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5則對藥

施今墨5則對藥

《施今墨對藥》由施老得意門生呂景山編寫,較詳細地介紹了施今墨臨床常用對藥370餘對,組方簡便,療效確切,按其功效分類編排,是學習、應用中藥和方劑頗有價值的參考書。


白茅根蘆根

【單味功用】

白茅根味甘,性寒。中空有節,入肺、胃經。本品善清肺胃之熱,而生津止渴,以治熱性病之煩渴,以及肺熱咳嗽、胃熱嘔噦等症;又能涼血止血,以治血熱妄行、吐血、尿血等症。另外,本品還有利尿之功,故可導熱下行,可治水腫、熱淋、黃疸等症。

蘆根與葦根原系同一藥物,其生於水邊乾地,小者為蘆,生於水深之處,大者為葦。其味甘,性寒。入肺、胃經。本品中空能理肺氣,其味甘多液,更善滋陰養肺,上可祛痰排膿、清熱透疹;中可清胃熱、生津止渴、止嘔;下可利小便導熱外出,用於治療溫熱病之高燒、口渴、胃熱嘔吐,以及肺熱咳嗽、痰稠而黃、吐之不爽等症。

【伍用功能】

白茅根味甘而不膩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善清血分之熱;蘆根味甘而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專清氣分之熱。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清,發汗解表,清熱退燒。茅根清裡、蘆根透表,二藥參合,一清一透,故於肺熱咳喘,清透疹毒尤所擅長。

感冒發燒,感冒之初,只用蘆根,二三日不解者,加入白茅根;

溫病之發熱、煩渴、煩燥不安等症;

肺熱咳喘(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病均宜使用);

麻疹初起,臟腑鬱熱,疹毒過盛,宜表散者,用之可透發疹毒;

急性腎炎,尿路感染,表現有發熱、小便不利、水腫者亦可使用;

止熱呃;

流行性出血熱。

【常用量】

白茅根鮮品用30-60克;幹品取10-15克。

蘆根鮮品用30克;幹品取10-15克。

【經驗】

蘆根、茅根伍用,出自《千金方》,蘆根、茅根各60克,水四升,煮二升分服,治胃反上氣,食即吐出。施老經驗不論外感發燒,還是內傷發熱,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燒均宜使用。若發熱甚者,可伍用山梔、豆豉,則退熱更速。

另外,二藥煎水代茶頻頻飲之,尚有預防小兒麻疹合併肺炎之功。

淡竹葉荷梗

【單味功用】

竹子分為苦竹、淡竹兩種。其竹葉均可入藥。鮮品者,稱為鮮竹葉;幹品者,稱為淡竹葉。本品味甘淡,性寒,入心、胃、小腸經。上能清心火而除煩,以治熱病煩熱、口舌生瘡、咳逆喘促、小兒風熱驚癇等症;中能清胃熱,以治煩熱口渴、嘔噦吐血等症;下能滲溼、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溼熱黃疸諸症。

荷梗為荷葉的葉柄。味苦,性平。入肝、脾、胃經。本品除具有荷葉的解暑清熱,升發清陽的作用外,更擅長於理氣寬胸,用於治療夏季感受暑溼,胸悶不舒、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另外,還能通氣利水,以治洩瀉、痢疾、淋病、帶下。

【伍用功能】

淡竹葉體輕氣薄,味甘而淡,氣寒而涼。輕能走上,辛能散鬱,甘能緩脾,涼能清心,寒能清熱;荷梗味苦氣平,中空體輕,生於水土之下,汙穢之中,挺然獨立,富有長養生髮之氣,故能去暑清熱,理氣寬胸,升發清陽(升發脾胃之氣)。竹葉以清利為主,導熱下行,令其從小便而解;荷梗以升清為要,以理氣寬中,消脹除滿,醒脾開胃。二藥伍用,一升一降,相互為用,清心火,利小便,去暑溼,快胸膈,消脹除滿,開胃增食之功增強。

【主治】

夏日中暑諸症;

熱性病由衛分轉入氣分,症見煩熱、口渴、小便不利等;

小兒發熱,小便短赤等症;

心熱下移小腸,症見小便澀痛等;

溼熱發黃諸症。

【常用量】

淡竹葉鮮品用15-30克;幹品取10-15克。

荷梗10-50釐米。

瓜蔞皮天花粉

【單味功用】

瓜蔞原植物名栝樓。其果實的果皮叫瓜蔞皮,又名栝蔞殼。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功專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開胸間胃口之痰熱,治痰熱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癰瘡腫毒。

天花粉又稱瓜蔞根。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其味甘、苦、酸,性涼而潤。入肺、胃經。能生津止渴、清肺潤燥、化胸中燥痰、寧肺止咳,治肺熱燥咳、熱病口渴、消渴、黃疸等症;又能通行經絡,消腫排膿,解一切瘡家熱毒,治癰腫瘡瘍諸症。

【伍用功能】

瓜蔞皮清肺化痰,寬中利氣;天花粉清熱化痰,養胃生津,解毒消腫。二藥伍用,藥效倍增,蕩熱滌痰,生津潤燥,開胸散結,潤肺止咳甚效。

【主治】

肺燥咳嗽,乾咳痰少,日久不愈者;

熱性病傷陰之口乾、口渴、胸悶氣逆等症。

【常用量】

瓜蔞皮6-10克。

天花粉10-30克。

【經驗】

施老臨證處方時,多以瓜蔞皮、瓜蔞根並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甚效。若與南沙參、北沙參合用,其效更著。

浮萍紫草

【單味功用】

浮萍浮於水面,隨風盪漾而得名。因其背部為之紫色,故又叫紫背浮萍。味辛,性寒。入肺經。本品體輕氣浮,升散之力較強。入肺經達皮膚,善開毛竅而發汗解表、透發疹毒,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以致發熱、無汗等症;又治疹隱隱不出,或疹出不透,以及風熱隱疹、皮膚瘙癢等症;又能疏表通竅、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水腫不消、小便不利,以及風溼內侵所引起的肢體癱瘓等症。另外,還能通毛竅、利血脈、長鬚生髮、以治發須早脫,症屬風盛血虛者。.

紫草又名紫草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經。本品甘鹹氣寒,色紫質滑,善走血分,為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上品。蓋血得寒而涼,得鹹而降,得滑而通(通九竅、利二便),得紫而入,血涼毒消,諸疾可除,用於治療急性傳染病(麻疹、猩紅熱、丹毒等)之熱毒熾盛而斑疹透發不暢,或斑疹紫暗之症,又治瘡癰癤腫、溼疹、皮炎、外陰炎、火傷、燙傷、凍傷等。另外,還可預防麻疹,尚能減輕症狀,或減少麻疹的流行。

【伍用功能】

浮萍體輕氣浮,偏走氣分,善清氣分邪毒,以散風,祛邪,透疹,利尿;紫草專入血分,長於清血分熱毒,以清熱涼血,解毒化斑。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兩清,透疹解毒,祛風止癢,其功益彰。

【主治】

小兒初患麻疹,疹子欲出未出,或因血熱毒盛,疹出不透,疹色不鮮,呈暗紫色者,或熱毒犯肺,高燒、氣粗、氣喘、便閉等症;

風疹(類似蕁麻疹),屬風熱者;

瘡癤癰腫,兼見風熱表證者。

【常用量】

浮萍6-10克。

紫草10-12克。

【經驗】

治疹務在“清、透”二字,然總宜宣肺透發為主。浮萍上宣肺氣,外達皮毛,若裡熱熾盛,疹色深紅者,則當清血分裡熱,又為紫草之所長,二藥協同,故相得益彰。

施老臨證治療痘瘡時,常將紫草易為紫草茸,其用意是為增強活血起脹,升發透疹之性,令邪速退矣。

刺蒺藜荊芥穗

【單味功能】

刺蒺藜又叫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經。本品質輕色白,可升可降,可散可補。它既可宣散肝經風邪,以祛風明目、除風止癢,用於治療風熱為患,以致目赤多淚、頭目疼痛,以及風疹瘙癢、白癜風等;又能平肝息風、疏肝解鬱,用於治療肝經風邪上擾,以致頭暈、目眩、頭痛等症(高血壓病,症屬肝陽上亢者也宜使用);也可用於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胸脅不舒、乳閉不通、乳房脹痛等症。另外,它還有行血去瘀之功,可用於癍瘕積聚(肝脾腫大),以及冠心病心絞痛。

荊芥穗即荊芥的花穗。本品味辛芳香,性溫不燥,氣質輕揚,輕宣發散,疏解在上、在表的風寒外邪,並能入於血分,清散血分之伏熱,以引邪外透,可用於治療感冒,以及外感久久不愈而入於血分者,又能治療麻疹透發不暢等症。

【伍用功能】

白蒺藜質輕色白,可升可降,祛風平肝,鎮靜止癢;荊芥穗氣質輕揚,輕宣發散,洩熱散風,炒黑則入血分,清散血分之伏熱,引邪外出,以收清血散熱止癢之效。二藥伍用,散風行血,鎮靜止癢之功甚妙。

【主治】

蕁麻疹;

皮膚瘙癢症;

陰部瘙癢症。

【常用量】

刺蒺藜10-15克。

荊芥穗5-10克。

【經驗】

白蒺藜、黑芥穗伍用,為施巷治療各種瘙癢症而設,確有殊效。治蕁麻疹,宜與烏梅、五味子、銀柴胡、炒防風、生甘草參合;治婦人陰部瘙癢症,宜與龍膽草、柴胡伍用;胃腸積滯,腑行不暢者,宜與晚蠶砂、炒皂角子合用。

本文摘自《施今墨對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