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懶皇帝留下的爛攤子
崇禎帝之前的祖爺爺、爺爺、爹爹,都非常懶。最懶的,就是崇禎帝的爺爺萬曆皇帝。萬曆在位48年,其中有30多年都不上朝,國家大事直接甩給別人處理。
更為不幸的是,萬曆兒子,也是崇禎的爹泰昌皇帝,在位不僅不理朝政,還荒淫無度,亂吃丹藥,即位一個月就去世了。在這之後的天啟皇帝,又是一門心思的想當一個好木匠,把國家大事都託付給了大太監魏忠賢,搞得朝廷上下腐敗透頂。經過了從萬曆到天啟這麼祖孫三代的不作為,原本已經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
崇禎接任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朝廷內部腐敗加劇、國庫空虛,水旱災害導致農民起義接連不斷;朝廷外部,北方女真虎視眈眈,隔三差五地在邊境地區騷擾搶劫。
崇禎皇帝上臺以後,先是處死了大權獨攬的太監魏忠賢,接著就是整頓朝政。他在工作上也很勤勉。根據後來的史料記載,崇禎皇帝一生勤奮,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批改奏章,平均每天要工作七八個時辰,換成今天就是14到16個小時。
崇禎皇帝生活上也非常節儉。這裡面有客觀因素,就是國家確實缺錢。他這一輩子,不煉丹藥、不選美女、衣服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
二、勤快節儉的皇帝未必是好皇帝
但是治理國家還是看能力。好人不一定能當好皇帝。那麼崇禎皇帝有哪些缺陷呢?
1.生性多疑
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崇禎最大的問題,卻偏偏就是生性多疑。他在位十七年,朝廷的頭品大員,甭管是有才能的沒才能的,有品行的沒品行的,在這位崇禎皇帝手下是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這種頻繁的人事變動,對於穩定朝廷的局勢,肯定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2.朝令夕改,政策缺乏執行力
明朝末年,國家主要面臨兩大危機,就是糧食不足和國庫空虛。明朝末年天災不斷,搞得農民吃不上飯,朝廷又沒有足夠的糧食進行救濟,最終把農民逼上了起義造反的道路;同時,朝廷在北方和女真人作戰,需要大筆軍餉,而朝廷的財政收入又不足以支付這筆費用,導致國庫裡的錢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有人提出了"因糧"和"清屯充垧"兩項政策。可這兩項政策都沒有堅持下去。
三、"因糧"半途而廢:農民剛減負,又增負
"因糧"政策,是在崇禎六年,由當時的名將盧象升提出來的。
盧象升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朝廷之所以缺糧,不是因為種不出糧食,關鍵原因是糧食的稅收制度不合理。朝廷按照統一比例向所有人徵收糧食,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窮人為了給國家交糧,經常被搞得家破人亡,而那官紳們,不僅可以輕鬆完成自己的份額,富裕的糧食還能多到在自家倉庫裡爛掉。
盧象升的因糧政策,就是按照交稅者貧富狀況,分別劃分賦稅。說白了就是從富人手裡收多點錢,窮人手裡少收點錢,和我們現在徵收個人所得稅的邏輯差不多。
盧象升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率先試行了這個這個政策,效果非常顯著,當年就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原本空空的糧倉,也被填滿了,老百姓也都有了活路了。這個好消息,讓崇禎皇帝高興得不斷下詔表彰,立馬就把這"因糧"政策當做先進經驗,在全國範圍進行推廣。
然而,這項政策只推行了3年,就被崇禎皇帝更改了。為什麼?因為這樣的政策要想在全國起效,總還是需要點時間的。可是崇禎等不了。為了實現其快速剿滅農民軍的大計,他在崇禎十年,悍然加徵了二百八十萬兩"剿餉"。
這本來也沒什麼,關鍵問題在於,在一些反對 "因糧"政策的大臣的鼓動下,崇禎把"因糧"又改成了"均輸",又回到了大家平攤稅費的老路子上。這樣的結果,就又是讓全國各地的窮苦農民們來背鍋了。於是,大量無力負擔高額賦稅的農民們,紛紛參加農民軍,國內局勢就此失控。不誇張地說,李自成領導的百萬農民軍義席捲中原的景象,簡直可以說崇禎奉一手打造的。
四、"清屯充餉"半途而廢,軍隊做主的官員慘被擼
"清屯充餉"政策,是由當時的陝西巡撫孫傳庭提出來的。在明朝,陝西一直是朝廷的兵源地,明王朝在這裡安置了許多軍戶。軍戶就是職業軍人家庭,朝廷給他們發放土地,讓他們平時屯墾,戰時從軍,同時免去他們的稅負。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原本發放給軍人家庭的土地,被大地主們先後兼併和霸佔了。軍人家庭沒有了土地,就只能逃亡造反了,就算是勉強被朝廷招募入伍,那戰鬥力也是低得可憐。另一方面呢,這幫大地主打著軍屯土地的旗號,各種偷稅漏稅,搞得政府財政緊張,連軍人們的軍餉都發不出來。
崇禎九年,陝西巡撫孫傳庭來到陝西上任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無兵無錢的境地。面對這種困境,他使出了鐵腕手段——"清屯充餉",就是把軍人家庭失去的土地還給他們。孫巡撫按"祖制"——本朝太祖時期分給軍戶們時說了'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讓豪門官僚們儘快歸還霸佔的土地,超期不還,軍法處置!
靠著這樣的鐵腕手段,孫傳庭愣是按照土地卷宗,一塊塊清理了陝西全省的土地,該歸還的歸還,該補稅的補稅。在付出了得罪滿朝文武的巨大代價後,孫傳庭不僅穩定了軍心,還額外湊出四十五萬兩白銀的軍餉。憑著這樣的政策,他讓萎靡多年的陝西官兵,終於在糧草充足後煥然一新。在這之後,他就帶著這支滿血復活的部隊,將席捲天下的李自成農民軍,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讓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彷彿又看到了那麼一絲絲的曙光。
遺憾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皇帝又出來添亂了,因為彈劾孫傳庭的奏章一封接一封地遞上來了。面對這個情況,崇禎皇帝又退縮了,他下旨將孫傳庭逮捕入獄,"清屯充餉"政策也宣告結束,朝廷軍隊的戰鬥力又一次走上了下坡路,至於朝廷的局勢,也是一路下滑止也止不住了。
因糧與清屯充餉政策,在推行之初,還是得到了崇禎的大力支持的。然而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在政策執行方面的優柔寡斷。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者,特別是末世王朝的執政者,他非常需要有耐心的氣度和直面困難的勇氣,還要有憤然改革的決心。可惜的是,崇禎卻偏偏缺少了這些重要的素質。
大明王朝,也就在他的急躁和猶豫中,一次次錯失了歷史給予的機會。崇禎本人,也付出了丟失天下與自身性命的沉重代價,讓我們這些後人在回顧之餘,不能不有所思考。
閱讀更多 我就是竹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