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齊國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圍棋上有種說法,叫“金角銀邊草肚皮”,指的是圍棋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角上圍的最多,邊上次之,中腹最不易圍空。這句話套用到地緣政治學上,可以理解為在一系列國家集團中,邊緣國家相對中心國家存在著邊緣優勢。理由也很好理解,邊緣政權所需要對抗的邊界遠少於中心國家,中心國家的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導致多線作戰。而地緣政治學和圍棋還有一處不同,就是地緣沒有邊界。在一系列相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中,處於邊緣的國家能夠通過吞併外圍發展水平較低的部落集團來擴展自身的實力。

為什麼齊國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春秋早期,鄭國、宋國、魯國的實力和地位均高於後世稱雄的秦楚晉齊燕,他們才是最初的諸夏強國。西周建國之初,魯國的實力要高於齊國。魯國處於華夏文明的內線,齊國居於外線。周氏將魯國封於內,將齊國封於外,應該是存有私心,希望外姓諸侯能幫姬姓魯國擋刀,堵住東夷殘部萊夷的侵擾。但世事難料,等到齊國熬過了和萊夷反覆拉鋸的階段,徹底征服東夷並將統治範圍推至渤海,併成功整合完畢山東半島後,齊國在領土和人口上就成為了東方大國,並且沒有後顧之憂,因為後方就是海。

在春秋時期,同樣存在外線優勢的地緣板塊,還有關中平原;山西高原;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河北平原;江漢平原;太湖平原。

在這一階段,西方的秦國、北方的晉國、東北的燕國、南方的楚國已經在上述板塊的諸夏中脫穎而出,有幸成為了上述地緣板塊的代表,而東南的吳越尚未華夏化。但這幾個國家所面對的蠻族,在體量上遠超齊國面對的萊夷。在齊桓公時代,這些國家尚處於整合自身板塊的階段,無力和已解決後顧之憂的齊國爭衡,所以默許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唯有楚國能稍作對抗的姿態,最後也承認了齊國霸業。齊國是邊緣優勢的第一個受益者。

但齊國的霸業難以持久,因為其外線潛力已經到了極限,要繼續增強實力,只能拿發展水平近似的內線國家下手。等到春秋末期,秦國征服羌方諸部;楚國吞併三苗;晉國沿著汾河推進到代地;越國吞吳國;燕國北逐東胡、朝鮮,直取遼東後。齊國還在和魯國、宋國在西南一線膠著,畢竟發展水平近似,而雙方的地緣分割線沂蒙山為雙方共有,齊國佔不到什麼便宜。

為什麼齊國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儘管此時,齊國絕對實力並沒有下降,但和諸侯相比,相對地位已經下降,也無力稱霸。但齊國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地緣結構穩定,畢竟南有沂蒙山北有黃河,對齊國的核心區山東半島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與其相比,只有秦國的關中、晉國的山西高原的地緣穩定程度能與之媲美;而楚國初期的基本盤南陽盆地+江漢平原尚未整合完畢(或者說早期得土太快,超出當時的組織能力,被迫採取分封制),尚通過楚國版的分封制來勉力維繫,而且始終未能拿下據有巫峽的巴國,地緣存在重大隱患;越吞吳後的核心地區太湖平原的西線無堅可守,因為有長江這個高速公路在;燕國對河北平原整合不充分,沒能控制住太行山,直接導致其對西方的晉國(以及後世的趙國)、中山呈現守勢,舉步維艱。此時齊國,尚能在多級體系裡維持強權地位,而且地位還不低。

到了戰國後,出了這幾件大事

①、三家分晉。直接導致春秋時期的多極體系的核心晉國解體,進而推倒了原有的國際均勢體系。此外,原本穩定的地緣區域山西高原遭到分割,表裡山河的地緣優勢不復存在,局勢開始對關中盆地的秦國有利。

②、秦滅巴蜀。秦國從此獲得了成都平原,資源稟賦開始凌駕於各國。對楚國而言,秦國更是正式居於楚國上游,楚國由純粹的外線國家逐漸轉向內線,地緣環境急劇惡化。楚國早期的核心——江漢平原面對自巫峽(原屬巴國)順長江而下的秦軍,幾乎無堅可守。楚國幾乎是無懸念的迅速丟了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幸虧及時吞併了更下游的越國,遷都至淮河流域,才勉強站穩了腳跟。

其時,包括齊國在內的六國地緣劣勢已經非常明顯,齊國尤其如此。因為,楚國尚且還能向福建的越國殘部(後世的閩粵)進軍;燕國還能進一步征討朝鮮半島;趙國甚至成功將勢力擴充至河套。而齊國已經被列強包圍,只能寄希望於結盟秦國使得強鄰不要對自己輕舉妄動。

後人常常恥笑齊國不積極合縱,導致亡國。其實,從地緣角度看,齊國無論選擇合縱或連橫都會滅亡。連橫成功,則秦掃六合;合縱成功,則獲利的是和秦國接壤的趙、魏、韓、楚,因為可以直接獲得人口和土地,燕齊空費國力卻基本得不到什麼,實力增強的趙楚又會怎樣對待齊國?維持均勢才是齊國的最優解,可惜此時均勢已經不復存在。

為什麼齊國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最後的結局,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多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