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的「對我的內直觀的意識」?

什麼是“自己的意識觀察自己的意識”?就是自己走進“自己意識與其意指對象的關係之中來審視它作為‘思維著’的自己”。簡言之,不僅是把自身的意識當作自我思維著的對象來思考,而且是順著意識的內在方向,向內思考,用康德的話說,叫做“對我的內直觀的意識”。

康德的思考,面對的思想背景是培根等人經驗論與笛卡爾等人唯理論的爭論。

培根等人認為,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和觀念的唯一來源。儘管經驗論裡也有人主張經驗是主觀自生的或上帝賦予的,但最終都是把經驗看作是知識、認識的唯一來源。經驗論的最大缺陷,是無法提供認識的普遍性,無法說明發展起來的科學的必然性。笛卡爾等人則認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識不是、也不可能來自經驗,而是從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出發,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

如何理解康德的“對我的內直觀的意識”?

他們把這種“自明之理”,稱之為人心中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例如,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以及傳統的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唯理論的最大缺陷,是無法找到“自明之理”的自身根據。

康德考慮到了雙方的合理之處,也思考了他們的漏洞,進行了借鑑,提出人類的意識,既要與經驗現象相連,又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先驗的被賦予了諸如空間、時間、邏輯等這些 “先天範疇”的規定,而這些規定都在於內意識裡存在的“意識的統一性”。

首先,康德指出,我所以能認識對象,在於內意識具有把對象內直觀的“意識的統一性”。

他說,“我不是僅僅通過我在思維而認識某個客體的,而是惟有通過我就一切思維都存在於其中的那種意識的統一性而言規定一個被給予的直觀,我才能認識某個對象。因此,我甚至也不是通過我意識到我自己在思維來認識我自己的,而是當我意識到對我自己的直觀是在思維功能方面被規定了的時,我認識到我自己”。這裡的“對我自己的直觀是在思維功能方面被規定了的時”,就是看到了內意識裡的我之所以能內直觀思維,在於這個我早已被規定了“先天範疇”。

這裡的這個“自我意識”不僅把自己規定為客體,而且同規定為主體的性質,因為“客體並不是對作出規定的自我的意識,而僅僅是對可被規定的自我的意識,亦即對我的內直觀(如果它的雜多能夠按照思維中統覺的統一性的普遍條件被聯結起來的話)的意識”。

如何理解康德的“對我的內直觀的意識”?

其次,康德指出,這種向內思維的自我,必然在這種直觀中既能尋找到自身是實體,又能認識到自己為本體。

如果“我思”等於是說“我在思維時實存”,那麼“就是在實存方面規定著主體,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同時是客體。”因此,在它裡面就已經不再僅僅有思維的自發性,而是還有直觀的感受性,也就是說,對我自己的思維被運用於對同一個主體的經驗性直觀。在這種情況下,能思維的自我必然在這種直觀中尋找為實體、原因等範疇而使用其邏輯功能的條件,以便不僅僅通過“我”來標示自己為客體自身,而且還規定自己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說,認識自己為本體。”

這就是說,如果要想象一個能真正清楚思維的存在者,突破那些“二律背反“的糊塗狀況,人們就必須設身處地,把要考慮的客體掉換成他自己的主體,而且我們之所以對一個思想來說,要求其主體的絕對統一性,只是因為若不然,就不能說是“我思”。因為儘管思想的整體能夠被分割、並分佈於諸多主體中間,但主觀的我卻不能被分割和分佈,而且我們在一切思維中都畢竟以這個“我”為前提條件。

由此可見,“自我意識”在其一般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一切統一性的條件且本身無條件的東西的表象。所以,能思維的“我”把自身思維成為實體、客體、主體、單純的、在一切時間中都是數目上同一的、是一切存在的相關物、其他一切存在,都必須從這個相關物推論出來的根據,在於它是“被內意識裡規定了的多重性存在”。

如何理解康德的“對我的內直觀的意識”?

因此,這個“站在獨立第三者的角度,用自己的意識觀察自己的意識”,不是站在意識之外,這種思考不是單一關係的,也不是簡單直接的。

這個“我思”既要通過對象化的意識的關係,又要結成與意識的對象化的關係;這個“我思”既要同自己的意識對象發生主體的關係,又要發生客體的關係。所以,在自我意識發生時,既存在著主觀的自我意識,也存在著客觀的自我意識;既存在著作為個體的自我,也存在著作為群體的自我,這些關係及其樣式制約著怎樣更真實的自我意識。

如果說在意識的層面,人們看到了並把握了“意識與對象的關係”,理性能夠發明並掌握技術,但沒有把“意識與對象的關係”同“思維著”聯繫起來反思,此時的意識就沒有把概念收歸自身,不能領略“概念與理性”的內在必然關係,理性也就不能用“自己內在的普遍性”賦予事物作為對象的普遍性。沒有理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性的科學就沒有誕生的內在根據。

如果說在自我意識層面,人們看到了並把握了“意識與對象的關係”同“思維著”的聯繫,這種自我意識能建立科學,創造豐富的產品與強大的能力,但這些產品及其力量,回過頭來殘害人們自己。這樣的社會的大多數人,還不自願接受“科學的真理性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自我意識,而是來源於內在的自我意識”,即來源於人們自己內意識的信奉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