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永春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的神像與城隍並列,你熟悉嗎?

他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幕僚,兩次出任永春知州,勤政愛民,百姓為其立祠紀念。他的神像,與城隍並列,至今接受百姓的祭祀。他就是永春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翁學本。

永春縣是地處閩南山區的千年古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格為永春直隸州,轄德化、大田二縣,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復縣。永春立州179年,其間有80多人擔任過知州一職,而能夠讓永春人民至今懷念的可謂寥寥無幾,翁學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翁學本(1829—1882),字小軒,號蘭畦,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縣)人,祖籍浙江餘姚。“初為儒士,試不售”,“能詩文,唯自言於八比無領會處”(民國《永春縣誌》),說明他本來也想通過科舉道路進取仕途,可惜他對八股文很反感(“八比”即八股文的別稱),最後只好斷了這條念想,轉而拜李元度為師。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咸豐二年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時,他應召入幕,後來官至貴州布政使。咸豐四年(1854年),翁學本進謁曾國藩,也成為他的幕客,在幕府時主要參加稽查水師,轉運湖口各營軍餉彈藥器械,負責貴溪轉運局,得到曾國藩的賞識。從咸豐七年(1857年)開始,歷任福建浦城縣丞、泰寧知縣,署崇安、閩縣、侯官知縣,所至皆有政聲。同治六年(1867年)夏,擢任永春知州。同治十年(1871年)秋,任滿奉旨赴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任龍巖知州。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再任永春知州。光緒四年(1878年),經福建巡撫丁日昌向朝廷奏稱翁學本“才具開展,辦事勤明,在閩日久,循聲卓著,尤善清釐積牘”,轉任福州知府,後官至福建鹽法道、福建按察使。任內獎農商、平冤獄、除陋規,政聲頗著。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卒於任所。

曾國藩善於羅致文武幹練的人才,“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章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勵,量才錄用”。其幕府各類人才薈萃,一時才識之士,幾被網羅殆盡,晚清諸多名人如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沈葆楨等盡出其中。有資料統計,曾國藩手下的幕僚多達400多人。翁學本從曾氏幕府歷練出來,又輾轉多個州府縣,實心任事,幹練利落。光緒元年(1875年)和七年(1881年),清廷兩次考核群臣,翁學本都以政績卓異見稱。

翁學本兩牧永春,勤政愛民,為永春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到永春,“甫下車,即問民疾苦。居六年,興利除弊,不遺餘力。凡公署、倉庫、關津、橋樑以及廟宇之載在祀典者,無不次第修葺。如修建文昌(宮)、城隍廟、東關橋、衛城壩,其最著者也”(民國《永春縣誌》)。其中可考者,如:同治六年(1867年),翁學本與參將王開俊主持重修衛城壩(西壩)。同治七年(1868年),翁學本主持修築大鵬山“龍脈”。大鵬山為永春縣城主山,被視為神山,認為其中有所謂“龍脈”,攸關永春人文興衰,因往年山體多處坍塌,翁學本應永春士紳之請,對受損山體和石階道路進行修復。永春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周鳳翔中進士後,有近百年的空白(無人中文進士),在翁學本修築“龍脈”數年後的光緒三年(1877年),出了陳錫恩考取進士,更讓當時的永春人深信“龍脈”的存在。同治八年(1869年),翁學本主持重修永春州衙和文昌宮。文昌宮舊在明倫堂前,後改建西城外,同治四年毀於火,翁學本認為“文昌一宿,主宰人文”,於是發動永春士紳捐資,重建文昌宮於明倫堂后街。此外,翁學本還發動鄉紳集資,在城北環翠亭旁建造鵬山書院,延請退休返鄉的李景沆(曾任河北晉州知州)為掌教,此後繼任掌教者有李因時、薛德先、林汝南、林式璟等飽學之士,使晚清永春文風為之一振。

他是永春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的神像與城隍並列,你熟悉嗎?

翁學本《修築大鵬山龍脈碑記》

翁學本最為永春人津津樂道的政績,是兩度重修東關橋(通仙橋)。東關橋是閩南著名廊橋,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洪水,同治四年(1865年)起先後由知州周式濂、沈定鈞重修,但直到他們離任時仍未竣工。同治六年(1867年)翁學本接任永春知州時,才最後完工。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夏間,有老人揚言於橋上說:“是橋仍須翁太守來修。”此前翁學本已調任龍巖知州,聽者付之一笑。不料同年秋,翁學本再任永春知州,橋亦同時毀於火。翁學本和州人不禁驚歎:“偶然耶?其果先覺耶?”於是翁學本捐俸倡議重修,州人均各樂輸,“越八月落成,棟宇綿亙,宛如長虹”。橋成,翁學本感嘆其“倏毀之,倏成之,豈真數為之耶”,特為題匾《古通仙橋》並作記。

翁學本為永春建樹良多,也在永春留下數量頗多的碑刻、摩崖石刻,使後人摩挲之餘,猶能感念其勞績。民國十九年《永春縣誌》卷十七“藝文志”有載:“大鵬山下雞心石之上百許步,大道旁有巨石一片,上刻翁學本修築山龍記。”這就是翁學本撰刻的《修築永春大鵬山龍脈碑記》,猶立於大鵬山石階古道之旁,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翁學本撰立的《重修文昌宮記》碑,現存永春文廟內。在東關橋頭,有翁學本撰立的兩方《重修東關橋碑記》,上端各鐫篆額大字“共成義舉”和“善與人同”,正是對官民共襄修橋盛舉的讚譽。在湖洋莊氏家廟,有翁學本立於同治七年(1868年)的“出示嚴禁”碑一方。橫口鄉雲貴村一座古老的單拱石橋,橋頭亦立著翁學本撰立的“奉憲嚴禁”碑一方。甚至我們還可以找到兩方界碑,也是翁學本所立的。一方在永春東部的湖洋白鴿嶺與仙遊縣交界處,上刻“永春州、仙遊縣交界碑”及小字“白鴿嶺西南屬永轄,東北屬仙轄,以嶺頭交界”,上下款“光緒元年四月日建”、“永春州翁、仙遊縣吳合立”。一方在德化縣蓋德鄉鳳山村與永春桂洋交界處,上刻“永春州、德化縣交界碑”及小字“上漈鄉屬州轄,儒山鄉石碑格屬德轄”,上下款““光緒元年十月日建”、“永春州翁督同德化縣陳立”。兩方界碑裡出現的“永春州翁”均指翁學本。諸生(秀才)陳超元(吾峰鎮侯龍村人)遊學省城福州,以善交遊、重然諾而深負時望,創建裡塾名“桂軒”,翁學本大書“董帷”二字以表彰之(“董帷”二字典出西漢著名學者董仲舒授課時“下帷講誦”,以喻指閉門攻讀或治學精嚴)。

翁學本在永春前後八九年,與永春民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第一次任滿離開永春時,永春州民感其德政,焚香羅拜,充塞於道,希望他去而復來。當他第二次任永春知州時,“永民喜出望外,政教風行,幾於刑措”(刑措指置刑法而不用,意思是社會治安好,訴訟人數少)。當翁學本升任福州知府時,永春州民再次挽留而不得,於是為之立德政、去思二碑。翁學本到省城任職期間,“猶惓惓以我民為念,惠恤有加,是公之不忘斯民而大造福於我州也,州人沾其德澤”(《翁公祠記》)。

他是永春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的神像與城隍並列,你熟悉嗎?

《翁公祠記》碑

在永春縣城西面的五里街鎮新亭路有一座翁公祠,就是永春民眾為紀念翁學本而建的。在大廳邊立著一方《翁公祠記》石碑,記述永春百姓因懷念翁學本德政而踴躍捐資立祠的緣由。在大廳一側的牆上,則嵌著一方《哀三子文》碑刻,是翁學本懷念在永春夭折的三個子女的遺文。翁公祠的建造也與《哀三子文》有很大的關係。

當翁學本在永春任上之時,其兩子一女不幸永遠離開了他。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十六日,年僅四歲的三子翁傳燕以“病嗽傷”而早夭;五日後,年僅十二歲的次女翁玉燕“以哭弟亡”。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十三,四子翁傳熙又“以驚疾亡”,年僅四歲。打擊接二連三,翁學本哀痛之餘,“瘞兩子一女於州城外大鵬山環翠亭右,置祭田若干畝,樹石於墓,備案於官,託州中父老任其事”。就在同治十年的秋天,翁學本奉旨赴京,州人在環翠亭設宴餞行。翁學本路過子女之墳,回憶起他剛到永春上任時,就曾為環翠亭題寫過柱聯,其中有“翠繞閒亭燕子飛”之句。不料四年之間,聰慧乖巧的三個孩子俱埋在此亭之畔,其中兩個名字還帶著“燕”字。這不禁讓他懷疑上蒼為何如此無情,自己的題聯竟一語成讖,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他含淚寫下《哀三子文》,文尾附哀詞雲:“桃源作吏兮,政簡身閒;景賢一亭兮,翠繞山環;兩子一女兮,瘞魄其間;竹馬多情兮,眷太守之往還。燕子去兮不可歸,大鵬雖翥猶可扳。州民愛我難我留,鄴壠蕪沒何所患。”哀慟之情躍然於紙上。

光緒十七年(1891年),翁學本長子翁傳煦遵父遺命,遠道來永春祭奠親人,看望州民,情景感人。為紀念翁學本,永春民眾踴躍捐輸建祠。光緒二十年(1894年)冬,翁公祠落成。後來翁學本次子翁傳照找出父親留下的這篇《哀三子文》,建議翁傳煦將其鐫刻於翁公祠。於是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翁傳煦敬錄這篇《哀三子文》並加跋文,勒於翁公祠牆上。

在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晚清,一個勤政愛民、留芳青史的地方官,竟至於因疾病而無法保全自己的三個孩子,其文哀惻動人,細讀之猶使人墮淚。

在翁公祠建造過程中,永春士紳民眾踴躍捐輸。當時有武生林克中,出身埔頭村豪紳家族,曾經因為犯事而被翁學本懲罰,但他卻毫無怨言,在建翁公祠時,提倡最力,並且身任購地、督匠的事宜,這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翁公祠為二進懸山式土木結構,面積260平方米。由祠門、兩廊、正堂構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一進有閣樓,二進為大廳。祠內楹聯均為稱頌翁學本在永春的德政:“有親可久,有功可大;所居民樂,所去民思。”“此之謂民之母;以能保我於邦。”“兩度賢勞施澤久;萬年俎豆薦馨長。”“公親民若保赤子;祠永祀可貫丹霄。”“九年治永政聲卓異稱循吏;萬眾立祠俎豆長新由愛民。”“政有清聲治存令譽自古名宦留去思;橋修東關壩築衛城至今永人受遺惠。”此外,祠內現在還保存著一方《甘棠遺愛》匾,上款“蘭畦翁公祖大人神鑑”,下款“闔州紳耆敬獻”,正表達了永春人民對翁學本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他是永春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的神像與城隍並列,你熟悉嗎?

翁公祠《甘棠遺愛》匾

翁公祠內還奉祀翁學本和許其誼的神像。許其誼於清康熙年間擔任永春知縣,亦惠政於民,深受百姓擁戴,卒任於永春,永春人為其建“許侯祠”。後來許侯祠毀於暴雨,民眾將他的神像移寄在翁公祠內。翁學本和許其誼分別被永春人民親切地尊稱為“翁老爹”和“許老爹”。每年永春城隍神誕,都要舉行重大的民俗活動,群眾抬著城隍爺神像上街出巡,翁學本和許其誼的神像也陪同出巡,接受民眾的敬奉。近年來,佛轎改由卡車載乘,在載著翁學本和許其誼神像的車子上方,還分別掛上大書“永春歷史清官”的牌子。城隍爺還要到翁公祠受奉祀,城隍爺居中,“翁老爹”在左,“許老爹”在右。由此可見,翁學本和許其誼已成為永春人民心目中古代清官的典範,一直以來受到人民的尊崇。

據地方誌記載,永春歷史上紀念清官廉吏的祠宇還有周侯祠(祀明知縣周堪賡)、鄭侯祠(祀清知縣鄭名)、石侯祠(祀清知縣石如金),以及附設在文廟裡的名宦祠等,可惜隨著歲月流轉而不存在了,只有翁公祠歷盡滄桑而留存至今,依然在默默地見證一代賢令的遺愛。民國年間,翁公祠開設中央國術館永春分館,成為永春白鶴拳的重要傳播據點,古祠內鶴影翩躚,更是名播遐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