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三候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到了立秋后会经常刮大风,此时的风不同于夏天吹得热风,只会让感觉到凉爽。

二候:白露降。早上的时候地面上开始出现雾气,山野中会有大雾。

三候:寒蝉鸣。秋天到了,寒蝉感阴而出,并且常常鸣叫,引起人的关注。

立秋习俗

报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奏毕,桐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之意。

啃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等等,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晒秋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秋忙会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社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食秋桃

立秋|叶落知秋天正好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生命的一个风水岭,不再浮躁;而是稳重,不再张扬 ,而是内敛;不再狂热,而是柔和;不再梦想,而是成熟。

立秋,季节的一个站台,成熟的,干瘪的,都要下车,寻觅各自的归宿,然后再驶向下一站。

关注“自贡共青团”官方微信,让青春更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