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很多人在谈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都会对他大开杀戒、滥杀功臣表示十分不满,并举出胡惟庸案来证明。事实上明初肯定还有其它大案,而胡案之所以出名,还在于牵涉时间过长(十年之久)、涉及人数过广(诛杀三万人),单从这一点看的话,这里面肯定会有冤死之人,但是作为朱皇帝当时考虑的是天下长治久安,这些不应该成为指责他的理由,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看一看,当时的胡惟庸是否该杀呢?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我们可以从他的发家史就能作出明断。我们从朱皇帝当年兴兵起义的过程就能够看出,他当时能够夺取天下,依赖的就是手下的两个大帮派,其一就是淮西帮,其二就是浙东派,前者以李善长为代表,后者以刘伯温为主导。因此早年的李善长是在朱皇帝身边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而胡惟庸则明显不是他的核心幕僚。但他在偶然知道同乡的李善长,竟然是老朱面前的红人时,就先后用攀亲带故、巨额贿赂等方式接近了李善长,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对方的侄子,进一步稳固了两人的关系,也使得他开始有了仕途的长足发展。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不得不说他确实是很有才能的,当时的朱元璋也是看中了他的才能,所以才在李善长的举荐之下,对他放手使用,并信任有加,还在自己做皇帝的第三个年头,让他当上了中书省的参知政事。然而胡惟庸对此并不满足,他想的是更高的权力与地位。偏偏这个时候的丞相李善长要告老还乡,这让他心急如焚,他不能看着这棵大树倒下。于是他就挑唆李善长,想方设法让皇帝意中的丞相人选泡汤,而让汪广洋上位,自己在旁辅佐。此后又设计将汪广洋搬开,自己担任了丞相。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已经被权欲蒙弊了心智的他,开始不择手段地拉帮结派,并用之来巩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一开始的时候,他是以李善长经营的淮西帮为地盘,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有一次朱元璋将一些违法乱纪的淮西籍大臣给弃用了,他却采用其它办法将他们再次升迁,使得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归附自己。此后他又开始向手伸向非淮西籍的官员,只要他们听话效忠,他就提拔重用。而对于朱元璋看中的人才,只要他们不肯向自己的权势低头,那对不起只能是贬谪了事。在他这种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状态下,淮西帮比李善长时代更为壮大,成为了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立国之初的朱元璋也对赖以起家的淮西帮是十分看重,但随着治国瑆政的深入推进,他深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于是将选贤任能的视野放到了全国的角度,这个时候他开始明显重用大明天下的能人贤臣。但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几近走火入魔,身为丞相的他,对于己不利的奏折就压着不报,对于效忠自己的官员是大肆提拔。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光突破了大明律法的底线,而且严重影响了朝堂的稳定。

胡惟庸党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他做了什么,使朱元璋非要除之而后快

随着治国思路的进一步发展,朱元璋深感相权对君权的严重冲击,于是开始进一步强化专制集权,把权利收到自己手里,但这时候就与胡惟庸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因为这个时候他先是命令地方政事不经中书省直接上报朝廷,其后又决定撤除中书省,这让胡惟庸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于是他开始作最后的挣扎与反扑,除了与一干手下亲信大臣密谋作乱以外,还插手到军队事务中,为自己的谋反作乱作准备。然而他这一系列动作却因一件小事处理不慎受到朱元璋的追查,最终发现了这个惊天阴谋,这时候杀胡惟庸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