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膏、丸、散——了解中醫絕技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醫師辨證精準、所用藥材道地對於治病療效關係最大,而選擇合理、合適的中藥劑型是保證和提高療效的關鍵。

古人認為:“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中藥用於治病,我們經常見到不同的劑型,古人常用湯劑(煎劑)、丸劑、散劑、膏藥等等,還有現代的膠囊、合劑、片劑。運用最適於患者的中藥劑型,既便於藥物吸收,配合藥物的歸經氣味、中醫的生理病理,起到協同作用,更有利於藥物發揮作用。

比如患新病、急病、重病患者可選用湯劑、散劑,所謂“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這是因為藥物以分子或離子狀態均勻分散在液體中,更便於吸收、快速吸收,更快、更有力的對抗病邪,更快治癒疾病。

慢性病、遷延性疾病和病後調養者適合用丸劑、內服膏劑,常用的蜜丸、水丸、膏方在胃腸道中吸收慢,作用緩和,效力持久,保存、攜帶及服用方便;煮散劑也是常用劑型,《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煮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故每用一方寸匕為一服,多不過三方寸匕”,長期服藥者,每日取藥“一方寸匕”(少量),煮沸服用,“取其積日之功”,從量變到質變,慢慢調理從而達到改變體質的效果,急不來。

外科、骨科疾病,如風溼痛、跌打損傷、皮膚瘡瘍等可選外用膏藥,也可選用通經活絡的藥酒。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下面我們來分析各種常見劑型的優缺點:

1、湯劑----吸收快 藥力大 方便加減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湯劑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劑型,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減靈活、針對性強等特點。醫生可根據病人體質或病症特點以及飲片的特殊性,隨證加減,靈活調配。將單味或者幾十味中藥放在水中煎煮一定時間,然後取汁服用,就成了湯劑。一般來說,只要辨證準確、藥材道地、炮製得法,效果顯而易見。如麻黃湯祛寒、白虎湯清熱、獨參湯補虛固脫等。

2、丹、膏、丸、散、膠囊、藥片等多種劑型(中成藥)——計量準 應用快 便攜帶 易堅持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1)丸劑,釋放藥物作用緩慢,但藥效長,緩解毒性和刺激性,減弱不良反應。常見的有水丸、蜜丸、糊丸、蠟丸等。近年研製的濃縮丸和滴丸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點。長期調理,多運用丸劑,便於堅持服用藥物,如六味地黃丸補腎陰、補中益氣丸補脾胃。還有丸劑用於急救,與緩解毒性有關,如安宮牛黃丸治神昏。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2)散劑,為粉末狀,可提前準備儲存,需要時即刻應用;因表面面積大,易分散吸收,奏效頗快,如活血止痛散治外傷、稀涎散通關散治神昏。或者需要疏散邪氣調理或慢病,可用煮散法,取其用量小、升散、消散的特點,如銀翹散治風熱、玉屏風散固表、續命煮散治中風等。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3)膏劑,分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的就是常說的膏滋,有滋補功效,便於長期服用及緩補,如十全大補膏。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外用的就是膏藥,方便攜帶、局部用藥,無胃腸道副作用,多適用於外科瘡瘍或風寒痺痛等病症治療,如跌打鎮痛膏消腫止痛、瘡瘍膏治癰癤等。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4)片劑,現代西化產物,劑量準確、質量穩定,重在服用和攜帶方便,可滿足各種需求。但因壓片中需加入黏合劑,使藥物的表面積大減,影響在胃內的崩解和吸收,如牛黃解毒片、桑菊感冒片。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5)膠囊劑,該劑型等同於散劑,外觀光潔,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便於服用,對於口感較差的散劑可裝膠囊。水溶性好,在胃中藥物可迅速分散、釋放,顯效也快,如十滴水軟膠囊、大黃蟄蟲膠囊。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6)顆粒劑,是指用藥材的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製成的乾燥顆粒劑型,可用開水沖服,比較方便,如頸復康顆粒、胃蘇顆粒。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7)丹劑,並非一種固定劑型,一般指含有硫、汞等礦物加熱昇華提煉而成,具有劑量小、作用大、含礦物質等特點,多外用,如紅升丹、白降丹;還有習慣把貴細藥、特殊功效藥的劑型叫丹劑,如至寶丹、紫雪丹。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當然,還有其他不少劑型,比如合劑“消積止咳口服液”治食積咳嗽、酊劑“痤靈酊”外用治痤瘡、酒劑“參茸酒”補益脾腎等等,我不在贅述,且拋磚引玉。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由於人的體質有虛實,病情有急緩,年齡有大小,時令有冷熱,選擇的中藥劑型也不同。選擇劑型要全面考慮與藥品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等相關的各種因素,重在辨證,抓住特點,適合不同個體是總體原則,達到最大療效是最大期望。

丹、膏、丸、散——瞭解中醫絕技

自古以來,中醫中藥不分家,中醫師必明藥性、懂製藥、通醫理,現在臨床中醫不能普遍通曉丹、膏、丸、散的傳統制作工藝,有的根本就沒見過,使學者不能同時邁開醫和藥結合的步伐,不能醫與藥貫通而一脈相承,導致斷層失傳。

複習古文:

湯劑丸散藥味,用雖不同,而治法亦異,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舒緩而治之也。丸散分兩,可多可少,若銼為劑,必須七錢至八錢,以為中正。羸弱者,五六錢為劑,壯盛者必須兩餘,方得其效,少則藥力不足,多則不勝藥勢。----《審視瑤函》

凡服藥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聖惠方·論服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