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略定力到底有多強?

光武帝劉秀的戰略定力到底有多強?閒話少說,我們直奔主題。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略定力到底有多強?

1、平定河北

公元24年,劉秀打敗王郎,計殺謝躬,正式與更始朝決裂,自起爐灶。

自起爐灶後,擺在劉秀面前的問題是,自己應該帶著“革命隊伍”往哪裡去?這是一個戰略問題,解決得好,劉秀的事業便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根本;而若解決得不好,不僅劉秀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還可能成為人人打殺的對象。

當時的天下形勢是,更始政權據有長安,梁王劉永在睢陽專權,公孫述在巴蜀稱王,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兵琅笽,董憲起兵東海,延岑起兵漢中,田戎起兵夷陵,都設置將帥,攻打掠取各郡縣。又有各種名號的隊伍如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各自統領部下,總數合計有數百萬人,到處搶掠。

面對如此複雜的天下局勢,劉秀的戰略抉擇是:首先平定河北!

在劉秀做出這個戰略抉擇後,赤眉軍進入關中,準備與更始政權爭奪長安、洛陽的控制權。

長安、洛陽是龍興之地,控制長安、洛陽,就有機會進而控制天下。而赤眉軍與更始政權爭奪長安、洛陽,必然將出現“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面,這對有志於爭奪天下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坐收漁翁之利的絕佳機會。

劉秀也看到了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故而派鄧禹領兵進入關中,伺機撿漏,他自己則堅持既定的首先平定河北的戰略,領兵北上。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而不為所動,這是劉秀的戰略定力。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略定力到底有多強?

2、緩稱帝

明太祖朱元璋與天下群雄爭奪天下時,朱升建議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堅持這一戰略建議,果然打敗天下群雄,奪得了天下。朱元璋能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體現了極高的戰略定力。

不過在這方面,劉秀可以當朱元璋的老師。

早在劉縯遇害之後,朱祐就曾對劉秀說:“現在長安(更始政權)政治混亂,您有帝王之相,這是上天的旨意啊。”言下之意就是讓劉秀自己稱帝打天下,但劉秀沒有答應。

後來馮異和寇恂打敗更始朝的朱鮪軍,兵鋒直逼洛陽城下,劉秀自己在平定河北的戰事中也取得了極大的戰果,形勢一片大好。大軍到達平谷,以馬武為代表的將領們第一次正式懇請劉秀稱帝。

稱帝,誰不想?只要有條件,大家都想稱帝。在此之前,已經稱王稱帝的,除了更始帝劉玄外,還有梁王劉永、楚黎王秦豐,以及前定安公劉嬰在臨涇稱帝。

但劉秀還是忍住了,他讓馬武曉諭其他各將領,便率領部隊回薊城。

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劉秀軍隊到達中山,諸將第二次奏請劉秀稱帝。劉秀又沒有聽從,繼續率軍前進。

大軍到達南平棘,諸將領第三次懇請劉秀稱帝。劉秀推辭說:“寇賊沒有剿滅,四面受敵,何必匆匆稱帝呢?將軍們請出去吧!”

耿純再勸,言辭懇切,明言劉秀再不稱帝,必將寒了將士之心。劉秀這才表示將考慮稱帝,大軍到達河北鄗縣,正式完成稱帝儀式。

在獲取無上的帝王權力面前而不迷失,這也是劉秀的戰略定力。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略定力到底有多強?

3、拒徵北匈奴

秦漢時期,匈奴一直中原地區的最大邊犯。秦始皇為了抵禦匈奴,讓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駐守邊疆,修驛道,築長城,國家都被拖垮了。漢武帝動員全國人力、物力,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對匈奴用兵,國力也幾乎被耗光。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內鬥不斷,加之連年災害,實力大為削弱。

臧宮和馬武等將領認為,匈奴貪圖利益,沒有禮儀和信義,困難時便向漢朝求和,太平時便侵邊擄掠。現在他們遇到瘟疫和災害,赤地千里,民眾疲憊困頓不堪,實力抵不過漢朝的一個郡,這是消滅北匈奴的絕佳機會。

因此,他們建議劉秀說:“萬里之外的垂死性命,懸在陛下之手。福運不會再來,時機容易喪失,難道應當死守斯文道德而放棄武力嗎?現在應當命令將領進駐邊塞,懸以重賞,命高句驪、烏桓、鮮卑進攻北匈奴左翼。如果這樣,北匈奴的滅亡,不過數年之事。我們擔心陛下仁慈恩厚,不忍開戰,而參謀之臣又猶豫不決,使名垂青史、流芳萬世的功業不能在聖明的今世建立!”

消滅匈奴,威震邊疆,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做到秦始皇和漢武帝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這的確很有誘惑力。

但劉秀更加清楚,東漢剛剛立國,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而不是好大喜功去征討北匈奴。

於是他回覆臧宮和馬武等將領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恆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民。”

在名垂青史的巨大功業面前而不被誘惑,這仍然是劉秀的戰略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