的約到了她的丈夫一塊參與來“聊天”。最後其實有點悲哀,判斷是他丈夫基於現在是“挽救”不了的,只能換個環境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給別人下判斷,可能涉及到目標對象是否有“癮依賴”類似的心理症狀,如果只是輕微的不良習慣還好解決,一旦“上癮”,就得采用比較嚴肅的對待方案了。有的人對藥物上癮,有的人對打遊戲上癮,還有的人對運動健身上癮等等。由於腦部神經持續反射,讓有癮的人不斷提醒自己,該去補充“特殊能量”了。那從科學角度來說,人的大腦裡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Dopamine)的物質,刺激腦神經讓人覺得“爽”。所謂的“成癮”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物質在作怪。

所以,癮是心理範疇的事兒。很多危害性極高的癮,酗酒,濫用藥物等。一般常見的癮存在於各種場景裡,比如小孩沉迷於網絡遊戲,追星過度,習慣欺凌,甚至是賭博,等等。【重要的事情說3遍】癮可以戒!可以戒!可以戒!

心理大咖能幫助很多人克服心魔

作為國際體系下的心理戒癮研究機構,美國塞納研究院的心理專家,與國內的多位上癮者或家屬展開過對話,每週都免費幫助一些人進行在線諮詢,幫助認清自我從而尋求新生。這裡再拿幾個例子來說事 – 需要提前特別註明的是:從尊重用戶隱私的角度,在線諮詢並不要求實名制。所以,這裡也不涉及到具體人名。

一位媽媽打電話過來,孩子到了高中,對網遊入迷,不願意去上學,家裡怎麼說也不聽。別人都說孩子是逆反期,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好轉了,但是媽媽心裡著急啊,所以要迫切找個說法。博士跟她溝通了好長時間,鼓勵她帶著孩子去找新的“依賴”途徑,包括在體育項目上找到興趣與專注,以及參加一些機器人組裝的比賽,有必要還可以帶孩子參加智商測試。因為孩子學習不好,也許是在功課上付出了努力但沒有達到期望,導致壓力過大而尋求在虛擬的網遊世界裡找自我的存在感。但是孩子天資有區別,不一定非得用走獨木橋的方式,來要求他在學術上滿足父母的期待。

一位網友找到我們,他說自己吸毒。在國外留學期間經常吸食大麻,回國總在找一些替代品,有一次差點陷入險境。自己也很鬱悶,明知道這樣不對就是無法擺脫。博士從他那瞭解了很多事情,包括他從小的環境影響,家庭的影響,現在的工作狀況等等,也詢問了他的依賴程度,然後從藥理專家那判斷是否進入脫毒階段來判斷先去戒癮中心先擺脫身體依賴,接著再解決心理依賴的事。關於這個案例,我們後續會接著更新一下“治療”成果。

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很多是因為生活壓力導致的問題,都需要尋求正確的方式去排解。從國際成熟治療經驗來看,絕大部分的心癮或者心魔都是有辦法去戒除的。有些人需要藥物輔助過度,有的能直接解開心中謎團,不管怎麼樣,心理諮詢與治療在其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持續走在積極陽光的路上。

下面看一下博士的真容,如果在街上碰到他可以找他籤個名~~

張凱雷博士(美國塞納研究院首席)

美國華人界傑出的心理學家。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與芝加哥心理學院,曾任蒙大拿大學副教授,美國多所州立機構的特邀專職心理學家,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專職心理學家。從業20餘年,張博士有著超過3萬件心理治療病患經歷,其主要實踐的心理學領域包括藥物濫用心理、兒童與家庭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等。

心理學博士能幹嘛?有人能看透你的內在

保羅•馬丁(美國塞納研究院特邀專家)

美國傑出臨床心理學家,神經心理學和行為醫學方向博士後。承擔過美國國家、大學的心理項目研究,曾先後任職於美國KP醫院、VCBH戒酒戒毒中心、美國加州教養與改造司、美國加州康復部等部門,有著20年以上心理醫生從業經驗。

除了兩位來自美國心理界的大拿,還有本土的心理諮詢師,劉奕君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中科院心理所研修。牛喬喬,畢業於北師大心理學專業的諮詢師。

網友們既可以找幾位心理專家諮詢問題,也可以去PK他們。當然,最好提前準備一下紙巾,要不萬一被專家說到心底,痛哭流涕的話也只能自己擦。。。這種現象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