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中國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

《說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現已失傳,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註釋本。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

第一部藥典是《神農本草經》。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權威的醫書。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圖神農本草經》英法譯本。本書的譯註者安德烈夫婦是對漢學頗有研究心得的專家,翻譯出版過多部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著名花鳥畫家劉景曾先生在本書中創作了許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種形象,使傳統花鳥畫的物種大為增加,對新物種繪畫實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繪畫不拘泥於影貌,一舉突破了明清以來藥物標本畫的束縛。在畫中容納了大量詩文、史料等與該物種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信息。讀者可細細品味那些耐人尋味的精彩畫面。

第一部編年體是《春秋》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春秋》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儒家經典之一。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流傳到現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左傳》被認為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

春秋原為中國古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如史籍所載《夏殷春秋》、《百國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等。而《孟子·離婁》說:“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禮記·坊記》也言及《魯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魯國史籍的專名。今傳本《春秋》相傳是孔子刪削《魯春秋》而成。孟子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漢代董仲舒、司馬遷、桓寬等也認為孔子作《春秋》。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惑經篇》中舉出12條理由來,對孔子作《春秋》說表示懷疑,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

第一部傳記體是《史記》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第一部斷代體是《漢書》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變更,改“書”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無“世家”。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記載了上自漢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曆史。《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紀史方式自《漢書》以後,都仿照其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兵法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孫子兵法》,書名,又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等。春秋末齊孫武著,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兵書。今本十三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八十二篇,圖九卷,列於兵權謀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十三篇,與今本同。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與宋刻本《十一家注孫子》基本相同。此外尚有〈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見吳王〉等佚文五篇。該書總結當時及以前的戰爭經驗,繼承發展前人的軍事理論,對戰爭、軍隊、治軍、將帥作用、戰略戰術原則、戰法等軍事理論和實踐,都有許多創見,該書系古代重要軍事著作,被譽為兵書之祖。  孫武,字長卿,本是陳國厲公的公子陳完的後裔,出生於春秋末期齊國安樂(今山東惠民),約與孔子同期。其祖先上世為齊國武將。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十三經》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lùn”,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搜神記》是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樹下野狐。主要講述了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的洪荒時代,隨著天下公認的領袖神農氏的去世,各族群雄都開始蠢蠢欲動,就在此波濤暗湧的動盪時代,一位少年橫空出世,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歷程。

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出版的圖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3卷。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全唐詩(全15冊)》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當時已退居揚州的彭定求、楊中訥等十位翰林編纂的。該書共收整個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餘人,是迄今為止古典詩歌總集中篇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種,它對於研究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無疑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這部卷帙浩繁的大書在編纂上還是存在著諸如誤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編次不當、文字舛誤等問題。為滿足讀者閱讀與研究的需要,對這部清人編的《全唐詩》做一定的修訂增補,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

全唐詩是在清康熙時期,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紘、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等10人奉敕編纂,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成書,不足兩年而成此書;由曹寅負責刊刻事宜。全書共900卷;以明朝胡震享《唐音統籤》、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詩》兩書為底本增訂而成;共收詩48900餘首,作者2200餘人。詩人均按時代先後排列,後附唐五代詞。蒐羅宏富,史無前例。全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一個規模宏大的財富寶藏。

全唐詩反映和記錄了唐代著唐代兩百餘年異彩紛呈的歷史、經濟、文化、宗教等,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讀書者吟誦,鑽研探討。特別是她以"緊湊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亦詩亦畫,雄渾細膩的多彩畫面,多少名句渾然天成,玄妙精微,使得後人對相同的景物,呃腕嘆息,"不敢復題"

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是《文心雕龍》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命名來自於黃老道家環淵的著作《琴》。其解《序志》雲:"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第一部中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第一部茶葉專著是《茶經》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它是我國茶文化的開山鉅著,內容非常豐富,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十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的特產--茶。文白對照,同時還有名家制作的茶壺,名茶等插圖,圖文並茂。最後還有唐史關於陸羽的記載。這本書既讓讀者瞭解了茶,又瞭解了茶聖,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本。

《茶經(經典珍藏本)》:《茶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茶經》將普通的茶事升格成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是一部橫跨歷史時空界限、精闢闡述茶文化的茶學聖經。

精確全面的原文 唯美唯幻的插圖 妙趣橫生的典故

通俗易懂的註釋 權威專家的解讀 不可多得的典藏

第一部彙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永樂大典》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應該都在這裡了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