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要不要忌口?要不要大補?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腫瘤科醫生

腫瘤患者要不要忌口?要不要大補?

每天都要被問無數次,似乎除外治療,患者和家屬們最關注的就是飲食了。

“忌口”這一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也因為大家對腫瘤患者飲食的過分重視而出現了一些誤區。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腫瘤患者最關心的7大問題。

1. 腫瘤患者要不要“忌”,能不能“補”?

有些人認為腫瘤的生長需要營養,患癌後所吃的營養物質會被腫瘤吸收,從而加速腫瘤的生長。因此,患者在手術後只吃主食、青菜和水果,而且還控制飲食量;家屬更是不管患者被腫瘤消耗得多麼清瘦,都拒絕接受醫生關於營養方面的建議。

事實上,美國腸內腸外營養學會(ASPEN)發佈的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治療指南指出:無證據表明營養支持能促進腫瘤的生長。

雖然理論上有擔心營養支持具有促進腫瘤生長的可能性,但多年來的臨床實踐未見到營養支持促進腫瘤生長的證據。而針對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進行營養支持,不僅不會促進腫瘤生長,還能夠改善患者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反而對腫瘤治療有益。

另外,在那些已經極度消瘦的晚期腫瘤患者的體內,腫瘤並不會停止或放慢生長的腳步,飲食營養上的節制恐不能“餓”死腫瘤。

對於帶瘤生存的患者,如果已有營養不良,建議飲食上增加營養,甚至接受營養支持治療(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從營養支持治療中獲益)。而那些手術後的患者,需要正常的飲食,保證每日的營養需求,使自己擁有合理的體重,將機體免疫力調節到較好的狀態。

所以要不要“忌”,能不能“補”,還得看患者的營養狀態,無需太多其他的顧忌。

而且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說,飲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如果不能愉悅的進行飲食,還能愉快的生活嗎?

2. “發物”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人認為“發物”就是能夠導致腫瘤快速增長的食物,比如無鱗魚。但對於腫瘤來說,真的存在“發物”嗎?

無鱗魚是傳統醫學認為的“發物”之一,但我認為這個“發物”恐怕被移花接木了。

“發物”更多的是能催發過敏性皮疹快速、大量生長的食物,如果你過敏了,可真是需要“忌口”這類食物(多是蛋白質類,也有植物類,如韭菜),這些食物多含組胺,而且含組胺量越多,就越容易加重過敏。但過敏和腫瘤的生長是大大不同的。

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代謝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其生長所需的營養主要來自於人體,生長速度則更多的取決於自身,所以食物恐怕不具備催使腫瘤迅速生長的能力,我們傳統概念中的“發物”,腫瘤患者是不用忌的。

三、化療時需要“忌口”嗎?

化療患者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也不要喝酒(這些飲食容易導致胃腸道不適,尤其不適合消化系統腫瘤患者),除此之外有一些不太適合患者的飲食,但並非禁忌。

例如容易導致患者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的食物:

——加重嘔吐

• 含5-羥色胺:常見食物有香蕉、核桃和茄子等;

• 含色氨酸:常見食物有小米、腐竹、豆腐皮、蝦米、紫菜、黑芝麻等。

——導致腹瀉

• 貝殼類海鮮

這些食物如患者有意願吃,可以少量給予,但胃腸道反應較重者需要避免。此外,化療期間不能吃生冷硬的食品,飲食要注重清潔、清淡,營養全面。

四、非化療期間的飲食有哪些禁忌?

無論是那些已經逃脫腫瘤魔爪的患者,還是無法擺脫腫瘤糾纏的患者,都應選擇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在飲食方面,更多的是不適合,而非禁忌。不適合飲酒(酗酒肯定是禁忌),不適合辛辣刺激食物(辣椒、生的蔥薑蒜),不適合暴飲暴食。

至於那些已經列為致癌物的食物(煙燻燒烤的食物,加工的紅肉,醃漬菜等),更要少吃或不吃。

五、化療期間能否飲茶?

很多人認為,茶中的成分可與藥物產生反應,從而導致“解藥”。

但即使存在相互作用,兩者能否在人體內環境中相遇併發生反應後導致解藥,仍是一個答案不清晰的問題。

舉個例子,茶多酚雖與鐵劑能夠產生反應,但是喝茶並不能導致貧血。

所以化療期間還是喝白開水吧,多飲水對身體是一種保護措施,各種飲品中,能夠多飲的也只有水了。

六、腫瘤患者能否使用白蛋白?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腫瘤患者能不能“補”的問題,很多人想“補”又怕“補”。

對於營養狀態正常的患者來說,是不需要使用白蛋白的。

而對於生存期較短、白蛋白缺失嚴重的晚期腫瘤患者來說,補充白蛋白的意義有多大?白蛋白應該更適於白蛋白有所缺失,預計生存期比較長的患者使用。

七、如何面對飲食難題?

我們面臨的食品難題是農藥殘留,激素、抗菌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多數醫生認為,有毒有害物質達到一定量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儘量不要長期食用某一種食品,導致某一種有害物質長期在體內積累。而且經常更換食品種類,即便有害物質進入體內,量也不是很多,不會在體內累積。

最後,祝大家輕鬆愉快的進行飲食,吃對,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