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課程改革歷程回顧:與高考改革配合是落實素質教育保證

導讀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煥發生機,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之大、成果之顯著,引人矚目。

由於工作關係,我親歷了課改的全過程。我認為,40年課改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而每階段的深化都與國情緊密結合。

1

課改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3)撥亂反正,激發了教師改革熱情

1978年,黨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教育領域經過撥亂反正,恢復了高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為了徹底肅清“知識無用論”的流毒,教育部門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雙基”教學,學校要儘快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

1983年國慶前夕,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給我國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同時也激發了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改革的熱情,廣大教師爭相學習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布魯納、皮亞傑、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引入我國,教育工作者結合國情、校情進行了教學改革。

當時,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改革有江蘇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北京馬芯蘭的“知識網絡化”教學改革、吉林魏書生的培養自學能力的教學改革,以及快樂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等,廣大教師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教學改革的百花園呈現出異彩紛呈、競相爭豔的大好局面。改革創新意識深入人心,這為以後進一步開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階段(1994-2000)為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教育“轉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課上“滿堂灌”、課下“題海戰”,加重了學生負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針對這種情況,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國務院於1993年頒佈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全國中小學都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取得了較好發展。雖然有不少學校採取具體措施推進素質教育,但確實有一些高中學校是“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不僅給以後的課改留下了一些寶貴經驗,也為如何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留下了思考空間。

第三階段(2001-2007)實施新課改,落實教學三維目標

長期以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除了“望子成龍”等社會原因外,教學方面也有諸多弊端,如課程臃腫,教材難、深、重,教學方法陳舊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於2001年6月8日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中小學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次課改被稱為“牽動了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系統工程”。新課改在教學方面變化最大的除了“三維目標”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即自主、合作、探究。為了樹立新課改“教學模式”的樣板,多家教育媒體先後推出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東廬中學等有關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經驗,一時間參觀學習者趨之若鶩,對推動課改起到了積極作用。新課改實施一段時間後,經過教師培訓、區域試點、改進完善,在全國中小學普遍推開,特別是小學和初中開展得有聲有色,這為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及“課改”與“高考”緊密結合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四階段(2008-2018)課改的深化以及“核心素養”與“新高考”緊密結合

這一階段歷經10年,前5年為了深化課改,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實現“高效課堂”途徑;後5年,開始研製和踐行“核心素養”與“新高考”的緊密結合。

2008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解讀高考新方案時表示,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高考要減少考試科目,新增“綜合素質評價”,並且在山東、廣東、寧夏、海南四省份進行“新高考”試點,深化課改勢在必行。

在高中實施課改困難較多,因為高中有“三高”:教材“高難度”、教學“高進度”、高考“高分數”,教師擔心進度完不成、分數上不去,怎麼辦?只有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實現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特點是負擔輕、效率高、成績好,不少地區和學校腳踏實探索實現高效課堂的最佳途徑,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的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開展的課題研究《“一講三化”“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一講三化”中的“一講”是在教學過程中講“學習方法”,“三化”是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內化、活化學習方法。實現“三化”策略則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反覆訓練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形成能力。他們把“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方法和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這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佳途徑。

第四階段的後5年,關注的焦點是“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近年來,廣大教師對“核心素養”的問題十分關注,但網絡上人們對“核心素養”概念的表述有多種說法。其中,教育部“核心素養”課題組負責人林崇德教授的論述最為確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問題,教育部組織了近百名課改專家進行深入研究論證。歷時3年,於2016年9月14日舉行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佈會,明確了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三個主要方面,即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六大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又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點。

為了將課改與高考緊密結合,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教育綜合改革分解了學生的考試壓力,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加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意見還特別強調“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除了必考科目,學生對其他高考科目可以選修、選考,這不僅減輕了學生課業負,而且讓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學科特長選學、選考,使“課改”和“高考”緊密結合起來,對於在高中落實素質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2

對40年課改歷程的四點思考

自主學習的關鍵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

20多年的教育媒體工作中,我編髮了上萬篇教學改革文章,用一句話概括我的體會是:教學方法千千萬,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是關鍵。這也是衡量教學改革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是學習者本人以其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這是符合學習科學原理的,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不學也是無效教學。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具體說,就是採用新課程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在“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採用問題引領、教學案導學等形式,根據整體構建、和諧教學的思想,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在導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設疑激思,引趣促活,講其所需,授之以法,利用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成功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實現“低負高效”的教學效果。

當前教科研的偏差與矯正

開展教科研是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當前有些學校和個人申報課題僅僅是為了評職稱、發表論文,上級疏於管理,又缺乏監督檢查。教師申報科研課題首先應根據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選題,在認真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由專家引導,採取“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的科研方式,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公開課的方式開展教科研活動,在不同階段進行總結,使課題研究取得實效,這才是教科研正確的方法和途徑。

名師、名校在課改中的示範、引導作用不可低估

在40年課改歷程中,各階段都有名師、名校的示範和引領,其作用不可低估。名師不僅能上示範課,介紹、傳播先進教學思想,還能指導教科研。但是有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名師像常青樹一樣,每個階段都是大家的偶像?我認為,其中原因是這些名師從來不搞花架子,始終鑽研教育教學理論,腳踏實地探索。作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名師教學思想與教法研究》的主持人,我曾對名師的成長軌跡進行調研,發現真正的名師具備5種精神:敬業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和反思精神尤為重要,由此想到新課改初期“課改名校”的大膽創新,他們對傳統教學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顛覆了教學順序;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三課型”,顛覆了課堂秩序;東廬中學的“導學案”是對傳統教案的顛覆……課改名校對新課改進程中的示範和引導作用功不可沒。

課改與高考改革相互配合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保證

早在20年前,教育部多次發文要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落實素質教育,但在高中階段始終難以落實。究其原因,主要是“課改”與“高考改革”沒有相互配合。因為過去的課改專家和高考命題專家是兩套班子,雙方各幹各的,互不聯繫。但高考“指揮棒”的威力是很大的,長期左右著高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難免會影響高中課程改革的落實。近年來,國家不斷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強調要“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這個“關聯度”很重要,這意味著“考”與“學”要緊密關聯,今後高考命題要緊緊圍繞各學科的課標內容選擇題目,而課標的修訂要根據“核心素養”調整,六大素養就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

這樣的“考”與“學”緊密結合有利於落實素質教育,選學和選考又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這次深化高考改革深受師生和家長歡迎,當前已有不少學校做好了準備,廣大教師對這次深化高考改革滿懷信心,將以樂觀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