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不直接揮師取印度?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諸葛亮要拿下印度幹什麼呢?

我國曆史上有好幾個大分裂的時代,也有很多政權被被迫偏安一隅,比如蜀漢政權,比如西遼政權等。

他們原來傳統的統治中心中原地區,然後以此為基地進行擴張或者休養生息。諸葛亮作為蜀漢的軍師,劉備駕崩後的蜀漢靈魂人物,一生都在為北上中原而努力,先後五次北伐曹魏,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當時的蜀漢,除了北部的曹魏、東部的孫吳,還有西部的南亞次大陸地區,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揮師南亞而要北上伐魏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蜀漢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為蜀漢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

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政權,只是佔據了天下13州中的益州一州,全國人口在籍人數才94萬,常備軍隊才10萬。這和佔據了9個半州的曹魏,佔據了3個半州的孫吳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而即使這樣,諸葛亮還面臨著南部蠻族叛亂的問題,諸葛亮最後也是採用了軍事和政治手段並用的策略才最終搞定南方。而面對印度,情況就更為複雜。

首先,當時的蜀漢政權,全國基本以山地為主,在蜀漢的西部,雖然有南亞次大陸的廣闊天地,但是中間遠隔萬水千山,特別是橫斷山脈,這是當時的諸葛亮絕對難以逾越的天塹!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當時的條件下,想要保障軍事的勝利,首先要保證後勤的暢通,而向西絕對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以蜀漢的實力,北上曹魏尚且吃力,翻閱大山前往印度就更加難以為繼。

再者,當時的印度地區,特別是印度東部地區,還處於尚未開發的狀態,貴霜帝國也只是在北部和西部進行了統治和管理,所以即使攻下這裡也需要開發和經營,代價太大。而且,這裡溼熱的瘴氣絕對是蜀漢軍隊的天敵。

最後,即使諸葛亮排除萬難,下定決定一定要拿下南亞次大陸,那麼諸葛亮如何保證曹魏和孫吳不會從後方偷襲?要知道,諸葛亮傾巢而出,別人不會放棄趁火打劫的機會!

2、攻取印度於理不合

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進行過詳細的分析,其中重要的一點因素就是北伐是保證蜀漢政權合法性的最好方式。

作為偏安一隅的政權,諸葛亮深知,要想讓天下百姓認為蜀漢才是正統,就必須不斷攻打所謂的篡位者曹魏政權,只有這樣做出態度才能讓天下人看到蜀漢為恢復正統而做的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勝負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有本地的益州派和諸葛亮為代表的外來派系,兩個派系矛盾尖銳,而緩解兩派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主動發起戰爭,轉移國內注意力,所以諸葛亮要不斷進行北伐!

所以,打出去是必須的,而北伐又是唯一正確而可行的方向。

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北伐,不僅是給蜀漢政權正名,更是以戰爭不斷疲敝曹魏,使其難以專心發展,進而不會在短時間形成對蜀漢政權的碾壓態勢。換句話說,只有不斷攻打曹魏,以自己的犧牲削弱曹魏,才能儘可能穩固三國鼎力的局面!因為孫吳實力處於三國中間,蜀漢的執著北伐能夠讓其看到蜀漢對孫吳的無害性,從而堅定抗魏的決心!

如果諸葛亮揮師向西,首先就等於宣告自己成為爭奪正統的失敗者,從而不得不選擇遠走,這是諸葛亮和所有蜀漢人都難以接受的。

西遼建國後尚且執著地大舉東征,蜀漢政權就更沒有必要捨近求遠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道題目似曾相識。去年回答過一個為何劉備不去東南亞發展的問題,現在碰到一個諸葛亮為何不去攻取南亞次大陸——印度的問題。只能說腦洞略大。

先說說三國時期的印度吧。


三國時期,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國度,西北部被希臘化的貴霜帝國(外族)統治,其餘地方四分五裂。因為貴霜帝國毗鄰西域,所以佛教得以途徑傳播至中國。貴霜的實力不弱,當時和漢朝、羅馬、安息並稱為歐亞四大帝國。

再說蜀漢是否有必要攻取印度。

蜀漢的南部是南中地區,大致相當於雲貴、川南和緬甸的一部分。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溼熱,民族眾多,管理起來非常不便,只設立庲降都督進行羈縻統治。223年,諸葛亮南征,降伏了孟獲等部落首領。因為蜀漢的重心是北部漢中一線,所以對南中的管理還是非常鬆散,只要求那些部落歸順就可以。


如果硬讓諸葛亮去打印度,那麼蜀漢軍隊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青藏高原翻越喜馬拉雅山脈,一條是經緬甸穿越原始森林,這可都是死亡之路。以蜀漢當時的能力,打不打得過印度阿三尚且不談,這兩條路都沒法活著走過去,還沒看見阿三的影子呢,軍隊就因為氣候、補給等原因全死在路上了。

況且蜀漢也就10萬部隊,諸葛亮要分出多少人去合適?這仗要打多久?曹魏來偷襲怎麼辦?

所以諸葛亮實在是完全沒必要去打印度,成本太大,收益為負,搞不準國家都都亡了。


石頭說歷史


這是因為諸葛亮打不過印度,也不敢去打印度!

蜀漢建立於公元221年,之後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在夷陵病逝,蜀漢被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從此開始了諸葛亮時代!

在這一時期,印度大部正處在貴霜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半個中亞都屬於貴霜的領土。在公元200年前後,貴霜帝國擊敗了東北部印度的塞種人王朝西薩特拉普王朝後,國家進入全盛時期。

在人口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將近1400萬臣民。軍隊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常備軍10萬、戰象1000頭,並可在戰時動員上百萬大軍。同時,由於剛剛結束與西薩特拉普王朝的戰爭,貴霜帝國的軍隊戰鬥經驗豐富,不輸於常年作戰的蜀漢軍隊。

再看諸葛亮治下的蜀漢,在三國末期蜀漢只有90萬人口,這已經是戰爭沒那麼頻繁時期的人口數量,那麼在公元221年到公元234年之間的蜀漢人口只會更少。軍隊方面,諸葛亮所能動員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

打不過印度

假如諸葛亮遠征印度,必須要留下一支軍隊駐守以穩定國內局勢,所以,頂多帶走一般人,也就是5萬人。這5萬人將會在戰爭中越打越少,得不到補充。反觀貴霜帝國兵精糧足,又有龐大的人口支撐,足以支撐常年作戰。只要戰爭陷入僵持諸葛亮必敗。


不敢打

當時貴霜帝國與曹魏政權關係友好,假如諸葛亮揮兵南下,保不齊貴霜帝國會通知魏國,建議曹魏趁蜀漢國內空虛趁機攻打,讓諸葛亮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如果這樣諸葛亮敗的就更徹底了。

所以,諸葛亮是不會冒險和印度開戰的。


歷史風暴


抽瘋三國

1、公元225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根據土人線報,征伐土人近親南越,拿下中南半島,沿克拉地峽兵發馬六甲,劍指蘇門答臘、爪哇,以此為跳板,不期意外發現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遂徵之。班師回朝時在南中慶功,孟獲又請求諸葛丞相一路向西走向勝利,諸葛亮親率各地土族聯合軍團沿孟加拉灣進入恆河入海口,恆河一帶瘴癘叢生,為了打過恆河去解放全印度,諸葛丞相又發明了甩餅用於祭祀河神。

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一個個半島土邦之後,揮師北進,公元230年,聯合軍團先於王玄策400多年遭遇摩揭陀,滅之。時值貴霜王朝晚期,諸葛丞相審時度勢,聯合新崛起的薩珊波斯王朝東西夾擊,本與曹魏集團眉來眼去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二世被迫獻城投降。蜀漢(國際)遂與薩珊波斯王朝劃印度河為界,暫時相安無事。

諸葛丞相在印度設置東西南北四個印度公司實行有效統治,公司領導層採取競爭上崗、民主集中制方式設置管理,吸引大批蜀漢文人士子應屆生前去應聘。

2、公元225年,孫權聞聽蜀漢(國際)南下政策風生水起,不敢大意,派大將衛溫兵發琉球,以琉球為基地,南下菲律賓群島,以蘇祿海為界與蜀漢劃定勢力範圍,巴拉望島實行雙方共治。北上日本,趁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立足未穩,統一日本全境,不含北海道。

3、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立,司馬懿榮升舞陽侯,左等右等,說好的孫權伐魏和諸葛亮出祁山,既不伐也不出,一個也沒來。司馬懿大怒,咋兒啦?咋兒啦?說好的“光復漢室”,你們咋兒就不來了呢?聞聽兩國新動向,司馬懿深深感覺,被套路了。

知恥後勇,抽瘋三國之抽瘋軍事競賽正式開始,司馬懿定下北進西政兩大策略,雙管齊下。北路軍,先徵遼東,連破烏桓、鮮卑、扶余、高句麗、百濟、新羅、白山、黑水,揮師北地匈奴。西路軍,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部落盡皆歸附,袁紇、烏孫、車師、西丁零、大月氏紛紛來降。公元236年,曹魏(聯邦)與蜀漢(國際)聯合,在帕提亞帝國遺族幫助之下,剿滅了新生的薩珊波斯王朝。

公元248年,適逢赤壁之戰四十週年紀念日,三國代表齊聚赤壁,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青梅煮酒話短長,相逢一笑不思量,共同圍繞建立“三體共和國”的可能性進行了各種積極有益的探討。這是一次勝利的大會,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


歷來現實


從四川沒有道路通往印度。

往西邊經西藏去印度,一路都是高大的山脈和高原,根本就行不通。二戰時候美國通過這條“駝峰航線”援助中國,還犧牲了很多飛行員。開飛機走這條路都非常危險。

另外還可以往南進入雲南,經緬甸進入印度。這一路也到處都是山脈、江河、懸崖峭壁。二戰時候的“史迪威公路”就是走的這條線。大家可以看看“史迪威公路”的照片,看看諸葛亮大軍能不能從四川走到印度。


所以,古代中國人去印度,都是經甘肅、新疆進入中亞地區,再轉向印度(即絲綢之路)。看起來繞路了,但實際上那條路更好走。從四川、雲南進入印度,看起來近一點,但實際上很難走的通。


國史拾遺




因突來靈感,編輯老師穿越回三國時代,面見諸葛亮,稱有機密良策要呈報丞相,諸葛亮搖著羽扇,眯著眼睛打量這位奇裝異服的怪人,說:有何良策?小編老師拿出早已打印好的《最新三分天下實施方案》,丞相一看,可了不得,這方案可跟自己的《三分天下實施方案》不一樣,具體內容如下:



一,立即向魏,吳兩國派八百里快急,約曹操,孫權共同在荊州舉行元首級和談會議,根據《最新三分天下實施方案》,以及最新世界衛星地圖,制訂了瓜分地球的戰略部署計劃,並籤《魏蜀吳互不侵犯條約》,併成立軍事聯盟《大地球公約》,簡稱大約。



二,方案稱,根據三國各自國家地理情況以及國土擴大制劃,魏國在原有國土上應向北,向西擴張,北上取蒙古,俄羅斯,稍帶韓,朝,日,直至北冰詳地區,西擊中亞及歐洲各國,直至大西洋東岸。吳國立足本土,利用其東吳水師優勢,打造航母,東取美洲各國,稍帶臺灣,並將太平洋設為內海,南下取東南亞,太洋洲。蜀國則翻越喜瑪拉雅山取印度,以印度為基地,向西南進軍非洲大陸。

三,如果方案一致通過,各國馬上實施。本方案解釋權歸蜀所有。

諸葛丞相最後因珠峰太高,無法翻越而放棄攻打印度。最後還是向東吳借道馬六甲海峽才登陸非洲。自此,魏,蜀,吳三足鼎立,稱雄世界。(完)

純屬笑談,僅供娛樂。

瀟瀟夜雨


河東微記者


諸葛亮為什麼不揮師印度?

他打到印度去幹嘛?

不說征服印度要怎麼打過去,諸葛亮揮師印度去幹嘛?去度化阿三傳播我大漢文明嗎?還是腦洞更大開些一些,打下了印度就以印度為跳板去征服世界?所以這些都是想象,漢朝最鼎盛的時候都沒想過沿著西域一直向西打到歐洲去,何況都漢末分成了三國呢?


諸葛亮有這個實力嗎?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有這個實力打到印度去,那麼魏國和吳國早被滅了。可事實是蜀國沒有這個實力滅魏再滅吳,最後自己第一個最先被滅。所以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去打域外。


諸葛亮的首要任務

諸葛亮的首要任務是北伐,如果不北伐就是坐等滅亡。所以北伐才是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戰略目標,這個才是諸葛亮的首要任務。


所以諸葛亮為什麼要去征服印度?征服印度有什麼好處?而且諸葛亮本來就是要匡復漢室的,而不是離漢室越來越遠。所以諸葛亮是以統一為首要任務的,而不是去征服奇葩國度


淡看天上月


1、諸葛亮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所以進攻的目標自然就是長安、洛陽等中原地區,他要靠這個才能凝聚人心,印度那種八杆打不到的遙遠地方,不可能是他進攻目標。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明確說“西和諸戎”,也就是說西邊的部族是他交好的對象,不是討伐的目標。

2、即便他有心思去攻打印度,地理條件也不允許,從青藏高原進兵,大部隊翻越喜馬拉雅山,即便近代的裝備和科技,都感覺非常艱難,更遑論1800年前了。如果從南方去印度,翻越怒江、瀾滄江、高黎貢山和茂密原始森林,那顯然也不太可能突破這些天然屏障,近代遠征軍從野人山路過尚且損失慘重,蜀國的後勤和裝備能比近代遠征軍更強麼?所以無論是政治理想還是現實,都不可能支持這個目標。

而且漢朝還真派過勇士去探索過通往印度的道路,關於這段歷史剪輯了一個小視頻,大家可以看看,去印度的道路何等艱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8, "thumb_url": "6ef000037976f970763d\

喜者寡言


諸葛亮效力的蔬果在巴蜀之地,征服南方蠻族之後,疆域擴展到今天的雲貴高原,但是這並未與印度接壤啊。中間還隔著緬甸的深山老林,這片密林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還是無人能夠穿越的絕地,處處潛藏著死亡的氣息。另外就是西邊的青藏高原了,這更是死亡之地。

莫說諸葛亮但是不知道印度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會穿過死亡之地去征服什麼印度。

征服土地的要義,在古代很明確就是人口和糧食,人口可以提供兵源和工匠,可以提供青壯勞力進行生產糧食,戰馬等,保障戰爭供給。很顯然,當時征服了印度也不具備這些要義。


漯河生活


其實很簡單,一是打不了,二是打了沒用。

諸葛亮南征

打不了,是因為蜀國與古印度之間間隔太遠,而且地形複雜,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跨國行軍的可能性。蜀國在諸葛亮225年南征之後,其勢力向南擴張至現在的雲南南部,向西到達今天的緬甸北部。而當時的印度正處在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的統治之下其統治範圍在印度西北部,包括中亞的部分地區。

貴霜帝國

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要與貴霜帝國開戰,至少先要跋涉穿過緬甸北部的山地叢林,進入孟加拉灣灣地,再向西行軍差不多橫跨印度半島北部,才能進入貴霜帝國的領地,我用百度地圖測了一下距離,差不多近2000公里,對比下來,相當於昆明到北京的直線距離。好吧,現在問題來了,這麼長的行軍距離,諸葛亮如何保證軍隊的後勤給養?出動多少軍隊合適?遠征需要多長時間?萬一魏國趁蜀國遠征印度時起兵攻打要如何應對?從這裡到印度應該如何走法?印度的軍事實力如何?萬一戰敗蜀軍應如何打算?好吧,不說了,這些問題羅列下來,我相信不少於上百個,其中有可能解決的不到一半,可行的估計不到五分之一。諸葛亮不是蠢材,也不是冒險家,面對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他不會輕舉妄動的。

蜀國與印度的距離示意圖

打了沒用,這更好理解了。蜀國與印度相距2000多公里,打下來也沒用。且不說政治是否穩定的問題,這2000公里的路程,輜重、兵員的運輸都是大問題。我們知道,即便在今天。緬甸北部還是一片林海,從緬甸到印度如果走陸路的話也需要大費周折。在三國時期,如此偏遠的領土要了有何用處?而且維護成本太高,恩,估計蜀國百分之百會破產。

所以,印度是既打不了,而且打了也沒用,不要說諸葛亮,換成任何人,估計都沒有興趣。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