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評價康有爲:俺這師傅太偏執、太執拗了,十頭驢都拉不回!

要了解120年前的戊戌變法,必須先了解其中的大主角康有為。

康有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其幼年好讀書,從小就“異於群兒”,但也養成了孤傲不群的壞脾氣。

從康有為的《自編年譜》中看,其人一貫自高自大,對自己大加神化。從這些摻滿水分的記述中,我們倒也能看出康有為是如何定位和評價自己的。

康有為曾自誇說,他六歲時因“魚化龍”妙對“柳成絮”,獲得祖輩“此子非池中物”的稱讚;八歲時,什麼“書經奧言”,看幾遍就能背誦;

十二歲時,面對“州中諸生”,已經“大有霸視之氣”;十四歲時,已經“縱觀說部集部雜史”,也就是說飽覽“中學”;十七歲時“知萬國之故”,又是博覽西學。

通過這些無所不能的刻畫,康有為給自己描述的“天才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梁啟超評價康有為:俺這師傅太偏執、太執拗了,十頭驢都拉不回!

康有為曾對儒學的研修、佛道的參悟和西學的先讀,使康有為儼然已是鶴立雞群,並養成了他自許“聖人”的心態。

由此,康有為將自身的使命自述為:

其來世也,專為而已,故不居天堂而故入地獄,不投淨土而故來濁世,不為帝王而故為士人,不肯自潔,不肯獨樂,不願自尊,而以與眾生親。
為易於救援,故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捨身命而為之。
以諸天不能盡也,無小無大,就是所生之地,所遇之人,所親之眾,而悲哀振救之,日號於眾,望眾從之,以是為道術,以是為行己。

“救眾生”的聖人!康有為“聖人”心態,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入世的“教主”意識,這也決定了他今後的命運,甚至一度影響到中國發展的方向!

然而,幻想歸幻想,真正上了科場,康有為的表現不要說優異,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比如考秀才,康有為考了三次,考舉人更是考了七次、耗費二十年的光陰,直到36那年歲中舉。而其門生梁啟超,17歲就中舉了。

梁啟超評價康有為:俺這師傅太偏執、太執拗了,十頭驢都拉不回!

萬木草堂

1890年冬,康有為在廣府學宮文昌殿後的一座祠堂裡辦了一個“萬木草堂”。此時,康有為的“聖人”意識再一次顯現無遺。

在儒家傳統中,素王是人們對孔子的尊稱,意思是沒有加冕的王,而康有為竟自號“長素”——不僅自視聖人,而且要比聖人還聖人。

不僅如此,康有為的大弟子陳千秋,號“超回”,即超越顏回之意;

梁啟超,號“軼賜”,即超過子貢(子貢,端木賜,賜乃其名);

麥孟華,號“駕孟”,凌駕於孟子之上;

曹泰,號“越伋”(伋是子思的名字);

韓文舉,號“乘參”( 唐德剛戲謔為“把曾參當馬騎也。”)。

此時,孫某在廣州行醫,其聽說康有為的大名後託好友向康提出希望會面,康有為答覆:“孫某如欲訂交,宜先具‘門生帖’拜師乃可。”是以,兩人終生未交一語。

梁啟超評價康有為:俺這師傅太偏執、太執拗了,十頭驢都拉不回!

梁啟超曾極口誇讚康老師的演講“如大海潮,如獅子吼,善能振盪學者之腦氣,使之悚息感動,終身不能忘”,其實也未免言過其實了。

事實上,康有為略顯木訥,口才遠非一流,不過他學孟子吹牛,“夫天不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之類大話,倒是隨口而出,並不稀奇。

對於康有為的個性,梁啟超倒是看得挺準,說康是“

最富於自信力之人也”;

其所執主義,無論何人不能動搖之,於學術亦然,於治事亦然。不肯遷就主義以徇事物,而鎔取事物以佐其主義。常有六經皆我註腳,群山皆其僕從之概。

在弟子的眼裡,康老師這簡直就是偏執狂的寫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