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五次北伐,爲何不選擇長安爲首選目標?

無論是歷史上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還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我們發現諸葛亮在北伐目標和路線的設定中,始終是將雍涼作為了第一戰略目標。而有非常多的人會疑問,為何諸葛亮不直接北伐關中,率兵直取長安,拿下之後基本就切斷了曹魏東西之聯繫。當然,小編認為這種軍事行動是有機會的,但從戰略上來說是絕對的敗著。為什麼?讓我們來一一講述:

一,從現實來說:蜀漢與曹魏之兵力差距巨大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不選擇長安為首選目標?

簡單的說,蜀漢兵力不足曹魏兵力的20%.我們列舉幾個簡單的數字,終蜀漢一朝,人口約90萬。其總兵力約在10萬左右。而曹魏當時的兵力約為蜀漢的4-5倍以上。即使曹魏當時將面對東吳與蜀漢兩大挑戰者,曹魏西線的軍力也至少與蜀漢持平。孫子兵法有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從兵力角度來說,原本就在兵力上不佔優勢的蜀漢軍隊,如果強襲曹魏關中的長安,光從兵力角度來說就很難在這個東南西北四處受敵的地區實施應對。而曹魏對於蜀漢的進攻一向處於守勢,一旦長安失守,就好比蜀漢的劍芒已直抵曹魏朝廷的後背。以曹魏的兵力後備及動員能力,瞬間在關中地區聚集30-40萬大軍並非難事……所以說,蜀漢此時需要切斷與曹魏朝廷關係最薄弱的隴右地區(此處原本就盤踞著眾多對中央朝廷的大量少數民族),從而慢慢蠶食曹魏的有生力量。

二,從天時來說:糧草問題是蜀漢的最大命脈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不選擇長安為首選目標?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蜀漢吃的最大的虧就在糧草上.以長安為目標,最直接的道路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路線。而蜀漢多次北伐已經證明,即使蜀漢步兵的戰鬥力是曹魏部隊的數倍,最終也會因為糧草不斷而功虧一簣。有聲音說,蜀軍可以在打下關中地區後就地收糧。我們且不論就地徵糧的可能性,要知道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資源不是土地,而是人口,曹魏完全可以將關中地區封閉,並在撤退前實施人口遷移和糧草燒光的政策。這樣即使蜀漢攻入長安,也不過是奪取一座空城而已。何況在無就地徵糧的可能性下,再從漢中運糧至關中,這時蜀軍要面對的可不單單是關中的防禦部隊了,雍涼地區的援軍也能隨時切斷糧道,使蜀軍主力餓死在看似繁華的長安地區。

三,從地利來說:進關中就是進入四戰之地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不選擇長安為首選目標?

四戰之地,當年陶謙為何三讓徐州?正因此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諸葛亮派一支疑兵駐紮祁山,而大部隊則進攻長安。即使此時雍涼的部隊被祁山疑兵唬住。那進攻長安的部隊又會遭遇幾個方向的圍剿呢?

1,北方幷州地區的部隊 2,只要曹魏依然控制潼關,從洛陽及關東地區而來的援軍就會源源不斷 3,關中現有駐防部隊.沒錯,即使雍涼的部隊無法支援關中,進攻長安的部隊至少會面對三個方向的來源。而作為兵力原本就不佔優勢的蜀軍,此時若繼續分兵去一一對應,那想要快速拿下長安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再說了,雍涼地區的郭淮一旦擊退疑兵,那蜀漢大部隊想退回漢中都難。

四,從人心來說:北方百姓並不期待蜀漢的到來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不選擇長安為首選目標?

平平安安十幾年,聽到蜀漢要主動開戰,當地百姓又有何感想?其實作為老百姓,心目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天下太平,管你是姓劉還是姓曹。而從曹操平定北方到諸葛北伐,關中一帶已經有10多年處於和平無戰事的狀態。此時的關中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而此時重開戰端的蜀漢,在關中百姓的內心中是那個破壞穩定的一方。對於他們來說,守家衛土自然是天經地義,而蜀漢一方則天經地義是侵略者。

如果說在荊州時期,劉備還能率民渡江是因為仁德和出色的統戰工作。那此時在北方的百姓自然也接受著曹魏統戰工作的影響,此時希望關中百姓能夠成為蜀漢的新後援?比登天都難!諸葛亮沒有辦法孤注一擲,因為背後的阿斗和朝廷有無數雙眼睛看著.這四個點,可能並不能說清所有的問題。一切都只能總結為一句話:進攻雍涼蠶食曹魏,看似辛苦,但是可行且有退路;進攻關中拿下長安,是一次成功率低於1%的賭博,看似簡單,但卻是危機重重。所以說,一向不善於弄險的諸葛亮會選擇關中嗎?除非他真的想一戰決定蜀漢是興還是亡吧……但劉禪同意嗎?蜀漢的朝廷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