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名老中醫楊霓芝,腎病特色選方

“理、法、方、藥”

是中醫臨床對病因病機進行總結,

然後加以辨證分析,

如果說“理和法”是瞄準的方向,

那麼“方和藥”就是射出去的子彈,

任何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不可替代。

名老中醫楊霓芝,腎病特色選方

楊霓芝教授常常告誡我們:要想開好一張處方,首先要掌握辨證論治的基本知識,系統地學好中藥學、方劑學、四大經典及臨床各科,熟讀主要的中藥、方劑歌訣。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楊老非常強調《中醫內科學》對初入中醫之門學子的重要性。《中醫內科學》是眾多內科先賢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昇華,可以給初入臨床的中醫生提供方向和具體的方藥,非常容易上手。

其次,要想把處方開得切中病情,效如桴鼓,還應掌握有關組方的基本知識,逐步達到方隨證立,知常達變的境界。

名老中醫楊霓芝,腎病特色選方

組方思路

(一)據病選方,以常達變

在這裡所指的病,可以是西醫明確診斷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所指的方,也是指針對該疾病共同病機具用普適性的方劑。

《內經》雲:“病有緩急,方有大小,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就強調了病情和處方必須兩相符合。而對於腎臟疾病而言,疾病的某一時期具有共同病機特徵,臨床表現相同,從而可以選擇某一主治方進行治療。而該主治方也是通過對相應疾病的辨證論治,再結合方藥理論而制定出來。

有較強針對性的處方,往往能間接反映出疾病的主要病理變化規律。如泌尿系感染一病,初始發作常以尿頻、尿頻、尿急,同時伴有口乾口苦,舌紅苔黃等典型臨床表現。中醫認為其病機為溼熱下注,選方可以八正散治療以清利下焦溼熱。

(二)辨證論治、隨症加減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特點之一,強調了同一疾病在不同人體身上或不同時期的差異性,反映了疾病的動態變化過程,因此是非常科學的。臨證時除了借鑑主治方外,也要根據具體個體的體質、臨床表現差異,從而進行辨證治療,對具體的處方進行調整,使處方更加適合每個個體。

例如同樣診斷為泌尿系感染,有些患者可以是典型為溼熱內盛的純實無虛的表現。而另一些素體虛弱的患者可以表現溼熱下注的同時,又有疲倦畏寒、舌苔薄白等陽虛表現。這時處方應該在據病選方的基礎上辨證論治。

例如名老中醫施今墨先生治療外感病,強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認為機體內部有熱才易外感。因此不應只解表,也要清裡,故創立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其目的為明確解表藥與清裡藥的比例。也充分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

病情有千變萬化,患者有千差萬別。有的是病同而證異,有的是證同而病異。所以要求選用完全符合病情的現成處方遠遠不夠。處方的關鍵是能夠符合主要病機。其差異之處,必須通過隨症加減才能解決。

《傷寒論》中給我們樹立很好的隨症加減的範例。如小青龍湯證後“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炒也),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對於在臨床中如何隨症加減,楊教授認為當緊扣病機,強調九字原則“抓主症,減多餘,增不足”。具體而言,圍繞核心病機不變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減去方中現在已改善的病情之藥,加入現在新發症狀或兼症之藥,從而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

名老中醫楊霓芝,腎病特色選方

選藥思路

中藥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之性。隨著歷史的演變,祖國醫學對中藥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變化。在不同醫家的運用中,同一種中藥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無論如何,楊教授認為中藥的應用就是在辨證施治的指導下,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的輕重合理選用適當偏性程度的藥物,達到調節人體病理狀態的目的。

對中醫臨床工作者來說,首先必須熟練掌握常用藥物的性味、歸經及作用,打好基本功,這樣才可在立法的原則下用藥。在熟悉掌握藥物性質、作用的前提下,可以根據以下原則辨證選藥。

(一)隨症選藥

證侯是中醫醫師根據患者望、聞、問、切的結果歸納而出的病機。症狀一方面是困擾患者的不適主訴,另一方面也是辨證的重要依據。因此,症狀的改善不但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而且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增強患者的信任度。因此,楊教授認為臨床醫生要

重視患者的訴求,在最短的時間解決困擾患者的痛苦。同時,也要結合理化檢查結果綜合分析。

俗話所說:“頭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在某些人而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作法。但從另一層面上說明某些中藥是有改善某一特定症狀的特效作用。正如川芎治療頭痛,在《辨證錄》中頭痛門中有救腦湯、救破湯、散偏湯,皆重用川芎達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因此,在平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要擅於總結和發現這一類改善症狀的藥物,從而可以更好地隨症選藥。

(二)辨病選藥

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西醫疾病的診斷,結合現代藥理學作用來選擇藥物,從而拓寬中藥的適用範圍。也可以藉助現代科學技術,更好地認識中藥和發揮其療效。

如針對泌尿繫結石,常選用金錢草。傳統中藥學認為其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而現代藥理學[1]證明金錢草具有利尿排石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金錢草可引起輸尿管上段腔內壓力增高,輸尿管蠕動增強,尿量增加,對輸尿管結石有擠壓和衝擊作用,促使輸尿管結石排出。

針對高血壓,常選用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的作用。而現代藥理學[2]證明具有鎮靜、降血壓、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在辨證治療的前提下適當選用合適的中藥。

(三)借鑑名家經驗選藥

中醫學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各家紛呈。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學術流派都有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特色的經驗用藥。楊教授認為對中醫傳承者來說,這些經驗用藥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們可以在臨床中加以驗證和體會,並讓它們成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斷拓展我們的知識視野。

如大黃本為通便藥,與甘草同用則能利小便;用少量麻黃配伍大量熟地則能治下虛上盛之喘,開肺氣而麻黃不汗,補腎元而熟地不滯。這些經驗一方面讓我們開拓視野,同時也讓我們對遣方用藥之妙有更好的認識。

《醫學源流論》:“古之方何其嚴,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奇巧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參考者。”在我們熟練掌握中醫基本功後,不斷學習,不斷臨床實證,必然會找到屬於我們自身的學術之路。

名老中醫楊霓芝,腎病特色選方

常用經典方劑

(一)二至丸

二至丸出自《證治準繩》,由女貞子(蒸),墨旱蓮組成。方中女貞子甘,苦,平,入肝,腎經。功能補腎滋陰,養肝明目,主治肝腎陰虛,虛熱內生所致的五心煩熱,咽乾鼻燥,腰膝痠痛,潮熱盜汗諸症;陰血不足,不能上榮所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鬚髮早白等症;陰虛火旺,破血妄行所致的鼻衄,齒衄,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症。

《神農本草經》謂:“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女貞子有明顯調節免疫功能,增加心冠脈流量,降低血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肝臟,抗炎,抑菌,強心,利尿等多種作用。旱蓮草甘,酸,寒,入肝,腎經。功能養陰益腎,涼血止血,主治肝腎陰虧,頭暈,目眩,頭髮早白,以及陰虛血熱的各種出血證候如咯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崩漏等病症。

《本草綱目》:“烏鬚髮,益腎陰。”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旱蓮草有良好的止血,增加冠脈血流量,鎮靜,鎮痛,抗菌作用。

楊教授認為女貞子滋陰補腎,養肝明目,強健筋骨,烏須黑髮;旱蓮草養肝益腎,涼血止血,烏須黑髮。二藥均入肝腎兩經,相須為用,相互促進,補肝腎,強筋骨,清虛熱,療失眠,涼血止血,烏須黑髮之力增強。二藥性味平和,平補肝腎,適用於腎病陰虛或氣陰兩虛患者,適於久服。

(二)香砂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子湯出自《刪補名醫方論》,主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柯韻伯認為:“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上之溼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鬱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古今名醫方論》中認為該方具有益氣補中,化痰降逆作用,主治脾胃氣虛,痰飲內生,嘔吐痞悶,不思飲食,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楊教授常用此方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衰等患者見脾胃虛弱、胃納不香,運化不足表現。

(三)參芪地黃湯

參芪地黃湯出自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卷三、卷七中均有記載:“大腸癰,潰後疼痛過甚,淋瀝不已,則為氣血大虧,須用峻補,宜參芪地黃湯”,“小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必見諸虛證,宜參芪地黃湯。”

參芪地黃湯藥物組成為人參、黃芪、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即六味地黃湯去澤瀉加人參、黃芪。原文中治療氣血虛損,因“精血同源”,故方中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腎精,加入參、芪以增益氣之力,為氣陰雙補的代表方劑。參芪地黃湯則以六味地黃丸補腎水,原方去澤瀉慮其有利水傷陰之弊,加參、芪促氣化,有助於化生氣血而無傷陰之弊。

楊教授認為該方整體用藥動靜結合,藥力平和,適宜守方緩圖,具有肝、脾、腎三髒同調之功,是益氣養陰、補益精氣的代表方劑。其組方配伍體現了健脾補腎、補益肝腎之大法,契合慢性腎臟病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的病機,該方可補體而助用,使肝、脾、腎三髒之升清、統攝、藏血、藏精功能逐漸恢復正常,使疾病趨於穩定。

(四)桃紅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來源於清•吳謙等所著的《醫宗金鑑》,由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組成。功能養血活血,主治血瘀所致的婦女經期超前,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腹痛等。四物湯補血和血,由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組成,以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為特點。血虛者可用之以補血,血瘀者可用之以行血,為治療血病通用之方,多用於血虛而又血行不暢的疾病。

故費伯雄稱四物湯為“理血門之主方,藥雖四味而並治三陰”。桃紅四物湯在本方基礎上覆用桃仁、紅花二味,加重了活血化瘀功效。

《醫宗金鑑》用本方治療經期超前屬瘀血證者,“若血多有塊,色紫稠粘,乃內有瘀血,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破之,名桃紅四物湯”。

楊教授認為慢性腎臟病多來瘀血為患,臨床上強調活血化瘀藥的使用,該方補血而不傷血,活血而不破血,對臨床夾有血虛或血瘀證者均可加減使用

(五)導赤散

導赤散出自宋代兒科名醫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由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組成,具清心養陰,利水通淋之功效。原治小兒心熱證,此後其臨床應用範圍從兒科擴展至內科,主要治療心經有熱或心熱移於小腸證。其組方配伍特點為清熱與養陰之品配伍,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滋陰而不戀邪。

《小兒藥證直決箋正》:“方以洩導小水為主,雖曰清心,必小溲黃赤短澀者可用。”

楊霓芝教授常常以此方和八正散加減治療泌尿系感染屬溼熱下注者

(六)小薊飲子

本方出自宋代《濟生方》,由生地黃、小薊、滑石、木通、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山梔子、炙甘草組成,具有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作用,主治下焦溼熱而致小便頻數,赤澀熱痛,甚則尿血,舌紅脈數等。

楊教授常用本方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和急性泌尿系統感染等以溼熱表現明顯患者本藥多屬寒涼通利之品,不宜久服,也不適用於脾胃虛弱患者。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