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高血壓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是其主要併發症。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可明顯減少腦卒中及心臟病事件,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發病和死亡的總危險,因此要求醫生在治療高血壓的同時,干預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和合並存在的臨床疾病。對於一般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是140/90mmHg以下,對於合併糖尿病或腎病等高危病人,血壓應在病人能耐受的情況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高血壓一般來講是畢生性的疾病,只有通過藥物控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其症狀和延緩嚴重併發症的出現。

疾病科普——高血壓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

願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壓本身有關的症狀以外,長期高血壓還可成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並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功能,最終可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的血壓標準是:凡正常成人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40mmHg(18.6kPa),舒張壓小於或等於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60mmHg(21.3kPa),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5mmHg(12.6kPa)為高血壓;血壓值在上述兩者之間,亦即收縮壓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間,舒張壓在91-94mmHg(12.1-12.5kPa)之間,。為臨界高血壓。

疾病科普——高血壓

高血壓的症狀因人而異。早期可能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常見的是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僅僅會在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後發生血壓升高,並在休息後恢復正常。隨著病程延長,血壓明顯的持續升高,逐漸會出現各種症狀。此時被稱為緩進型高血壓病。緩進型高血壓病常見的臨床症狀有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肢體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悶、乏力等。高血壓的症狀與血壓水平有一定關聯,多數症狀在緊張或勞累後可加重,清晨活動後血壓可迅速升高,出現清晨高血壓,導致心腦血管事件多發生在清晨。

繼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有關原發病的症狀和體徵,高血壓僅是其症狀之一。繼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點,如主動脈縮窄所致的高血壓可僅限於上肢;嗜鉻細胞瘤引起的血壓增高呈陣發性。

疾病科普——高血壓

高血壓突發病因

1.遺傳因素

大約60%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認為是多基因遺傳所致,30%~50%的高血壓患者有遺傳背景。

2.精神和環境因素

長期的精神緊張、激動、焦慮,受噪聲或不良視覺刺激等因素也會引起高血壓的發生。

3.年齡因素

發病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4.生活習慣因素

膳食結構不合理,如過多的鈉鹽、低鉀飲食、大量飲酒、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壓升高。吸菸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5.藥物的影響

避孕藥、激素、消炎止痛藥等均可影響血壓。

6.其他疾病的影響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甲狀腺疾病、腎動脈狹窄、腎臟實質損害、腎上腺佔位性病變、嗜鉻細胞瘤、其他神經內分泌腫瘤等。

疾病科普——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對血壓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階段、超重/肥胖、長期高鹽飲食、過量飲酒者應進行重點干預,定期健康體檢,積極控制危險因素。

針對高血壓患者,應定期隨訪和測量血壓,尤其注意清晨血壓的管理,積極治療高血壓(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干預並舉),減緩靶器官損害,預防心腦腎併發症的發生,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

關注健康,歡迎轉發分享,傳遞健康,傳遞幸福!!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請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