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農民普遍都能吃飽飯的年代?

用戶59156232452


題主你要問歷史上有沒有農民都吃飽飯的年代,我會告訴你沒有!

因為不光古代,即便是今天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餓肚子,更不要說農業社會的古代了。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土地面積廣大的地區,各地發展不均衡是常態,因為戰亂、天災而引發的局部饑荒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普遍吃飽飯的時代還很多的。一般在國家安定的時期,土地兼併不嚴重的時候,大多數人可以做到耕者有其田,保證餓不著。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普遍吃飽飯的時代應該是文景之治時期,一是當時人口少,大約為3-4千萬,低於漢朝6000萬人口的極限值,再加上政治清明,賦稅低。老百姓只要不懶,大多能獲得不錯的生活。而且漢朝是中國歷史上賦稅最低的時期,農民的稅率只有3.3%,所以很多家庭不僅能吃飽飯,還有能力飼養戰馬。

在這一時期生活最沒有保障的,應該就是北方長城沿線的老百姓了。雖然他們一樣辛勤勞作,但經常會遭到匈奴人的洗劫,雖然當時漢朝已經與匈奴和親並贈送大量物資,匈奴人仍然不滿足,時常出動軍隊劫掠,導致北方邊境的百姓好不容易積累的家產被洗劫一空,田地也被戰馬踐踏和啃食,一夜之間迴歸赤貧不是新鮮事。所以,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時候,北方各郡的響應最積極,這裡面有深刻的國仇家恨。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值得稱讚的高峰就是大唐時期,在唐朝建立後150年的時間裡,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漢朝又有了一個提升,除了在物質生活方面獲得滿足之外,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民間開展的有聲有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寫的詩不僅流傳於文學界和貴族階層,同樣在最基礎的民間廣為流傳。

而且,商業形式也有了質的改變。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夜城就是唐朝時的長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行工具租賃業務也出現於唐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唐朝時期我國就已經有共享單驢業務了吧。這一切都是需要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才有條件出現的,可見唐朝的繁榮。

所以,中國歷史上農民普遍吃飽飯的年代還是不少的。


歷史風暴


說起古代人的生活水平,我們常說是“萬惡的舊社會”,好像那時候的人們都是吃不飽穿不暖,吃了很多苦受過很多罪的,當然,那時候的人們比起現在來說受到的勞累困苦會多一些,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也很多,但是我國曆史上有亂世的時候也有治世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有艱苦的時候也有安樂的時候,整體來說,每當遇到治世和盛世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還都是很安樂的,吃飽穿暖基本都是沒有問題的。那麼都在歷史上的哪些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溫飽無憂呢?說起來其實還挺多的,我們將上古時期到近現代的治世和盛世數一數,至少應該有如下這些時期:


上古時代

堯舜盛世(堯、舜)

夏朝的少康中興(少康)

商朝的武丁中興(商王武丁)

西周的成康之治(周成王、周康王)

漢朝時期

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景帝劉啟)

漢武盛世(漢武帝劉徹)

昭宣中興(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

東漢的光武中興(漢光武帝劉秀)

明章之治(漢明帝劉莊、章帝劉炟)

永元之隆(漢和帝劉肇)


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的太康之治(晉武帝司馬炎)

南朝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劉義隆)

南朝齊永明之治(齊武帝蕭賾)

南朝梁天監之治(梁武帝蕭衍)

北魏的孝文中興(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隋唐時期

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永徽武周之治(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又稱貞觀遺風)

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元和中興(唐憲宗李純)

大中中興(唐宣宗李忱)


遼宋金元時期

北宋的鹹平之治(宋真宗趙恆)

仁宗之治(宋仁宗趙禎)

南宋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趙昚)

遼朝的景聖中興(遼景宗耶律賢、遼聖宗耶律隆緒)

金朝的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顏雍)

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顏璟)

明清時期

明朝的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

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弘治中興(明孝宗朱佑樘)

萬曆中興(明神宗朱翊鈞)

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

起碼在上述的這些歷史時期,老百姓的生活都是比較安居樂業的,吃飽穿暖基本都是沒有問題的,有些時候還能達到小康水平,特別是在文景之治、昭宣盛世、光武中興、明章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永徽武周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時期,老百姓的生活都過得很好。

比如文景之治,歷史記載老百姓不愁吃喝,府庫的糧食由於陳年相積,倉庫都放不下而堆到了倉庫外面,放錢幣的倉庫裡由於錢幣常年不用,穿錢幣的繩子都漚爛了;開皇之治的糧食富裕程度就更誇張了,洛陽附近建了很多倉庫專門用來放糧食,每一個倉庫都可以放百萬斤,這些糧食一直吃到唐太宗時期,直到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洛陽附近的一個工地上發掘出了一個隋朝時期的倉庫,裡面仍然有幾十萬斤已經碳化的糧食。


而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段時期,人們的生活都很富足,杜甫有詩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而康乾盛世則歷時近140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盛世時期。


雖然在盛世時期,也少不了有人餓肚子的情況,但是那並不是普遍現象,即便在當今盛世,那些好吃懶做的人也免不了會餓肚子,但通常只要一個人踏實肯幹,努力工作,解決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是綽綽有餘的。


科普大世界


歷史上這是句虛詞,無非想說現在吃飽飯。現在還有N多萬人處於極度貧困這好像是劉強東說得話。我等是五十年代過來的人,50一一76除卻三年大災,應該能吃飽飯,油水少一點,吃得全是非轉基因。76年華國鋒主席執政,當年初見成效,享過他老人家福的數以億計。如果像某些人侮簚的那樣,人們怎麼會如此懷念一個吃不飽飯的年代?人們怎麼會感恩韶山?要說吃不飽,個別偏遠落後地區是有的,70年了,貧困還沒消滅,苛求一個一窮二白創業的年代公平嗎?要說吃不飽,勞改犯吃不飽,一頓二兩半怎麼夠飽?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人侮辱我們當兵吃不飽搶飯吃,我是六十,七十年代的軍人,親身經歷,這不是胡說八道嗎?45斤定量外加自己種菜,養豬吃不飽嗎?你以為是相撲隊員,完全是瞎噴。想用餓肚子,吃飽飯這樣既不符合事實,又很丟人的話來作比較太無知,也太無恥了。前三十年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年代,令人鼓舞令人自豪的年代。讓美國總統點頭哈腰來見,多麼了不起。後四十年是改革探索,開放搞活的年代,講吃飽飯太低級了,講讓人刮目相看,講令敵人坐立不安這才是要點。《前三後四》是有機的結合,不能割裂,更不能人為對立。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更大光榮。五代領導集體,為新中國的建立,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勞。中國的發展進入到了關鍵時刻,要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團結全國人民,邁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才是硬道理。


手機用戶紅雨隨心


南瓜舉手回答,當然有了!在位63年的乾隆皇帝,就很照顧農民兄弟,不,當時叫是子民!

乾隆的愛農功勞簿包括: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農民負擔,重視水利建設,保護農業生產。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乾隆還鼓勵墾荒、組織移民,提倡農民種植高產作物。

乾隆這費勁功夫取得成效之前,他也有過失敗的嘗試。又一年糧價上漲,人心惶惶。他一開始誤以為糧價上漲的問題是浪費,特別是因為燒鍋釀酒,於是他頒佈了“禁止燒鍋令”,但很快變成了一紙空文,他調整思路才穩住糧價,所以天才不是天生的,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經驗醞釀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人家乾隆帝還會專門表彰優秀農民,真是攻心計啊。

他出臺了系列政策,獎勵經驗豐富、勤勞致富的老農。 清朝趙慎畛的《榆巢雜識》記載,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制有不少表彰農民的政策:一是擬定十條標準評選“優秀農民”,當時叫“上農”,政府再從“上農”中挑選“老成謹厚之人”,給以官職獎賞,相當於分管農業技術的副局長,哇,很有誘惑力。

 此外,每年播種時節,家裡艱難買不起種子的,官府糧庫要借出種子給農民,不能誤了農時;每年秋季豐收後,要把產量高的“典型”農民彙報上級,通報獎勵,獎品有美酒、金錢,敲鑼打鼓地抬著“農業生產先進個人”巡遊街市,分光無限啊。感覺有些措施,現在還可以效仿呢。

最後,南瓜給大家分享一張圖,就是上面這張。始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總建築面積達650平方米的新疆吉昌清代糧倉,還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農業風雲。


南瓜博士劉楠


先說答案,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普遍吃飽的情況。我看見下面有人說宋朝之後,就能普遍吃飽,這完全是扯淡,我們目前國內有很多研究古代經濟的,特別是北大,近幾年一直在做對古代經濟的調查,他們通過歷史學與經濟學的合作,蒐集了大量的數據,得出了一些具有說服性的結論,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在我國古代,或者說在我國的90年代之前,我們國家一直處於短缺經濟時代,也就是說,我們所能生產的東西,達不到我們所日常需要的。我們真正開始進入富裕經濟或者說供過於求的經濟,是在90年代之後,這點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以往的記錄。

下面我先來講一講具體的表現在哪,再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古代存在很多盛世,比如文景之治,比如說開元盛世,再比如說康乾盛世。我們可以通過記載看到當年的富裕情況,比如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國庫裡的陳糧都已經發黴了。再比如杜甫回憶開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再比如在康乾盛世時期我國人口整體翻了幾倍。誠然,這些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盛世的狀況,但是,這就說明當時的人民過得整體富足嗎?



當然不能,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這些盛世實際上只是在講,某些地方或者某些領域有突出的成就,但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富足情況。就拿唐朝開元盛世來說,杜甫也曾寫到: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注意,這首詩寫於天寶七年,是安史之亂之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開元盛世的末期。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寫於天寶年間,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這就是開元盛世的真實寫照。通過杜甫的詩,我們可以看到,在開元年間,社會經濟確實在發展,但是貧富矛盾是越來越大,還有很多人吃不起飯。再比如我們一直所說的宋朝,經濟富裕。誠然,宋朝的經濟絕對是在我國各朝中是排在前列的,其社會經濟之發達,歷代少有,但是,宋代農民起義之頻繁,也是不可不說的。就拿宋朝比較發達的仁宗時期來講,也曾發生過王倫起義、商州起義。宋朝農民起義和流民問題的嚴重情況,在各代也是排在前面的。至於明代,就拿明代最發達的仁宣時期來講,也爆發了幾次比較大的起義。而清代,就算在乾隆時期也爆發過大的農民起義。難道在在某些腦殘眼中,

這些農民難道都是吃飽了撐的?

通過上面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我們所說的盛世,可能只是某方面的盛世或者是在某些地方的盛世,而並非整體的盛世,這些可能僅限於某些人,或者某個地區,但絕對不是全體人民,特別是某些經濟發展的時間,往往貧富差距較大的時期,舉例宋代。所以古代根本不存在所有人吃飽的情況。至於近代嗎,我就不細說了,國民黨時期我們絕對吃不飽,之後嘛,就自己問家長吧。事實上在我們之前,大多數情況我們所說的盛世,實際上是能保證少數人吃飽,多數人能吃上飯,已經很不錯了。康乾盛世之所以能被稱為盛世,事實上就是因為他解決了人的吃飯問題,可能吃不飽,但是能讓幾億人吃上飯,在我國,絕大多數時期的情況是,只有一部分人吃上飯,而大部分人是在飢餓線掙扎。舉個例子,我們國家在唐代的時候,普通百姓還是一日兩餐制,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一日三餐,這個情況到宋朝才有改變,所以說你可以試試,你吃兩頓飯,少吃的情況下,能吃飽嗎,會餓的。

那為什麼會出現中國人民長期存在吃不飽的情況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止在中國,其實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原因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落後。你們就想現在我們的一畝土地能產出多少糧食,而古代一畝土地在那種技術下能產出多少糧食,差距太大了。生產力決定了在古代很難出現非常富足的情況。當時的生產水平,養不起太多的人,所以,生產力是發展的根本。

第二,古代政治的問題。我們一講古代什麼時候,減稅,比如說三十稅一啊,這些都是低稅,但是,我前不久一篇文章寫了,古代的稅,是看著低,實際上高,像我們三十稅一都是正稅,實際上古代普通百姓負擔的還有這些各種役,雜稅等,當你把這些力役,傜役,還有雜稅,捐稅,再加上國營買賣壓榨以及官員盤剝,算上之後你會發現古代人的負擔,實際上是很高的。很多時期,一個農民的收入,大部分實際上是要交給國家和其他人的,所以說,古代人的人均收入,不能只看他的糧食收入,實際上很多糧食,都不是他自己的。

第三個就是,自然災害和戰爭。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發的國家,而小農經濟下新應對自然災害能力非常低,所以一旦自然災害,很多人會瞬間傾家蕩產,而古代的,保護機制是非常差的,很多時期自然災害降臨,並沒有任何人能給他們保護,所以說,一旦自然災害來了,很多人會淪為流民,無家可歸者,無產者。至於戰爭就不多說了,一旦開始戰爭很多人家產沒了小事,更重要,甚至連生命都保護不了。

這些共同作用下,中國古代的普通百姓,很難達到人人吃飽的情況。只有到了,敢開放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升,中國終於打到了富足情況,我們的人均收入,人均產量,逐漸提高。終於可以養得起每個人,讓每個人都進入小康。

請大家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


李子木沆


要看地方,如果一個地方基本沒有流民現象,那麼就差不多可以判斷這個地方起碼肚子能糊弄的差不多。如果流民現象嚴重,肚子是肯定吃不飽了,命也可能沒了。

中國地區往往王朝會有幾十年的吃飽飯時期,此段時間內基本沒有流民,人口增長,社會財富增加。

中國歷史上的問題不是農業效率低,事實上中國的農業效率很不錯,條件也很好,產出挺高的。

中國的問題是為了集權而採取的各項措施,嚴重破壞了社會的自發秩序。政權自身會效率越來越低規模越來越大,正式吃政權飯和隱形跟著政權喝湯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社會沒有自發秩序,也就失去了抵抗政權越來越多徵收的能力,這些徵收最終全部落到農民頭上。也就到了吃不飽飯的地步了。

這個過程裡,傳統解釋是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其實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是次要的,只有到了晚清,人口才真正多到了成為問題的地步。至於土地兼併,歐洲日本還沒多少自耕農呢,都餓死了?領主或者地主是機器人,不需要農民幹活的?

回到問題,有沒有吃飽飯的年代?中國來說,有,王朝初期官僚系統效率較高跟著喝湯的人不多的時候,能吃飽。一旦較多流民出現,就標誌著吃不飽了。世界來說,複雜的集權加官僚越深入,統治成本越高,越容易出現吃不飽。較為簡單的封建制度,統治成本較低,越容易吃飽。


尋常味


中國的封建社會,因為生產力不高,以及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且中原王朝多以農耕經濟為主,把大量人口束縛在土地上,這就導致我們易受天災的影響。


如果有人要問歷史上,有沒有哪個朝代能夠讓百姓吃飽飯?我相信是絕對沒有的,如果有個朝代,能夠讓百姓自始至終都能吃飽飯,那這個朝代還會滅亡嗎,我們還會進行朝代更替嗎?

提問者提成歷史上有沒有農民普遍能夠吃飽的年代,如果單單說某個年份,這就很多了,雖然我們古代多是看天吃飯,但是一個朝代幾百年總會有幾十年是風調雨順的吧,如果趕上好年頭,就算地主收租收的高,百姓吃飽飯還是沒有問題的。



歷朝歷代,所謂的盛世以及中興時期,也就是大部分老百姓能夠吃飽過的時候。但伴隨盛世後的衰落,百姓也會變的苦不堪言。



現在我們舉例說說中國有哪些朝代的哪些歷史時期,百姓吃過飽飯

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實現了長治久安,生產穩步發展,糧食足用,國庫充實。

唐代:

《憶昔》杜甫(大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

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穀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麼好日子。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於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改革。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制訂新的經濟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大力發展農業。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



明代:

明人凌濛初作《拍案驚奇》的書前序中所說:“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物質的滿足,必定催熟精神的豐收。這就是萬曆年間,一方面是物質生活的普遍富庶,一方面是文化消費之如飢似渴,經濟動力推波助瀾,上層建築風生水起。


明代小說裡的繪畫

出生於萬曆二十八年的文人丁耀亢在清康熙八年(69歲)寫《古井臼歌》長詩,其中有這麼一句: “神宗在位多豐歲,鬥粟文錢物不貴。門少催科人晝眠,四十八載人如醉。” 是說神宗在位期間,百姓豐衣足食,物價低廉,罕有稅吏上門催收錢糧賦稅,百姓可以放心的睡懶覺,四十八年裡的生活讓人沉醉不願醒。 一個清代的人用得著拍前朝皇帝的馬屁?

康乾剩世的人表示懷念萬曆盛世《長安秋月夜》長安秋月夜猶明,六街九陌吹角聲。角聲斷處歌鐘起,禁城遠樹寒煙生。煙連樹繞接夜色,宮闕參差分南北。北廓黃雲繞建章,南郊白氣連沙磧。憶昔神宗靜穆年,四十八載唯高眠。風雨耕甿歌帝力,邊廷遠近絕烽煙。轅門大袖酣歌舞,海內文人恥言武。馬政屯田久廢弛,禁兵糜粟空充伍。物力太厚天時豐,十錢鬥粟羞為農。健牛肥馬村巷滿,鳴雞吠狗桑麻通。



明代風俗畫:上元採燈圖

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鉅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採者,悉不準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史稱萬曆帝。在他即位初年,張居正便任首輔從旁協助,而萬曆帝年幼,又對張居正極為信賴,故張居正能推行政令。

張居正在經濟上行“一條鞭法”,在政治上則整飭吏治,任用賢臣,在防守方面則任用名將戚繼光抵禦沿海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有潘季馴四次治河,成效顯著。萬曆帝在位頭十五年,國家收入大增,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科學巨匠迭出、社會風尚呈現出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加上能夠解決國防邊患的問題,《明史》稱為“中外乂安,海內殷阜”,後世稱該時期為“萬曆中興”。

2000年,美國《時代雜誌》記者訪問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最希望活在人類歷史的哪個時空,他的答案是:“中國晚明的江南”。

密西根大學榮譽教授賀凱 (Charles O.Hucker)這樣說:

儘管明代政府有種種弊病,但與同時代其他大社會的政府相比,它給中國平民所加的負擔顯然是輕的。……明代政府總的說應該算是同時代世界上最成功的龐大的政府。


明朝有過國庫存銀存糧,即使鬧災十年也足夠支用的萬曆中興,這一點是後來的清朝從未有過之事,更是前代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都無法比擬的。

清代:


康熙南巡圖

清康熙時,國家儲備更充足,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內分省區普免全國錢糧一週,至於地區性蠲免錢糧每年都有.總計康熙朝蠲免錢糧達白銀1.4億兩.乾隆時,國家鼎盛,儲備雄厚,先後四次普免全國錢糧,累計達白銀1.2億兩;又三次普免全國漕糧1000萬石左右.國庫存銀最高近8000萬兩,常年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即使打仗,軍用浩繁,國庫存銀少則二三千萬兩,多則六千萬兩.

康熙時期描繪百姓生活的圖太少,這裡用的是乾隆時期,外國人來中國後的素描畫。畢竟乾隆的鼎盛是康雍奠定的基礎,也是一種延續

康乾之際,其城鎮之多,遠超過明代.即使邊疆地區城鎮,北有恰克圖,南有廣州、佛山;西有巴裡坤至伊犁,以及南疆的喀什諸城,東有盛京(瀋陽)、吉林、齊齊哈爾、璦琿等大小城鎮,都在開發過程中興起。

康熙皇帝經常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在這樣的觀察時,即便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皇帝也允許他們接近自己,並用非常親切溫和的態度詢問他們,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為感動。康熙皇帝會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並且他一定要問到的問題是他們對當地的官吏是否滿意。如果百姓普遍傾訴對某個官員的不滿,康熙皇帝會將他撤職。但是如果百姓讚揚到某個官員,他卻並不一定僅僅因此就提升那個官員。

---------- [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康熙皇帝重視並嚴格選拔優秀官吏,監督他們的行為,這正表明皇帝平素對於臣民的仁愛之心。作為一國之主,他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這從當某省發生嚴重災荒時他內心中流露出來的異常的憂慮之情可以充分說明。


在我們在北京的其中兩年,我們親眼目睹了以下這些確證的事實。當時,兩三個省遭受了大旱災,造成農業嚴重欠收。康熙皇帝為此深為憂慮,他免除了這些省份的賦稅,並設立常平倉進行賑恤,但仍不能滿足災區的需要,於是,他又向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調撥了大量的糧食和鉅額款項。為了進一步賑濟災區的窮人,康熙皇帝又採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許富人中有學識的人,如果能夠通過做官資格的考 /口/ 試、證明他確有才幹,並向災區捐獻一定數目的糧食,便可買到一個相應的官職。當時,為了尋求生路,大量的窮人紛紛湧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這些人全都招用於六部官署的建築工程,從而找到一個既幫助了窮人又使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辦法。並且,這個辦法也有利於安撫饑民,防止他們因走投無路而發生動 /口/ 亂。

---------- [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頁。


有工業化之前,東方人要吃飽飯,要求壯丁比例高,要求總人口不多而土地夠多,要求災害少,要求人禍少。雖然這些條件很常見,但說實話,要湊齊難度不小。西方由於技術問題,還要差一點。很長一段時間,鯡魚製品都是大西洋沿海國家的主食,整天靠醃製的魚過活,那樣生活是很絕望的,也是很難吃飽的。那個時候,可以說要比我們慘得多。

英國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解決了糧食問題,一來廣闊的殖民地提供了廣闊的漁場,二來馬鈴薯這種高產作物在英倫得到推廣。(馬鈴薯很神奇的,單位土地澱粉產量比大麥高出20%)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才能養育更多的人,才能有更多脫離了農田的人,才能發展工業,才能崛起。


Ant一Hunter


普遍吃飽恐怕不可能,最接近這個目標的可能是清朝,一方面是農業發展,也因為清朝做的比較到位的緣故。我這裡借了不少網上的材料,罵我是滿遺的,麻煩嘴上留情。

能吃飽飯,首先能體現出來的就是人口增長,這個不用解釋你也懂。很多人知道明朝末年遭遇小建冰期,且有崇禎初年的災荒導致西北農民軍大爆發,因此糧食問題是當務之急,何況遊牧出身的滿族人當然更能體會農業的好處。

這裡有個誤區,就是“康乾盛世”養活百姓靠的是廣種番薯,所以康乾盛世也被戲謔為“番薯盛世”。事實上,番薯是萬曆二十一年傳入中國,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乾隆年間番薯才在中國西南傳遍開來,然而從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中國人口從一億增長到三億左右!如果僅靠乾隆年間才逐漸興起的番薯,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據網上的材料(真實性待考):直到上世紀20年代,番薯之類糧食產量還只佔糧食總產量的9%,何況康乾時期還沒這麼普遍。

清朝入關以後,因經歷康雍乾三世的開疆拓土,疆域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清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墾荒開發,對於邊疆或較貧瘠地區還提倡移民開發,甚至一度作為地方官的考察指標,因此在乾隆年間,全國耕地面積接近12億畝,明朝全盛時期約為7.8億畝!廣闊的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但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顯然力有未逮。

然後是農業技術的提高,雖然毀書,但清朝農業技術還是要高過明朝的,年代發展,這不可避免。康熙時期就在北方嘗試種植水稻,成功以後北方也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還有大力推行復種技術,這些嘗試,讓清朝的平均耕地糧食產量大概比明朝高出30%,算上耕地面積,總產量已經接近超過一倍!乾隆末期英國使團有人對比發現,中國的小麥和收穫比大概是1:15,而同期英國只能達到1:10。

關於康乾時期的農業技術發展,有一本書《授時通考》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農業方面清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稅制,這個相信頭條的歷史大拿們都比我清楚,康熙五十一年將全國人丁稅固定下來(“永不加賦”),雍正年間在此基礎上實行“攤丁入畝”,人頭稅分攤到田畝稅中,田地越多交稅越多,而無地少地的底層農民則可以少交甚至不交人頭稅,減輕底層人民的負擔,對農民溫飽而言帶來不少幫助。

在此基礎上,清廷還高度重視賑災救災工作,從報告災情、勘驗災情、審核災民到放賑救災,清廷都有完整嚴密的制度。且通過清廷和民間共同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賑災糧儲備體系,清廷興建的常平倉和民間士紳興建的義倉結合,為賑災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因對天災應對得當,據海外學者估算,清朝在1840年以前雖局部災荒頻繁,但沒發生過大規模饑荒。清廷所建立的賑災體系,在1840年以前估計拯救了1.5億到2億人的生命。

所以說清朝在封建社會非常接近農民都能吃飽,並不算虛言。

被噴太多關閉評論了,我真的很怕整天拿著幾個傳教士或者外交官言論就來反駁我的人,研究糧食問題傳教士有發言權?


紫色護衛隊


鄉土陝西姑娘為你回答問題謝謝關注,



餓不死的話幾個盛世都做的到,家有餘糧那就沒有哪一個能做到普遍,就算現在挑肥揀瘦的的盛世,也有個別吃不起飯人家。第一次就是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姬埇繼位,周公鋪佐年幼的周成王,鎮壓管祭之亂,並制禮樂,給成王的治理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王親政後,勤政愛民,至其子周康王姬釗架蹦的四十餘年裡,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四十年刑措不用,連小偷小摸都沒有。為什麼我說這個時期普遍都能吃飽飯呢?因為西周無流民,基本上是人都有土地,都能在週期王侯分封的土地裡幹活,雖然進田制下要給土地的擁有者上交糧食,但是八家養王侯家一塊地還是不算壓力大。當時王侯分封土地的百姓基本都是有工作的就像人民公社一樣,不同的是土地是自己的,除了幹好自己的地,同時把王侯的地種好,並上交自己土地的收成,對於每一家農戶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而且那個時候王侯對自己的封地的農戶都十分客氣,《周禮》規範了人們的舉止,人人以君子自居,王侯士族更是用(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人人有事做,普遍吃飽飯是可能的。


鄉土陝西姑娘謝謝


鄉野劉三姐


這個問題是相對的,吃飽也是要分怎麼個飽法,是餓不死還是家有餘糧?餓不死的話幾個盛世都做到了,家有餘糧那就沒有哪一個能做到普遍,就算現在挑肥揀瘦的盛世,也有個別吃不起飯的人家。


要說最接近普遍都能吃飽飯的年代,除了現在,古代就有兩次次吧。哪兩次呢?我來告訴大家,也許有人會提出別的盛世,但我覺得都沒有這兩次盛世更靠譜。


第一次就是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姬誦繼位。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鎮壓管蔡之亂,並制禮樂,給成王的治理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王親政後,勤政愛民,至其子周康王姬釗駕崩的四十餘年裡,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四十年刑措不用,連小偷小摸都沒有。

為什麼我說這個時期普遍都能吃飽呢?因為西周無流民,基本上是人都有土地,都能在周朝王侯分封的土地裡幹活。雖然井田制下要給土地的擁有者上交糧食,但是八家養王侯家一塊地還是不算壓力大。



當時王侯分封土地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有工作的,就像人民公社一樣,不同的是土地是自己的,除了幹好自己的地,同時把王侯的地種好,並上交自己土地的一些收成,對於每一家農戶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而且那時候王侯對自己的封地的農戶都十分客氣,《周禮》規範了人們的舉止,人人以君子自居,王侯士族更是用《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人人有事做,普遍吃飽飯是有可能的。


另一個普遍能吃飽的時代就是文景之治了。西漢經濟在呂后執政期間逐漸恢復,漢文帝、漢景帝在此基礎上採取黃老無為之道,輕徭薄賦、鼓勵農桑。在這種寬鬆政策之下,西漢社會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漢文帝在位期間,勸課農桑,大力發展農業。於是糧食產量大增,糧價最低時只需十幾文銅錢一石。漢文帝同時於公元前169年下昭免去農民的全部田賦,並不徵勞役,此時漢代家家糧倉充盈,國庫糧食爛了都吃不完,銅錢放到穿錢的繩子腐爛都花不完。


漢文帝的仁政和節儉是歷代皇帝無人能及的,在位二十三年,他的宮苑、車馬、服裝等沒有一絲增加。自己平時只穿布衣,並且要求皇后不準穿拖在地上的長裙,只能穿短裾。想修露臺聽說要花掉一箇中等人家的一年的用度,於是就下令不修了。

後來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達不到上面兩個盛世的水平,康乾盛世雖然有了南美引進的高產作物玉米、紅薯等,到還是有很多因為官府壓榨而農民吃不飽。



當然,不管哪個盛世都不可能絕對沒有餓飯的人,因為啥?因為不管哪個時代都有懶漢,啥也不想做,餓死也沒人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