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計劃自主生產電池

大眾計劃自主生產電池

據彭博社報道,當地時間8月1日,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沃爾夫斯堡的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大眾將計劃自主生產固態電池,可能從2024或2025年開始批量生產。

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長期而言,我們決不能依賴於少數亞洲(電池)製造商。”他說,陶瓷電容器的技術進步已經提高了固態電池的大規模生產能力。因此,在合適的條件下,大眾可能會在歐洲,甚至在德國建設自己的電池廠。

有外媒評價,大眾汽車一方面與寧德時代簽下鉅額訂單以保證其電動化戰略的實施,一方面籌謀自己生產固態電池的這種做法是非常正確的。確實如此,雖然寧德時代在歐洲建廠投產後動力電池有望提供給大眾、戴姆勒、捷豹路虎等車企,但一旦電池供應出現問題,會對汽車製造商的生產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自建工廠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保障。

目前電池已經是汽車行業轉向電動汽車的關鍵戰場。大眾汽車此前表示,2018年是大眾轉型的加速之年,大眾正全力推進“Roadmap E”電動化戰略。大眾汽車規劃在2025年,旗下各品牌會推出一共超過80款全新的電動車型,其中包括50款純電動車型和3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作為電動化戰略的一部分,電池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汽車行業的電池主要供應來自亞洲製造商,比如寧德時代、LG、三洋。根據大眾汽車規劃,至2025年共需要對外採購150千兆瓦時的電池,總的採購金額高達500億歐元,其中中國的寧德時代將至少分走200億歐元的訂單,不論哪個數據,都是全球最大的電池招標額。

在電池產量供應方面,此前大眾汽車面向全球市場已進行了電池採購招標,訂單金額將有500億歐元。截至目前,大眾汽車在歐洲與中國已達成合作的電池採購訂單金額已達200億歐元。這意味著大眾汽車到2025年會有四分之一的利潤劃分給寧德時代。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計劃自主生產固態電池前就已經在電池領域有所佈局。今年6月份,大眾宣佈向美國加州科技公司QuantumScape公司投資1億美元,雙方將共同建立一家合資公司用來研究固態電池技術,大眾派遣一位高管擔任QuantumScape董事會成員。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大眾汽車公司的合作伙伴QuantumScape公司正在開發能夠讓電動汽車變得更便宜且延長續航里程的技術。兩家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進行電池生產合作,如果試驗成功,大規模生產可能最早於2024年開始。”

外媒觀點

彭博社:大眾此舉給特斯拉帶來壓力

大眾汽車此舉會給特斯拉帶來壓力,迫使特斯拉加大電動汽車方面的投入以便於跟上這家德國汽車製造商的腳步。

儘管特斯拉正努力證明自己能夠在從小眾市場轉變為主流製造商的過程中盈利,但大眾汽車在融資方面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第二季度業務活動的現金流量總額為47.5億歐元,而研發費用為33.9億歐元。

歐洲汽車新聞:德國車企應該拜託對他方電池的依賴

大眾集團在2017年曾經呼籲德國和歐洲汽車行業(涉及就業人數高達1260萬人)合作投入電池生產。行業專家預計到2025年出行方式的改革將刺激歐洲電池市場價值達到2500億歐元。

前不久,中國擬在德國建立電池單元工廠的計劃給德國汽車產業敲響了警鐘。作為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德國自身卻缺乏生產電池單元的能力。在電動出行新時代,德國不得不面對更多競爭對手。

華爾街日報:汽車行業已進入“後鋰電池時代”

一位資深的美國汽車行業專家認為:“車企追趕當下鋰電池的技術潮流其實完全沒有意義。”他敦促汽車行業應該準備好迎接“後鋰電池時代”,全行業理應合作推進鈉離子和鎂離子電池技術的研發。

電池級別的鈉鹽要比鋰元素材料更加豐富,鎂元素則擁有應用於固態電池的潛力。他強調稱:“當下正是推進鈉、鎂電池技術研發的最佳時機。”(汽車商報-付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