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自成軍活捉後,他寧死不屈,崇禎爲何大怒將其免職?

崇禎末年,天下大亂,外有清兵虎視眈眈,內有民變如火如荼,大明帝國搖搖欲墜。在這場跌宕起伏的社會大變革中,湧現出了一大批不屈不撓、可歌可泣之人,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任浚(一作任濬)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任浚(1595年—1656年),字海王,號文水,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南博山鎮下莊村人。墓誌銘對其相貌、文才、性情、才幹作了交代,“及長,狀貌魁異,髯而軼群,綜博貫穿,細大兼舉。為文峭拔,如雲舉嶽峙。與人交,意豁如也。少遊諸生,談經摺角,又獨留意古今治平大略,或慷慨談時,雖當世之能臣無能易其說也”。墓誌文字雖然難免有些過譽,但任浚確實不凡。

任浚自幼勤奮好學,明辨是非,胸懷大志,天啟四年(1624年)鄉試中舉,次年乙丑科會試,任浚發揮出色,但因策問中有諷刺閹宦魏忠賢語而遭黜。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任浚為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任浚從基層幹部做起,歷任芮城、榆次縣令,皆有政績,口碑很好。崇禎九年(1636年),任浚入京擔任禮部主事,不久改任御史,出巡郡縣,盡職盡責。

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時任內閣首輔的張至發(今山東淄博淄川人)有意舉薦任浚入朝擔任重要職務,因張至發與任浚有姻親,有結黨嫌疑,故遭到彈劾。思宗聽說後,認為“誰沒個兒女親家,這也不在此”,並下“不必與辯”(《烈皇小識》)。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河南洛陽,自封“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隨即率大軍圍攻開封,任浚也因此受人矚目。

當時,任浚巡按江蘇事畢,正在返京覆命途中,突然接到詔令,擔任河南監軍御史。國難當頭,臨危受命,勇於擔當。此後,任浚修整兵器,調度軍需,部署防禦,登城指揮,誓死力守,賞罰分明,軍民同仇敵愾,使李自成百萬之眾久攻不下,開封得以保全。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因三次圍攻開封不成,不得不撤退轉移。事後,任浚因守城期間身負重傷回鄉養病,“中鉛折肱,得告還裡”(《博山縣誌》)。同年十月,任浚因功晉升兵部右侍郎。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任浚出任豫楚總督,負責河南、湖北兩省軍事。不久,任浚再次臨危受命,“無何,賊焰燎原,中原板蕩,公(任浚)復以總督應招,聞命疾馳,欲圖國難”(《博山縣誌》)。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大軍逼近澤州(今山西晉城),思宗急令任浚北上抗擊。接令後,任浚立即動身,星夜前往。二月二十四日,任浚夜宿河南長垣、守衛南關時,城內出了叛徒,李自成一支偏軍裡應外合,攻陷縣城,任浚被俘。

被俘後,任浚被義軍押著北上,期間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折磨,“啖之不屈,脅之不屈,執而兵之,鈹交於顱,反皮障眼,血流被胸,憤絕不復自覺。已而解縛復甦,檻車北去”(《博山縣誌》)。由於戰事混亂,消息不靈通,任浚經歷的這一切,思宗並不知曉。因為任浚遲遲沒有趕到澤州,思宗大發雷霆,二月二十九日,諭令兵部,“任浚久報赴任,一味退縮,俱著革職”(《明季北略》)。

等任浚的囚車到達北京時,北京已經被李自成攻陷,思宗自縊殉國,大明帝國覆亡。起義軍忙著爭取子女玉帛,不復他顧,任浚伺機逃脫,但頭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昔甲申之變,公自賊中逸歸,父老奔問官守,餘適從之,因得其死生情狀。又見其創痕自發際垂於眉末,殷然尚未復也”(《任浚墓誌銘》)。

清兵入關後,任浚成為貳臣。清廷為了立足北京,四處尋訪賢良,任浚經人舉薦,任戶部右侍郎,後官至刑部尚書,皆有政績。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任浚以年老有病告退還鄉,次年正月病故,享年六十二歲。(劉秉光)

被李自成軍活捉後,他寧死不屈,崇禎為何大怒將其免職?

被李自成軍活捉後,他寧死不屈,崇禎為何大怒將其免職?

被李自成軍活捉後,他寧死不屈,崇禎為何大怒將其免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