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個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卻最終亡國的皇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是千河。今天來聊聊,大明正統最後一個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之弟。1622年被封為信王,1627年,天啟帝亡。明思宗登基,年號崇禎。跟他哥明熹宗一樣,16歲登基。但崇禎卻和天啟的人生天差地別,而且性格相差很大。

早年經歷

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於公元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冊封為信王。

崇禎:一個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卻最終亡國的皇帝!

崇禎的性格養成和從小環境有很大關係。

崇禎皇帝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有著崇高的個人理想。

據明末文人李清寫的《三垣筆記》記載,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漢文帝,本來是馬屁之言,但是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箇中上等的皇帝,覺得那漢文帝和自己比不值一提。還有一次輔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禎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崇禎帝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明朝,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在崇禎時期集中爆發,崇禎帝認為,這麼糜爛的朝政,如果能被自己治理好了,那麼自己的功績可比他的祖先朱元璋,他也經常在私下說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崇禎也是個很愛面子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來不出頭,只授意別人。

比如崇禎十五年,有意和滿清議和,授意陳新甲此事。後來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但事起洩露,群臣譁然,崇禎更加憤怒。給事中馬嘉植又彈劾新甲。崇禎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將陳新甲下獄,新甲從獄中上書乞宥,崇禎不許。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陳新甲既死。還有後來崇禎有意南遷。自崇禎十六年春便與時任首輔周延儒商議南遷之事。但是崇禎在後來的多次商議之中,都未曾明確表態支持南遷,僅有少數品階較低的官員提出南遷方案,但因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最終只能作罷。後世常因崇禎不主動提出南遷而指責其不能承擔責任,不願意揹負丟棄國都、宗室陵寢的罵名,並將此歸結於其性格的缺陷。

崇禎:一個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卻最終亡國的皇帝!

崇禎是個很愛記仇的人。沒有雄主的容人之量。

明朝後期最後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孫傳庭,《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這個孫傳庭曾經把李自成打的七零八落,基本上解決了明末的農民起義,但是,崇禎十二年(1639)年,由於在如何對付後金問題上和主和派不和,就稱病請辭,結果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關進了監獄,後來,李自成勢力又一次起來,崇禎帝不得已又一次啟用孫傳庭,關了幾年監獄的孫傳庭以為李自成還是當年的樣子,於是對崇禎說:給我五千精兵,我就能把李自成搞定。結果到了前線發現李自成已經傭兵百萬,五千人根本打不過,於是請求崇禎增兵,結果崇禎說:你自己要求的,不打也得打!

大戰將至怎麼能這麼沒有肚量呢?最後孫傳庭戰死沙場,明朝再也拿不出能對付李自成的將軍了。


崇禎:一個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卻最終亡國的皇帝!


崇禎是個天份一般的皇帝,雖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但其資質擺在那裡。

崇禎帝有理想有抱負,卻沒有對應的才能。舉個例子,朝廷選拔人才多采用科舉考試,當時明朝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威脅,因此科舉考試的考題也大部分都是提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文人大部分只會紙上談兵。哪有那麼多謀主降世。而崇禎帝沒有什麼判斷力,因而,誰寫的好看,符合心意。誰吹的牛大他就喜歡誰,因此多次破格錄取了一些吹牛吹的很大的文人。但是既然錄取了你就好好培養,然而往往是錄取之後就沒下文了,因為崇禎帝秉承著一個原則,即皇帝不能信任任何人,所以他只接受別人給的意見,從來不信任這個人,結果就是崇禎一朝所有官員和皇帝陰奉陽為,互相耍心眼。

崇禎:一個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卻最終亡國的皇帝!

終崇禎一朝還是出了很多能人,比如文官領軍的代表人物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 袁崇煥。但因其不能知人善用。放在錯誤的位置。猛將也有很多曹文詔,滿桂,吳三桂。祖大壽。左良玉。趙率教。等等。

歸根到底,這和明末環境有關係,但和崇禎個人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如果是你,你覺得哪個組合最合適放在遼東呢?

好了,篇幅有限,今天文章就到這。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