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葉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三候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到了立秋後會經常颳大風,此時的風不同於夏天吹得熱風,只會讓感覺到涼爽。

二候:白露降。早上的時候地面上開始出現霧氣,山野中會有大霧。

三候:寒蟬鳴。秋天到了,寒蟬感陰而出,並且常常鳴叫,引起人的關注。

立秋習俗

報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奏畢,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之意。

啃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等等,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曬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貼秋膘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慾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秋忙會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社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食秋桃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生命的一個風水嶺,不再浮躁;而是穩重,不再張揚 ,而是內斂;不再狂熱,而是柔和;不再夢想,而是成熟。

立秋,季節的一個站臺,成熟的,乾癟的,都要下車,尋覓各自的歸宿,然後再駛向下一站。

關注“自貢共青團”官方微信,讓青春更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