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學英語這麼難?

牛之秋



現今,學外語似乎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痛,大多數人對英語深惡痛絕。學外語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比其他科都多,但效果又最差。不算小學,從初中開始學起,到大學畢業,整整十年,能說上幾句的人卻不多。

那麼英語真的那麼難嗎?正相反,英語很簡單。那麼為什麼大家都認為英語難呢?我個人認為主是學習方法不正確,那麼什麼原因導致方法不正確呢?是因為沒有真正搞清楚外語和母語的差別。

首先,我們看一看漢語和外語的本質區別。我們都知道母語和外語不同,但究竟是如何不同的卻很少有人注意。多數人都知道母語和外語的不同就是語音不同,文字不同和語法不同。較專業的人可能會告訴你,漢語是表意文字,外語是拼音文字。但在教和學過程中並沒有體現出這一區別,還是按照教表意文字的方式教表音文字。其結果就是現在的狀態:大部分人沒學會。下面我就把漢語和西方語言的本質區別和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看看我們的母語。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母語,好像沒什麼可說的。我們對她太熟悉了。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母語的瞭解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對於大多數外語教師來說,他們能把外語語法講的頭頭是道,卻不知道漢語還有偏正詞組這樣的結構。

那麼漢語和西方語言的根本差異究竟是什麼呢?是的,上面說了,漢語是表意文字,西方語言是拼音文字。那麼問題就來了。漢語怎麼表音,外語又怎麼表意呢? 咱們現在就比較一下。

從語音角度講,漢語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在普通話中,一共只有213個音節,乘以四聲,實際時用的音節有八百左右。這就是說,漢語的全部語音就這八百多個音節,沒有了。漢語大字典中一共收錄了五萬六千多個漢字。這麼多漢字,只用了八百多個音節,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我們上學前就把這些音節的絕大部分都學會了。到上學時,我們只要認字就可以了。

漢語是世界上同音字最多的語言。幾乎每個音節都有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同音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只yi這個音節,四聲加起來就有170漢字。

而西方語言呢?就英語而言,幾乎每個單詞都是一個獨立的發音。英文中還有幾個同音字,如see和sea,dear和deer。和漢語比太少了。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問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學外語時,什麼最難學?我問過很多學生。他們有的說背單詞難,有的說語法難。這些答案都不對。學外語最難的是記住那每個單詞的發音。為什麼?因為語音轉瞬即逝。一個陌生的發音在大腦中保存的時間只有幾秒鐘。不信你去教一個從來沒學過外語的人一個單詞的發音。他很有可能跟你說:你再說一遍。或是:唉咋說?咋說?

我們沒覺得母語的發音難,那是因為我們有意無意地花了大量的時間泡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就漢語而言,那八百多個音節在我們會說話前就聽了幾百甚至幾千遍了。到一週歲左右會說話時,我們只是嘴還不大好使,有些音還發不準。等到五六歲時,我們的嘴好使了。就什麼都會說了。現在有好多兒童真人秀節目。有些孩子不但口齒伶俐,而且思維敏捷。

那麼西方語言呢?在西方語言中,每個單詞都是一個單獨的發音。有的單詞是一個音節,有的是幾個音節。這樣看來,他們需要記憶詞彙的量和實際的音節量就比我們大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國際化”這個詞,漢語三個音節。英語是八個音階:internationalization

我們都知道,只要認識三千左右漢字,平時的生活和工作就夠用了。那麼英語呢?在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裡有個詞彙量測試表。那裡說,若自測結果不足六千詞,你只是英語國家一般學童詞彙能力,用英語進行讀寫交際會遇到嚴重困難。一萬二到一萬八是受過尋常教育的一般成人詞彙能力並具有基本的讀寫交際能力。兩萬四到三萬才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詞彙能力,讀寫交際遊刃有餘。據說莎士比亞在其作品中用了一萬六千多詞。普希金在其作品中用了兩萬一千多詞。但是他們認識的詞彙量一定是大於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的詞彙量的。

現在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了。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我們學外語時需要記憶詞彙的量要比漢語大得多。作為中國人。我們認識的字再多,也只用那八百多個讀音。而英語要認識六千個單詞,你就要記住六千個讀音。換算成音節,可能就是一萬多。我想我不用再囉嗦了。

那麼我為什麼要先從語音開始進行比較呢?

因為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基礎。世界上有沒有文字的語言,卻絕無沒有語音的語言(當然,啞語除外)。任何語言都是以語音的形式在大腦中存在的。口語交際自不必說,就算你寫文章,不說話,內心裡也是用語音進行思維活動。所以,學習語言,語音是重中之重。初學者必須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記憶讀音上。

實際上,所有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語音開始的,學語音就是培養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只有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的量,我們才能對它進行理性分析,研究它的規律,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通過上面的比較。似乎漢語更好學,外語更難學。非也。

的確,單從語音記憶角度講,漢語的記憶量是很少。但學語言不只是學語音,還有文字。把文字加進去就扯平了。

我們學習母語時發音的問題早就解決了。但到了識字階段,我們的優勢就沒有了,我們中國人認字時,由於文字和讀音沒有必然聯繫,我們是把這個字的字形和讀音人為地捏在一起,或者說是先有讀音,然後造出文字。文字和讀音沒關係。為了記住一個字的寫法,我們只能把這個字反覆寫幾十遍,直到老師聽寫時都能寫對為止。既使上學時記住了,畢業後,如果久不讀書看報寫作,還會忘記。

漢語的文字是用來區別語義的

由於漢語的同音字很多,所以單憑讀音就很難區別字義。我們是通過語境和字形來區別字義的。如果我只發出youyu這兩個發音,你就不知道我說的是連詞“由於”還是名詞“魷魚”。而西方語言,大部分詞彙可以只通過讀音就能區別詞義。except 和expect儘管長得很像,但讀音完全不同。

順便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未必正確。我們都有提筆忘字的經歷。閱讀時也會遇到生字不會讀,有的根據上下文能順下來,有的不能。如果你沒記住一個生字的讀音,下次見到它你還不會念。漢語中有通假字,外語可沒有。先秦出現的通假字可能是因為各國文字不統一造成的。兩漢以後的通假字可能是繼承了先秦的,通假字實際就是錯別字。在許慎編寫《說文解字》之前,中國還沒有字典。而《說文解字》也不能像現在的詞典那樣根據讀音查字。古代沒有現代的漢語拼音,人們無法根據讀音在字典裡找出一個自己想要的漢字。《說文解字》的功能只是當你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可以根據偏旁部首去查這個字的解釋,用反切把它讀出來。無論多大的文豪,都有可能在寫作時忘記了某個字的寫法,因為無法根據讀音查字,就用一個或是詞形相近,或是讀音相同的字代替它。比如,古人經常用 “蓋” 或 “曷” 字假借為 “盍” 字。而這個 “盍” 字有等於現在的 “何” 字。 古代能留下文字的人都是大學問家。我們不能說人家用錯了字。那是對人家的大不敬。我們就把那些字叫做通假字,或假借字。我們用錯了就是錯別字。

進入文字學習階段,拼音文字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拼音文字基本上不會出現不會讀的現象。因為文字的形式已經告訴你它的讀音了。在讀英語時,一旦你掌握了拼讀規則,一個詞,無論你以前是否見過,你都能讀出來。這個詞的讀音忘了也不要緊。當你讀到它的時候,看見詞形就會讀了。即使是沒見過的詞,也可以根據聽到的讀音寫出來。我讓學生聽寫英文小說時,遇到生詞,我就讓他們根據讀音把詞拼寫出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優勢。英語詞典還有音標,俄語詞典根本沒有音標。直接看詞讀。

至於如何把那麼多詞彙的讀音記住,那隻能交給時間,並且必須從聽力入手。不要以為學會音標就萬事大吉了。音標和實際發音即非常接近,又相去甚遠。一句話當你聽不懂時,你會覺得:這是什麼鬼?怎麼和我想象的發音完全不同。一旦你懂了,你會發現,和音標分毫不差。因為你想象的發音是錯的。只是你太自以為是了。

如果方法正確,你就會覺得英語不難。 但是,什麼才是正確的方法呢?

現在的很多老師都讓自己的學生每天背單詞,老師也每天考單詞,但初中生背了三年,有的可能連五百個詞都不認識。三年時間,兩千來個單詞,每天記兩個詞就夠了。可很多人就是沒記住。為什麼? 當然因素很多。但方法不正確一定是主要原因。

我們在學外語時忘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學母語時,是先學會說話,後學認字的,其實,任何人學母語都是一樣的,先說話,後認字。我們都花了六七年的時間學說話,然後才開始在學校正式地學認字。而學外語時卻省去了這個學說話的過程,直接開始學認字。這實際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我們只能靠死記硬背把感性和理性的東西一股腦地灌到自己的腦子裡。這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過了最初的新鮮感之後,對外語的興趣會直線下降,直至討厭外語,痛恨外語:外語太難了!是誰規定必須學外語?我要知道,一定弄死他。外語老師太討厭了,他罰我把單詞寫100遍,等等這些抱怨就都來了。

我們都知道,學語言的順序是聽說讀寫。這個順序不能變。一定要先聽,然後才是說,讀,寫。那麼怎麼聽呢? 其實,聽力訓練不是為了聽懂什麼,而是為了聽準讀音。初學者聽到一句話時,首先困擾他的不是這句話的意思,而是根本沒聽清發音,一串發音瞬間就出來了。這一串發音中有幾個詞?詞和詞之間的界線在哪兒?一概不知。學外語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即,聽到一句話不懂,但看到這句話的文字,都認識。

所以,在初學階段,應該把主要時間花在模仿和記憶單詞和句子的讀音上。無論是學單詞,還是學句子,一定要聽英美人的發音,感受他們的發音方式,語調,連讀等。而且應該是反覆聽並反覆模仿,通過聽和模仿把單詞的讀音記住。這時書寫並不重要。我們聽不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讀音和意思聯繫起來。我們只是把文字和意思聯繫起來了。我們要學會先把讀音和意思聯繫起來。至少把幾百個詞和一定量的句子讀熟,然後再去練書寫就容易多了。

我在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語音的重要性。我們很多人都有上外教課的經歷。外教一開始都鼓勵我們大膽地說,別怕說錯。我們本族的英語老師也這樣鼓勵我們。但我們還是說不出來。為什麼?因為我們大腦中空空如也,單詞和句子的讀音一點也沒有,我們不是怕犯錯誤,而是連犯錯誤的能力都沒有。犯錯誤不可怕,反正又不是母語,說錯了正常。說錯了大家哈哈一笑,不丟人。但腦子裡得有犯錯誤的材料啊。

知道了東西方語言的差異,我們就應該知道,學習西方語言應該從哪裡入手了,對,就是記讀音,而為了記讀音,必須學拼讀規則。不能像學漢字那樣死記硬背,一個字寫幾十遍。

另一個區別就是西方語言依賴語法的語言,漢語是依賴語義的語言。 任何一個母語使用者都覺得自己沒學語法也能使用語言。實際情況是母語的語法是自然習得的,因為平時周圍人說話時很少犯語法錯誤。我們很少聽到錯誤的表達方式。我們周圍的人總是用正確語言。至少在兒童時期,我們犯的語法錯誤都被父母糾正了。所以我們學的都是正確的語言。我們以為我們不會語法,其實我們只是說不出語法原理。但絕對會用。另外,語法還分詞法和句法。 句法原理各種語言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各個成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有的語言語序比較固定,如英語,有的比較隨意,如俄語。這很重要。也是學外語時必須學習的。但我所講的西方語言對語法的依賴不是句法,而是詞法。 西方語言都是有詞形變化的,如名詞的複數,動詞的變為,形容詞的比較級等。但漢字是沒有字形變化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漢語是沒有詞法的,我們可能寫錯字或用錯字。比如,我可能把已經的“已”字寫成了所以的“以”字。這是用錯字了,但我並沒有把這個字寫錯。 但如果我用英語說,I go to school yesterday. 這個go就寫錯了,儘管意思是對的。

西方語言中人稱與動詞形式相匹配的非常重要的。漢語中,我們只要把詞義用對就行,西方語言中,不但要用對詞義,還要用對詞形。你不能說,She stay at home every day. 你必須說,She stays at home every day. 儘管只差一個字母,意思也沒錯,但這個句子不給分的。漢語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所以,初學外語的人一定要在詞法上下功夫。詞法掌握好後,就要在句法上下功夫了。

但學語法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解決學習外語時遇到的問題。同樣放在句首,為什麼這句話的“我”字俄語用я,而那句話卻用меня。沒有兩種語言的語序和語法結構的完全相同的。同樣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另一種語序說出來,你就完全不懂了。初級階段學語法的目的就是解決理解語言的問題。或者叫解決語言輸入的問題。那麼學到什麼程度算是初級階段呢?我告訴你,五六千詞之前都算初級階段。也就是語言的輸入階段。

綜上所述,西方語言並不難,只要按照語言學習的自然規律學習,按照西方語言自身規律學習,大家就都能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