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人打了不還手,只知道哭,家長應該怎麼教育他?

樸燦烈ChanYeol


小孩子在學校打架是很正常的現象。以前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碰到這種情況大都會讓孩子還回去。當然現在文明社會很少有家長會這樣教育孩子,但是也有家長方法不恰當,反而造成了孩子懦弱的性格。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呢?


首先,樹立孩子正確的觀念。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教導,告訴他對方打人是不對的,他先動手不代表他就厲害,反而說明對方是個不講禮貌的孩子,教育孩子不要向他學習,這是錯誤的做法。


其次,告訴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不要與對方過度爭執,而是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或者家長,表明前因後果。如果對方勇於承認錯誤並道歉,也要原諒他。


另外,如何避免下次被打?如果與其他小朋友有爭議,儘量避免爭吵,叫老師來幫忙解決。在懂得謙讓的前提下,也要學會維護自己。被打了不要覺得是受欺負,被壓制,儘量找來老師或者家長進行調解。


小孩子有很多細微的心思容易被家長忽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細心觀察變化,不要粗心大意,錯過了最佳教學時間。孩子的性格養成決定今後的命運,而這部分會受家庭教育很大的影響,要培養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與人為善,也要適當有底線。


決勝網


其實關於兒童教育的很多問題,家長都知道該怎麼解決。之所以解決不好,原因是。遇到自己的孩子,往往就不知道怎麼辦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裡面叫做你情轉移現象。


父母有時候會把孩子身上發生的際遇與自己聯繫起來。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因為過多的情感糾結而影響的理智的和智慧。

大家不信來試一試。假如你和鄰居家的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然後交換孩子之後來教育,當你同樣面對別人家的孩子被打了,只知道哭,你會怎麼做呢?

你可能會選擇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告訴孩子,沒關係,這次你輸了,下次打回來。如果不會打,下次帶你去參加一個跆拳道培訓班。咱們不主動欺負別人,但也不能讓別人欺負。

第二種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詢問孩子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然後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避免下次被其他孩子打了。

第三種是。首先用輕鬆愉快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那個打你的孩子他是不對的。你可以選擇告訴老師,也可以選擇告訴父母來幫你解決。同時也告訴孩子我們也不能去打別人。但是我們也需要學會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下次帶你抱一個跆拳道培訓班如何?

大家察覺出什麼了嗎?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上述三種方式都可以。但之所以很多父母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是因為他們不能做到解決自己孩子問題時,舉重若輕,同時又能夠做到舉輕若重。

他們往往會把孩子被打與你自己人格被羞辱聯繫起來。你會失去理性,這個時候你的態度會直接讓孩子敏感的察覺到。孩子會慢慢的模仿習得你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的方式反而變得不重要了,因為態度決定了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一旦態度是偏激的,認知就會產生偏差。所以什麼方法到了你手上都不會做的好。

其實,人和人之間交往,包括孩子和孩子交往。往往最重要的要點是在於應對方式的態度。你的態度會讓對方察覺到,因而改變對待你的方式,這才是人際溝通中最核心的要點。就像是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態度說出來,對方,接收到的信息會完全不一樣,應對的方式也會完全不一樣。

這就好比一個人過於看重自我,往往就會處置不當。一個人,總是能夠輕鬆愉悅的應對任何事情,他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如果不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兒。你就會發現很多孩子被打了,他也不會有任何反應。他並不把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打鬧遊戲當做是一種傷害。因此這種傷害也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育和他心理的成熟。

如果你觀察全世界的孩子,會發現,其他國家的孩子在上學期間的打鬧嬉戲比我們的孩子還要嚴重得多。關鍵在於你把這看作是一種打鬧嬉戲遊戲,還是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傷害。孩子們會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慢慢學習,慢慢成長。只要這一切並不構成對她心理的傷害。不構成嚴重身體傷害的前提下,有時候打打更健康。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無論是孩子打人了,還是捱打了,這樣的消息都會讓媽媽心頭一緊。

到底因為什麼原因動手呢?打人事件發生後怎麼跟老師、孩子甚至對方小朋友的父母溝通呢?來聽聽經驗豐富的老師怎麼說吧!

我的孩子打人了!你可能的第一反應:

● 怎麼會?這孩子從來不打人!

● 一定是有人招惹他了,到底怎麼回事?

● 啊?兒子居然會打人了?有點血性……(心裡甚至有點兒小竊喜)

Parents想說:

無論你的第一反應如何,請先收起所有的情緒,告訴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打人都是不對的!

與老師溝通的技巧

通常,老師會挑選一個相對安靜的時間把媽媽單獨留下來聊一聊,怎麼能溝通得更有價值,下面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

● 首先和老師達成共識——無論什麼原因,打人都是不對的。

● 看管孩子是老師的職責。所以,打人事件發生,老師會有部分責任。但萬事都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最好向老師表達一下歉意和感激,因為事情發生後,老師需要幫助兩個孩子安撫情緒和學會處理方式,要向雙方父母有所交代,也屬不易。

● 以信任的態度傾聽老師對事件和孩子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瞭解更多細節和態度,以便與孩子溝通,另一方面也是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狀態以及老師引導方法的時機。

● 與老師商定自己與孩子就此事的溝通時機與方式。

● 如果造成對方小朋友受傷,徵求老師的意見,是否需要與對方父母直接溝通,以協助老師處理後續問題。老師會根據對方父母的情況把握分寸,你的態度可以增強你與老師之間的信任。

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 不要一上來就批評。孩子一旦出現牴觸情緒,後面的溝通就很難有效果。

● 傾聽孩子講述事件經過,並不在於確認細節和孰是孰非,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情緒,並且接納這些情緒。中班以下的孩子,很可能講述不出事情經過,可以去掉此步驟。

● 當孩子得到認同後,會願意聽你說話。這時可以根據孩子對本次事件記憶最深的部分,提供你的解決方案。

● 最後以輕鬆的氣氛收場,告訴孩子這只是件小事,過去了就過去了,和孩子去做一些他酷愛的事情吧,孩子其實很有壓力呢。

孩子總是打人的原因

● 1~2歲的孩子做出一些打人舉動時,父母不要因為覺得好玩而不去制止,甚至通過笑聲和誇張的反應去變相鼓勵。那樣孩子會認為這是一個遊戲,成為習慣後就可能不太容易改掉。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剛才這樣讓我很疼,我不喜歡這樣。

● 在不同的問題上,父母應該有明確的態度,比如對待打人與對待飯前不洗手的嚴肅程度應該是不同的。

● 如果孩子犯錯時父母經常採用打的方式,孩子會認為打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父母、家人之間經常有身體衝突,孩子也會模仿。

● 孩子在家裡是否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父母的連結是不是不夠親密?如果孩子積累了太多的負面情緒,就很容易被激怒。

● 最近家裡是不是有一些變故?比如親人離世、搬家、寵物死了……孩子的緊張、失落可能會用比較極端的方式體現出來,此時應多關注孩子的情緒。

我的孩子被打了!你可能的第二反應:

● 啊?老師怎麼看的孩子!

● 誰打的?這孩子太過分了!

●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居然被別人欺負。(難以止住的心疼)

Parents想說:

別急著埋怨,先關注孩子的狀態,如果孩子活蹦亂跳的,就別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但可以根據具體緣由,分析如何教會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

與老師溝通的技巧

對被打孩子的父母,老師會帶著很大的歉意做專門的溝通,探討如何避免日後少發生這樣的情況,下面一些溝通的技巧可以幫助你和孩子。

● 心態很重要:真誠,但不是滿不在乎;重視,但不過分挑剔。

● 溫和地接受老師的道歉,以恰當的語氣和態度表示理解。要知道,雖然老師有責任,但衝突難免,一味責怪老師沒有任何意義,怎麼讓孩子在衝突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 帶著信任聽老師對事件的描述,可以以提問的方式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畢竟孩子是最需要關注的。

● 老師會持續關注一段時間被打的孩子,比如傷疤是不是好了,情緒是不是好轉,也可以藉助這些機會多瞭解孩子在幼兒園其他方面的信息,和老師增加接觸。

● 可以諮詢老師如何教孩子“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 切忌回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摟過孩子表示莫大的安慰和同情,可能本來孩子沒多大委屈,也被媽媽渲染得誇張起來。先觀察孩子的狀態,然後挑一個心情不錯的時機做溝通。甚至可以選擇淡化處理。

● 傾聽,不打斷,不渲染氣氛。當孩子敘述中表現出委屈的一面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認同他的情緒。待他冷靜下來後一起分析,把重點放在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麼辦上,而不是誰對誰錯上。

● 還是那句話:你不是法官,沒有必要核對老師和孩子講解的細節是否一致。如果孩子強烈表示老師處理得不公平,也儘量不要引導孩子質疑老師,或者自己瞎琢磨,可以開誠佈公地再和老師溝通。如果溝通還解決不了問題,或者老師的反饋很不讓你滿意,可以求助其他措施,比如向園裡反映情況。

衝突的正面解讀

幾乎每個孩子都打過人,也被打過,孩子就是在衝突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在衝突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人的引導以及孩子循序漸進的自省,讓衝突在孩子成長曆程中發揮它的正面價值。

孩子總被欺負的原因

● 孩子是否在各方面的能力上稍顯不足?通常在幼兒園自理能力、身體運動能力表現比較弱的孩子,可能在衝突中佔下風。這時候重點是幫助孩子鍛鍊不足的方面,讓孩子在群體中自信起來。

● 在家裡大人包辦比較多的孩子,獨立意識都會弱一些,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不太有主見,也容易在交往中處於弱勢。這樣的孩子大人要多放手,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 強大的內心來自很多方面,比如是不是和父母心理上連結的比較好,平時父母是不是很尊重孩子,是否允許孩子犯錯等。


父母世界



我懂得,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了只知道哭的時候,爸媽看了心裡肯定不是滋味。作為父母,我們會特別擔心孩子表現得怯懦膽小,不懂得怎麼對付進攻者,然後讓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對吧?

所以,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如何對付那些“打人”的孩子,勇敢的保護自己。“以牙還牙的打回去”確實是其中的一種辦法。它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1.當孩子打不過對手時

其實孩子在被打的瞬間,可能就已經得出了本能的判斷——我能不能打過對面這個對手。孩子哭的表現,本身就說明孩子此時除了疼,還感到了害怕。如果這種時候父母拼命在要求他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打回去,那麼孩子內心感到的是比捱打更甚的無力無助感、恐懼感。他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根本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2.當孩子狠狠地還了手,並且打敗了對手的時候

這時孩子會從“勝利”中體會到打人的快感,讓TA覺得是可以用打人解決問題的!教育他在自衛時才打人?孩子真的很難把控這個分寸。打人既然可以,為什麼不在必要時使出來?這不就讓孩子變成了那個愛“打人”的人了嗎??培養孩子“以牙還牙打回去”的方式會為他們後面的社交生活造成很多的困擾和麻煩。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方面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傳遞給孩子的是,我們對“打人”這樣的暴力行為零容忍。這表示我們絕對不容忍別人來打我們,也不應該用“打回去”的方式教訓對方。只要是打人,就是錯誤的行為。我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抗擊暴力。

那麼怎麼做是合適的呢?

大聲說不!

孩子可以大聲堅定的說:

“你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這是我的!打人很low的!”

“我不要和你這樣的人交朋友!”

必要時,向老師、周圍的大人和父母求助,獲得支持。

總之,我們讓孩子知道,用暴力解決問題,永遠都是錯誤且低級的辦法,它只會讓雙方都受到傷害,只會讓事態越來越嚴重。


蘭海


如果孩子捱打了不還手,而只是一味地忍讓哭泣,我認為你對之前教育的懷疑是有道理的。而且,我覺得這種教育的確是有欠缺之處。

我家大寶在家裡很頑皮,但是到了幼兒卻完全像換了個人,變得忸忸怩怩的。這種情況,事實上是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種缺失。

有一次去幼兒園接孩子,發現她哭紅了眼。我問老師,老師說是吵架了。當然老師的回答是有決的輕描淡寫,不過,我也沒再深入過問。回到家後,我本來想好好教育寶寶,或許我應該跟她講打架是不對的,別人打你了也不要還手。但是,我明明知道,那樣的教育是不合適的。

打不還手真的就對嗎?未必,那隻會讓你變得懦弱,甚至惡性循環,讓其他熊孩子更加欺負你。

既然你弱不禁風,有什麼資格打不還手?等你足夠強大了再說這句話吧!所以,適當的還手是必需的。

於是我告訴她:“寶寶,打人是不對的。但是,也不能讓別人打你。”

寶寶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可是,這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後來,她依然是偶爾被人打。她對別人打她這個事,依然是反應得相當迷茫,不知道怎麼去處理。

後來我想到,我講的道理可能在她簡單的腦海裡產生了衝突——打人是不對的,可又不能打不還手,這在她看來是自相矛盾的。

於是我就告訴她:你要學會保護自己。

從那以後,我對她的教育就有意地避開了“打人”這個稱謂,只是講“保護自己”。

這一下,效果明顯好了許多。孩子懂得了“反抗”與“打人”是有區別的。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在被欺負的時候都必須學會反抗,只有那樣,才能保護自己。


萌媽育兒筆記


有的孩子生活範圍很小,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家庭裡,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的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見生人就躲藏,如果到新的環境,適應比較慢。

而且在家應該是所有人疼愛的焦點,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寵愛,讓著他,所以他在家願意表現,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壞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會像家人那樣寵他讓他,他會覺得有反差,不適應,焦慮,因此就在外面就顯得膽子小也不叫人了

晨晨是個性格內向,比較慢熱的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需要一段時間的接觸和適應,慢慢的才能和小朋友們熟絡起來;在老師眼中她既不操心也不費心,但是也不會讓老師特別留意這個孩子,因為她不是那種能引起老師注意的孩子,說白了,在一個班裡就是那種可有可無的角色。甚至有時她沒去幼兒園老師都不會注意到。

有一段時間晨晨總做噩夢,很不願意去幼兒園,晨晨媽媽問為什麼?她說怕被老師罵。後來晨晨媽媽也從別的家長口中得知,老師在班裡就喜歡那麼幾個孩子,其他的小朋友稍不留神就會被老師大吼一頓。所以膽小的孩子總怕做錯了什麼被老師吼叫。

晨晨媽媽為了瞭解她不喜歡去幼兒園的真正原因,刻意請假送了一次,剛走到幼兒園就碰到安安,安安和晨晨是鄰居並在一個幼兒園的同一個班裡,安安是個男孩兒,非常調皮,但是很會討老師喜歡;他們就一起進到了班級,班長老師看到安安立馬跑過來抱著他,一邊親一邊對安安的媽媽說我們可喜歡他了,真是個小可愛。但是當晨晨進到教室的時候,還喊了一聲老師早上好,老師像沒看到一樣理都沒理,晨晨的媽媽當時心裡感覺真的不舒服,何況是一個特別希望得到別人關注的孩子。

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寶貝,一個那麼乖巧懂事的孩子,老師給予的態度的確是很冷,但是畢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給老師說什麼,就刻意很把老師叫出來,問問晨晨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用了一句我們都不討厭這個孩子做了一個最簡短的評價。

晨晨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從來都不會去傷害別人,相反,卻總是被別人弄傷或推倒,很多時候晨晨並不是哭鼻子,默默的承受小朋友的攻擊,一開始晨媽很是擔心這一點,但是她看了一些書籍,晨晨這種“懦弱”行為是正常的,因為晨晨沒有哭是因為她還沒有傷害別人的意識,所以也並不會覺得對方是要故意傷害自己,再加上也不是特別的疼,所以她也沒有大哭或者反擊。當別人做出晨晨不喜歡的行為,例如抓著她的手拉著她去不喜歡的地方,晨晨就會將對方的手掰開或甩開,這說明咱們並不是懦弱的不是嗎?

晨晨的性格是內向,但也從不做讓老師和小朋友討厭的事情,就得受到這樣不公平的待遇嗎?晨晨的媽媽經過深思熟慮後去和幼兒園的園長暢談了一次,經過園長的干預,後來情況稍稍得到了一點改善,至少晨晨不再做噩夢了,再後來就聽說那個老師被調走了,原因就是不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的工作。

此事,算是解決了,可是,這不是晨晨媽媽想要的初衷。以後,乃至小學、初中,關於此類的事情還是要發生,而每一次,不可能都是她去找

校長

解決,並且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老師的積極響應,並且以後,不可能是大人、老師跟隨孩子一輩子,是吧?老實說,每個家長都知道該適當的放手,也知道讓孩子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讓孩子鍛鍊一下,可是,好說歹說也沒用,哎!孩子啊,你什麼可以變得大膽些,什麼時候可以變得不再這麼“懦弱”呢?

晨晨每晚會去小區的小廣場玩,她很喜歡玩那種爬梯,她能爬到最高的一層,站在上面看風景,但是經常會有大孩子在晨晨玩的時候也去爬,其實爬梯很寬,但是大孩子往上爬往下爬不管不顧,經常能踩到晨晨的手,媽媽只要看到有大孩子不考慮別人的時候,晨晨媽媽就會說:“咱們玩的時間挺長了,讓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好嗎?”晨晨從來都不會拒絕,跟著媽媽離開爬梯。

晨媽剛開始擔心孩子這樣會吃虧,但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相信了一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事情都是雙面性的,外人看起來的懦弱性格也不見得就是不好,相反,這樣的好

性格晨晨

媽卻覺得應該好好保持,只要在能忍受的範圍內,忍讓一下對方不是很好嗎?每個人都讓一小步,世界還會不和諧嗎?

其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在成長中少受點委屈,多一些自信,能在同學和老師眼裡都是那個受人關注的香餑餑;能夠在受到委屈的時候爭取屬於自己應得的權利;但是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是這樣,家長們只能順其自然的教育,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固有的性格中有最好的發展,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加以引導和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心,不管是張揚還是保守,性格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所以清清並不贊同徹底的改變,而是適當的改善自己的不足,保留自己最真實的初衷。


說一說生活事


就像爸媽一邊努力掙錢,一邊從小教育孩子“金錢不好”。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和現實完全矛盾的,也就導致了孩子的性格會過分謙讓和懦弱,會過度依賴大人,而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子教育中,父母不要只做“回答機器”,而要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很多爸媽面對孩子的問題,習慣性的會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看著孩子滿意的表情,爸媽也很滿足!殊不知,這樣的“問答機器”,雖然對於孩子瞭解世界有所幫助,但卻屏蔽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小心被小石頭絆倒了,爸媽扶起來,或者讓孩子自己站起來,不是結束!應該引導孩子,下次再看到小石頭的時候該如何辦,是把小石頭踢開?還是繞著走?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爸媽應該引導孩子去和小朋友要回來,或者引導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而不是單純的出手幫助孩子要回來玩具。

就像《哆啦A夢》當中的大雄,他對機器貓的感情甚至超過父母,因為機器貓在大雄被欺負的時候,總能想出很多辦法去幫他解決,找回心理平衡。

從小經常養成這樣的習慣,讓孩子從小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升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於孩子以後發展會非常有幫助!

容忍、謙讓,是有教養的一種表現,但是要告訴孩子一個底線!

我家女兒兩歲了,因為從小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懂謙讓,孩子也確實做到了。小區裡面玩耍,看見大人,主動問“叔叔、阿姨好”,見了小朋友,會主動叫“哥哥、姐姐”好。誰都誇孩子懂禮貌,我也一直暗暗自喜。但一次玩滑梯,我卻發現了孩子的另一面。

因為是小區的公共遊樂設施,所以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本來大家排著隊輪流上去滑,到我家女兒滑了,她看見後面又上來其他小朋友了,就趕緊給別人讓,等到所有人都滑完了,她才滑下來。

再次爬上去以後,我就對孩子說,“小朋友都是排隊上來的,大家按順序滑就可以了。到你了,你就要滑下去,不用給其他小朋友讓。”但是,說了幾次,沒什麼效果。最後,我只能無奈的和女兒說“如果你不滑,我們就走吧,讓其他小朋友玩。如果你想滑,你就按順序排隊滑,不用給他們讓位了。”

女兒想了一下,“要滑”!之後就勇敢多了!

懂謙讓、懂禮貌,是教育的一點,但是,爸媽要記得,告訴孩子一個底線,什麼情況需要有禮貌,什麼時候需要去爭取和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和權益,這樣孩子的性格發育會更完善!

過度保護,讓孩子性格怯懦!

孩子走路怕摔著,玩遊戲怕碰著,喝水怕燙著,吃飯怕嗆著。父母的過度保護,不僅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反而讓孩子性格更怯懦,更習慣於依賴大人。

總是要成長的,爸媽做好適當的防護工作,避免孩子受大的傷害,這就夠了。要學會放手,一些小磕小碰,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紀念。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的,避免過度溺愛、過度保護,對於孩子成長和性格發育更好!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會發生很多很多或大或小的事情,爸媽要習慣於把這些當成孩子成長的經歷和財富,引導和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孩子的成長和發育才會更健康,遇到問題才會正確應對,而不是一味指望大人或者一味用哭來解決!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帶娃的那些事


我是一名7歲男孩的母親,我的孩子也有過好幾次被打的經歷,我在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孩子被打不還手這個問題的看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不但不還手,而且只會哭的情況。

有些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會特別生氣,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而感到特別心疼,另一方面是因為看到孩子不還手只會哭,覺得孩子特別懦弱。

很多家長平時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去打別人,但如果有人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有些家長特別看不慣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總認為這是孩子軟弱、無能的表現。

似乎孩子一定要狠狠的打回去,顯示出霸道、兇狠、凡事不吃虧才是強者的表現。

我見過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卻不還手,不但不去安慰,反而大聲責備孩子沒用,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孩子正因為一直被家長教育要“打回去”,所以變得特別喜歡打人,動不動就打別人一下。

而且,孩子還會認為打架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從而成為崇尚暴力、恃強凌弱的人。

面對孩子被打後不還手只會哭的情況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育和引導孩子。

一、先了解情況

家長們千萬不要還沒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一味地責備孩子,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們為了什麼事情而發生衝突。

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之所以會“打”人,本身並沒有惡意,也許只是為了爭一個玩具,或者純粹為了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想別的孩子跟自己玩,只是方式用錯了。因此,我們要先了解清楚孩子被打的原因,再尋找應對的方法。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們要明白,孩子被打後,會覺得疼,會哭是正常的,我們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孩子識別和表達出自己的心情,瞭解孩子哭是因為覺得疼,還是因為感到害怕。我們還要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把情緒疏導出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怎麼樣,家長都會接納他、愛他,這樣他才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一切力量的來源。

三、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等孩子把情緒疏導出來,情緒平靜下來後,家長再去問孩子接下來想怎麼做,自己能否處理好這次的衝突,是否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

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孩子之間的事情,但我們也要告訴孩子,當他真的處理不來時,爸爸媽媽也會很樂意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安全感。

在平時,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否則,當孩子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就不會處理,只能哭了。

四、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

平時教育孩子時,家長們應儘量給孩子灌輸保護自己的觀念。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跟孩子多做預案演練,比如在外面受欺負時要怎麼做等。

同時教孩子面對別人的傷害要勇敢的表達出來,要及時告訴對方:“你這樣做讓我很不高興”,或大聲喊“不要”。

讓孩子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根據現場情況判斷接下來該怎麼辦,比如跑、逃、還手、告訴老師或家長等。

五、培養孩子自尊和自信

有時候孩子總是被欺負,被打,罪魁禍首恰恰就是父母自己。

如果父母特別強悍,教育孩子時簡單粗暴,孩子有任何一點不好的行為,家長就會又吼又罵,有時候甚至忍不住動手打孩子,還要孩子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長期下來,他在外面被別人打的時候又怎麼有勇氣還手呢?如果家長平時都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沒有讓孩子擁有保護自己的自信,孩子在外面怎麼可能不被欺負呢?

因此,如果孩子總是被欺負,被打,父母要先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六、加強孩子的身體鍛鍊

若孩子本身體質就很弱,在遭到別人欺負時也就沒有力量去對抗了。因此,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孩子身體方面的鍛鍊。只有身體變強壯了,自然就有力量保護自己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幫孩子把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內化,並且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質,讓孩子的身體和內心真正地強大起來,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去應對一切問題。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廣大家長朋友留言評論!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有書君將會挑選一個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獎


有書共讀


關於贏的教育

這段時間在看《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內容主要為新東方高管們的家教方法。其中看到徐小平寫個關於對孩子的教育有這樣一部分,叫“贏”的教育。

講了里根希拉里的故事。

一個男孩,在街頭和小朋友打架失敗了,他哭著回家告訴爸爸,爸爸聽後不僅沒有安慰他,反倒訓斥一頓“我們家容不得失敗者,下次打架一定要把對方打敗!”在這樣的家教下,這個出身貧寒的孩子長大了。他後來成為美國總統,名字叫

里根

一個小女孩,也是在街頭打了起來,被打敗哭泣著回家,媽媽狠狠教訓她:“我們家不允許有懦夫!如果要打,你就把對方打敗再回來!”女孩聽了媽媽的話馬上回答街頭,挑戰那幾個欺負她的孩子,結果贏得了大家的尊重。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美國的第一夫人和國務卿希拉里

在中國的一個小男孩,也發生了和朋友打架的事情,被打敗後哭泣著回家向爸爸告狀,要爸爸主持公道,結果爸爸二話沒說,把自己受到委屈的孩子痛打了一頓,並義正言辭的說:“不管是誰先動手,只要和其他孩子打架都是你的錯,我就打你。”這個男孩就是徐小平。

在我們看來徐小平很成功,但他在書中說:即使長大後上了大學、做了老師、辦了公司、成了名人,但小時偶父親給我的那一巴掌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的那種委屈、無奈、不平和傷害,以及這種觀念對我長大成人之後人格因素的深刻影響,是父親難以預料的。

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教導要容忍非正義、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自責自賤的孩子,他長大了,即使有可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某一領域的名人,但在他生活中,肯定避免時時暴露出幼時家庭教育造成的心靈扭曲;在集體生活中,他很可能不敢爭取自己應得的權益,不敢挑戰別人不該有的濫權;在私人生活中,他也可能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快樂與尊嚴,併為此找到種種阿Q式的自我解脫......即使他僥倖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他的生命質量一定是低於他應該享受的生活檔次。

一個從小就被教育要勇敢不畏強勢、大膽挑戰權威、不甘接受失敗、立志戰勝強者的孩子,他長大了,即使成不了美國總統,做不成第一夫人,他在生活中,也肯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被人看重、讓人信賴的人。他肯定會獲得這樣那樣的成功。


大家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吧。感謝閱讀。


小小羽媽


我家也有這個問題。

記得孩子第一次捱打是1歲的時候,一個2歲的孩子突然打了他一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停頓一秒,然後抬手拍了大孩子的衣服一下。我想當時,他是出於本能還手。

但是後來,他再捱打竟不知道還手了。

有的時候他覺得是一種遊戲,也許小孩子打人不疼,他還笑認為別人在和他玩呢。

有時候被大孩子打了,就愣住了,可能看對方比他大,不敢還手。我曾經教育他:“你不能主動打人,但是別人打你了你要還手。”但是沒用,孩子沒有還手的意識。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孩子記不住家長的話,但是能記住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

曾經有一段時間,老人帶孩子去早教中心玩。由於那裡有各年齡層的人,老人怕孩子挨欺負總是護著他。還告訴我,在那裡必須看住了,有大孩子打人。我記住了,照做。

一次,我帶孩子去玩,孩子正在玩一個玩具,那裡的玩具是公共的。突然一個大孩子說:“這是我的。”伸手就搶。我家孩子奮力守護玩具,死死抓住不放,並且大聲喊叫(那時候不會說話)。大孩子一個手搶玩具,一個手掰我孩子的手。大孩子手勁很大,把我孩子的手指掰得翻到手背。我怕把孩子手掰壞了,趕緊阻止,我剛把大孩子的手扒拉開,大孩子反手就打了我孩子。即使這樣孩子也沒鬆手。大孩子拉著玩具走,我孩子就跟著走也不鬆手。

這時,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擔心孩子被大孩子欺負受傷,便勸孩子鬆手,讓孩子去玩別的。

現在我已經知道當時我是多麼愚蠢,本來孩子沒錯,卻讓孩子妥協。當孩子自己處於劣勢卻還誓死守衛的時候,他更需要媽媽的幫助和支持。我應該幫他把玩具搶回來,並且訓斥大孩子,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裁判。但是我錯誤的行為,沒有主持公道,傷了孩子的心,他沒有從媽媽那裡得到安全感,甚至媽媽教會了他認慫。

這個道理,是我過了幾個月才懂的。

又有一次,孩子的玩具從滑梯滑下,沒等他滑下去,就被一個年齡比他小一兩個月的女孩撿起來了。他開始大喊,那女孩的爸爸抱著她,把玩具往女孩懷裡塞了塞。我但是感覺很生氣,要是小孩搶東西我就不管了,但是大人不懂事我就沉不住氣了。我家孩子看見人家爸爸把自己的玩具抱的更緊了,大概是知道搶不過了,哭著向我求救。我當時也是生氣了,說:“你的玩具被搶走了,跟我哭沒用,把它搶回來!”這句話還真管用,孩子馬上有了士氣,立馬伸手去搶。女孩的爸爸還用手扒拉我孩子,但我孩子也沒示弱,一邊哭著流淚一邊繼續搶。最後女孩爸爸把玩具還給我孩子了。拿到玩具後,他還驚魂未定,趴我懷裡哭了一會兒。但是這次,我終於看到了正確的現象。

事後,我反思,當媽媽的,不僅要保護他的身體不受傷害,還要保護他的心理不受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