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牀,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她是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人,認識她的人,都叫她“杜姐”。

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2016年,她帶著丈夫來到臨近的石門縣火車北站附近租房創業,開了一家“杜姐包穀粑粑”店。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兩個年幼的兒子還在夢鄉,她已經忙得汗水溼透了上衣。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燈光下,她打開磨面機,打磨包穀(玉米)粉。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隨後,把野生的粽葉浸泡在水盆裡。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接下來,打理好用傳統發酵方法做成的“老面”(老窖)。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然後將“老面”與新磨的包穀麵粉摻和在一起,不停地攪拌。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然後,再將浸泡好的粽葉用剪刀剪去兩端。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將糯米倒進攪拌好的包穀麵糊裡,繼續攪拌。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接下來,用勺子很麻利地將攪拌後的麵糊,裝進折成袋裝的粽葉裡。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把用粽葉包好的包穀麵糊放到蒸籠裡。一切做得都那麼有條不紊。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這時,大約是凌晨五點左右。她把一籠一籠的“包穀粑粑”放進蒸籠裡開始蒸煮了。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一個小時後,“包穀粑粑”蒸熟了,清香撲鼻,熱氣騰騰。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打開其中的一個,但見蒸熟的“包穀粑粑”金黃金黃。

她將蒸熟的“包穀粑粑”放在桌面上。問她為什麼要用粽葉包裹“包穀粑粑”。她說:用粽葉包著的“包穀粑粑”不僅環保、清香,而且有保鮮的作用。即使在夏天,在自然溫度下放上兩三天也不會變質。

她來自鄉下,每天雞叫起床,做完6籠“包穀粑粑”後天亮

她把整籠的“包穀粑粑”放在門口的水泥地板上,這時,大約早上6點。路上行人很少,不過,已經有顧客來這兒購買她的“包穀粑粑”了。

這樣清香撲鼻、又酸又甜的“包穀粑粑”一塊五一個,每天大約要賣1000個左右。一些早上到石門火車北站上火車的人,一次就要賣幾十個,在火車上當飯吃,到了別的城市,下了火車,還可以把“包穀粑粑”當做禮物送給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品嚐。吃過的人,沒有不說好吃的。老人、小孩特別喜歡吃,有助消化的特殊作用。

“杜姐”的丈夫是妻子的幫手。早上,他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負責把妻子做好的“包穀粑粑”送給預定的客戶,這叫送貨上門。

“杜姐”確實是一個勤勞的農家婦女。為了這個家,她每天凌晨三點起床,當你還在夢鄉,她已經把一籠一籠的“包穀粑粑”蒸熟了。

你在享受這人間美味的時候,是否想到,鄉下人進城賺錢,真的不容易!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各種物品的背後,都離不開像杜姐這樣不分晝夜、辛勤勞作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