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爲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微生高也叫尾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時魯國人。微生素以信、直著稱於世。《戰國策》中多次出現“信如尾生高”的說法;《莊子·盜蹠》裡有“尾生溺死,信之患也”的評語。微生高為了守住信的名節,結果為其丟了性命。《莊子·盜蹠》記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人皆讚譽微生高的信與直,唯孔子頗有微詞。孔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語見《論語·公冶長》)孔子為什麼要用小事為例證,來否定微生高的直名呢?是孔子妒微生之名嗎?當然不是。聖人否定的不是微生高這個人,而是唯直的虛名。這正是聖人區別於常人之處。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我們不妨窺視一下聖人之心,探究一下聖人之道。直、信,包括仁、義、孝這些概念只能算人的一種品德,而不是道德修養的標準。真正的道德修養標準應該是中庸之道。背離了中庸之道的一切人的品德就會淪為小人之道,而不是君子之道。尤其是信與直。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對於信,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kēng)硜然小人哉!”(語見《論語·子路》)孟子更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可見,“信”並不是道德修養的標準,該不該守信,必須以義為標準,不義而信,盜者之道也;為信而信,不顧其它,性偏執也。微生高與女友約於橋下,水至而女不至,為守信約,寧死不離橋下,結果抱柱溺亡。這就有點太愚腐了,於中庸之道大相徑庭,不但不值得提倡,反應遭人恥笑。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直,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含半點虛的成分。《荀子·修身》:“是謂是,非謂非,曰直。”孔子從來都沒有正面表揚過過直之人。孔子弟子中,子路性格最直,孔子曾說:“片言可以折獄者,惟由也歟。”這只是對子路性格的評價,並不是表揚,而子路卻高興得屁顛屁顛地,這正說明子路對儒家中庸思想始終不能入其室、得其精髓。孔子曾警示子路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就是子路性格太剛過直,恐怕會不得好死,結果一語成讖。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直,只是一種性格特徵,並不是道德評判標準,刻意地信守直的虛名,並沒有什麼意義,故孔子對微生高的直名並不以為然。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意思是孔子說:誰說微生高性直呢?有人向他借醋,正好趕上他也用完了,於是他向鄰居轉借後再交給這個人。按照直性子的特點,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再繞彎子轉借而予之。微生高那樣做,說明他的性格並不是直得不懂人情世故,也懂得拐彎變通。在這裡,孔子並不是否定微生高的做法,相反,他肯定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符合中庸之道,直接生硬地拒絕才是不適宜的偏執做法。孔子要否定的是固守“直”的虛名。無原則而偏執的“直”,只會產生不良的後果。比如再直的醫生也不能直接告訴病人說:“你得癌症了,活不長了”。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順便多說一說,儒家信奉中庸之道,凡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行,孔子都是反對的,而且不避親疏。《戰國策·燕策》:“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微生高是信的典型,伯夷、叔齊是廉和仁的典型,曾參是孝的典型。這三人雖為世人所稱譽,但卻都受過孔子的批評和否定。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微生高就不必說了,孔子否定他的直,他卻由於信無謂地丟了命。曾子的孝是出了名的,曾子鋤草不小心鋤掉了幾棵豆苗,父盛怒之下以杖責子,曾子竟被打死過去,醒來後又彈歌安慰父親,以示自己並未被打死,並無大礙。孔子知道後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愚孝陷親於不義,反為不孝。伯夷、叔齊反對武王革命,認為武王伐紂是以臣弒君為不義,武王革命成功後,二人恥食周粟,終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不反對正義的革命,認為正義的革命和四季更替一樣自然。他在《革卦·彖傳》中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伯夷、叔齊反對正義的武王革命,知義而不知宜也,恥食周粟,甘願餓死,為博虛名而不惜以命也。子貢曾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答曰:“古之賢人也。”子貢又問:“怨乎?”孔子答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雖沒有貶低伯夷、叔齊,但也沒有褒揚他們,只承認他們是賢人。一句“求仁得仁,又何怨?”實際體現了孔子不以為然的態度。孔子並沒有肯定伯夷、叔齊甘願餓死的正確性,而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不以為然的態度。直白一點講就是人家為求虛名而自願獻身,是心甘情願的,現在這種虛名得到了,還有什麼可怨呢?這種口氣,明顯是不以為然的態度。

孔子為什麼對以直、信著稱的微生高頗有微詞?

唯中庸之道不足以為評判是非的標準,唯得中庸之道者不足以知聖人之心也。微生高者,未得中庸之道也,為求虛名,不惜性命,實不值也。微生所求,小人稱道,君子不齒,後人鑑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