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草藥

這次的新冠肺炎,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可以說快速治療好輕微病患者,中醫取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中醫,不僅僅是能夠治病,而且包含著古人的智慧,一代代中醫的傳承,才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民族。

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草藥


曾幾時,中醫就差點毀在了幾個,在國外留學過的幾個文化痞子,民國初年,就在全面廢除中醫的這個關頭,是我們的四大國醫大師,拯救了我們幾千的的文化,不是對中醫有著深刻的愛國之心,真不知道,中醫還能否存留下來。我們需要謹記下面幾位國醫大師,

施今墨: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獎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國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施今墨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癒了許多疑難重症,創制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施今墨遣方用藥自成一格,其處方配伍精當,藥品繁多,前後搭配無不相合,博得了“雍容華貴”的美譽。為繼承其寶貴經驗,經門人整理,已出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等書。


  蕭龍友:

  蕭龍友(1870—1960)名方駿,字龍友,別號息翁,解放後,改為不息翁。幼讀經史,為清時拔貢,後學醫有成,擅長治療虛勞雜病,論治主張四診合參。推崇《傷寒論》,重視七情內傷致病,醫藥並重。曾於1934年與孔伯華在北平創辦北京國醫學院,以弘揚中醫,培養中醫人才。與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齊名。人稱北京“四大名醫”,嘗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及全國一、二屆人民代表等職。

  蕭氏一生忙於診務,無暇著述,僅留《現代醫案選》、《整理中國醫藥學意見書》、《息園醫隱記》、《天病論》等文。

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草藥


  孔伯華:

  孔伯華(1885--1955),譜名繁棣。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學自家傳。早年任北京外城官醫院醫官。1929年被選為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臨時主席,率請願團赴南京,迫使國民黨政府收回“取締中醫”的成命。後與蕭龍友合辦北京國醫學院並任院長。建國後,任衛生部顧問、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學術上,主張病必求其本,臨證注重溼與熱。以善治溫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藥,為醫林所景仰。著有《時齋醫話》、《傳染病八種證治晰疑》。有《孔伯華醫集》。


  汪逢春: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號鳳椿,江蘇蘇州人,吳門望族,受業於吳中名醫艾步蟾老醫生。壯歲來京,懸壺京都五十年,名噪古都,成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畢生熱心於中醫教育事業,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溼溫病多所闡發,努力提攜後學。一九三八年曾任國醫職業公會會長,並籌辦《北京醫藥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創辦國藥會館講習班,為培養中醫人才做出了貢獻。學術上擅長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溼溫病亦多有闡發。著作主要有《中醫病理學》、《泊廬醫案》等。

  有了他們的傳承和保護,總算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記得小時候,日子比較窮,有點傷風感冒,基本父母就是在田間地頭,拔些不知名的草藥,熬著水給我們喝,漸漸長大了,自己多少也懂得一點草藥的作用,什麼車前草,魚腥草,屎甘青,鬼見愁,蒲公英,蒼耳子等等,大致也依稀照著以前父母給我們喝的草藥,也有空會在田間地頭,拔點涼幹,偶有喉嚨發炎,上火,就燉點來喝。去醫院看病都覺得非常的少,而如今,看到小孩少有一點不舒服,就往醫院跑,其實我們若懂一些基本藥方,完全就可以自己在郊外拔點草藥侯或者到中藥房拿點藥,熬些藥湯就可。

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草藥


比如偶有傷寒,熱感,都可以用我們古老的家庭方,雪梨,冰糖,蔥頭,老薑,枇杷葉,桔皮,燉上幾次,一般的傷風感冒還真就很快給治好了。

在野外,小時候沒有鞋穿,又比較皮,稍不注意就給東西扎到或者割到腳和手,因為頑皮,怕跑回家給父母批評,有可能還要捱揍,為了堵住不讓流血,預防感染,通常就會扯一些嫩草葉,嚼碎了,敷在傷口出,用樹葉皮綁好,你會發覺,傷口一下子就不在流血出來,過沒一兩天,傷口很快就癒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