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太祖的《骂文士》诗谈起

最近读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首诗《骂文士》:“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读完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一首打油诗,诗歌中还有“满嘴喷粪”之类的俗语,以及“烂嘴丫”的诅咒,完全没有一代君王霹雳天下、虎视群雄的气概。不过念及朱元璋少小家境贫穷,没有接受过教育,这种发自内心的打油诗或许才是他最真实的文化水平的反映。

从明太祖的《骂文士》诗谈起

朱元璋早期对文士其实并没有他诗歌中所表现的那样恶毒。朱元璋在还是吴王的时候,听说朱升很有学问,就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给了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很高兴,让他参与机密。朱元璋为了刘基,也就是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刘伯温,专门建了礼贤馆给他居住,跟刘基说话,从来都称“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由此可见,他对文人墨客之恭敬。也正是这些文官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朱元璋的施政方案切实可行,促使朱元璋顺利登基,保证了明初的天下安定。

但是朱元璋是民间贫困家庭出身的帝王,一路走来,他清晰看到了权力的力量,本身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为此他还不惜废除了丞相制,并由他来直接管理六部,处理全国的政务。他的眼里,天下就是他的天下,所有的叽叽喳喳都是多管闲事。他曾经发布过一道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简单说,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所有读书人必须为朝廷所用,如果不听从朝廷征召的命令,那么j就要杀了你。不过朱元璋本身也很勤奋,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他在一首《无题》诗中也表示自己将坚定奉行这个政策:“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朱元璋对文官集团的仇恨,我想和文官集团的背叛也是有关系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背叛,而是朱元璋内心所认为的背叛。胡惟庸是丞相,也是文官集团的首领,他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祥瑞,并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快出宫门时,太监紧急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明初四杰”之一的高启是闻名天下的文人,但是他也因为孤傲而走上了绝路。《明史·高启本传》透露,高启诗的内容“有所讽刺”,具体说就是高启写了一首《郡治上梁文》,原文已无存,但里面有几个朱元璋所忌讳的地方。这篇文章是苏州知府建官衙而请高启写就的,官衙的旧址却是朱元璋老对头张士诚的宫殿遗址。文章里面还有“龙蟠虎踞”的字眼也犯了大忌,朱元璋亲自去监斩了他。

我认为朱元璋对文士的憎恨和提防还表现在八股取士上。他既要用文人治国,但又不相信文人,“八股文”就是他认为的最理想的思想枷锁,考试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之内,不允许有任何的发挥。这种“八股文”是对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坚定奉行,它的主旨就是忠君,在朱元璋的眼里,你们这些文人不要啰里啰嗦的,天下的大事不是你们随便能说的,你们好好地给朕干活就行。

其实朱元璋还写过一些其他的诗,比如《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两首诗虽说文学水平并不太高,但还是充满了帝王气象的。当然,朱元璋也不需要用几首诗证明自己的地位,毕竟天下都是他的。你若是不服气,高启就是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