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人们常说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无论什么时候

无论哪个年代

吃这件事情

都自有其重量和不同的时代意义

纵观近80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代与年代之间的经济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因此,亲历时代变化的人,总是更能体会美食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不同含义。困难时期,有口吃的,全是美食;生活条件好转,吃饱才是美食;物质富余年代,只有自己喜欢并且可得的,才能称之为美食。

从那些时代亲历者们的记忆里穿梭,透过美食可以看见世间变换。虽然,无论所处何种时代,人天生的韧性总能与之和解。但也明白,现代人,少有匮乏感,正是时代的恩赐。

五六十年代

很多人不知饱腹感为何物

92岁老人的记忆

陈明珍老人,今年92岁了。家住西昌市太和镇的她虽然依旧神采奕奕,但牙口已经不好了,许多食物她都不爱去吃。这要是搁从前,有啥吃啥,从来都是津津有味的。

亲历过吃观音土的苦难时期,陈明珍他们那代人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口大米饭就谢天谢地了。陈明珍说,最难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总是不太多,为了让家人能够多吃上一口,需要煮上一些南瓜、土豆。但就是这样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永远都是馋唠唠儿的。”老人说,每顿饭后,孩子们总是还想再吃点儿,但没有了。其实,大人也一样,只是尽力隐藏,像永远都不会饿一样。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粮食不够,煮一锅南瓜、土豆。

其间,陈明珍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那会儿,自然灾害让收成更加不好,别说是大米饭,连顿好点儿的杂面都吃不上。于是,她就带着大女儿上山挖观音土吃。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困难时期,人们吃观音土充饥。

进入70年代,有所好转。过年是最值得期待的日子,生产队会杀猪,好的年份还会宰牛。家里每个劳动力还可以分到半斤肉。至此,饭菜里终于有了些许油荤。

在那些吃饭都困难的日子里,他们靠着想象和意志的坚强在过时光。当然,也靠着“说好吃的”来填充胃里的空空如也。比如,一家人到了晚上就围坐在一起,陈明珍就跟孩子们说:“你看,今天,有白面馒头,就着盐菜吃,又香又甜;今天有米饭,管够,来,现在开始分碗;还有回锅肉,太香了,好吃得很……”说完,大家摆出夹菜的样子,开心地“吃”起来。尽管,这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但却能让饥肠辘辘的大家安然去睡。要是老人知道金圣叹,说不定还能告诉孩子们,“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呢。

虽然,那个时代连饭也吃不饱,可在像陈明珍这样的老人脸上,从未有过苦大仇深的面容。相反,面对生活,他们总有一股泰然自若的劲儿和苦尽甘来的释然。

60岁的他


曾一度认为罗汉酥是人间美味

60岁老人的记忆

住在老城区的夏彪今年60岁了,小时候,他也曾过过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吃饱。每天傍晚,他和姊妹5人并排坐在门前,等爸妈回家。他们不玩儿也不皮,因为肚子一直在咕咕叫。年纪最小的一个,饿得没了力气,头靠在门方上,用手托着头,闭着眼睛,似乎生命迹象都有些微弱。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那时过年才能吃上的回锅肉。

不过,就算爸妈干完活儿回来,也没有能力让他们完全吃饱。过年时候的那碗回锅肉,则是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大人和小孩儿们艰难度日的盼头。似乎,那时的人什么都很能忍,也只能忍。

还好,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不知不觉中,饭想吃多少就有多少,终于体会到了吃饱的滋味。夏彪说,那时候,吃饱就是美食。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冰糖葫芦。

慢慢地,北街上出现了卖糖葫芦的人,人们特别是充满好奇心又嘴馋的孩子隐约感到,生活更值得期待。但也只有望着咽口水的份儿,毕竟父母手中没有几个闲钱。不过,这样的情况突然出现了反转,有一天,妈妈干完活儿带回了一块叫罗汉酥的饼子,夏彪姊妹几个分着吃了一小口。那股瞬间从舌尖流向全身的香和甜,让他回味至今,成了童年记忆里一束美丽的光。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酥饼。

八十年代

那砖红糖上的牙齿印历历在目

80后的记忆

物质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是从80年代开始的,我们就是那个时候出生的幸运的80后。

从未挨过饿的我们,吃饱自然不再是人生追求。对于何谓美食,有了新的定义。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零食才是丈量生活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砖红糖。

想必,大家还记得童年时,米柜里埋着的那一砖红糖吧。虽然,那会儿生活已经好了很多,但零食却也不常吃,红糖也算是一种。我们常常乘奶奶不注意,偷偷拿起咬一口,然后迅速放回去,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时间长了,红糖上便出现一圈大大小小的牙齿印。还有,奶奶赶庙会回来,从兜里掏出来的薄荷糖,清清凉凉中藏着一股细腻的甜。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童年记忆里的“炸爆米花”。

找寻 | 那些关于美食的年代记忆

童年记忆里的“炸爆米花”。

过年,永远是一年中零食最集中的时候。年前,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乡村小路上,总有吆喝“炸爆米花”的人。小孩子们得到大人的允许后,舀起包谷和大米就往外跑。当黑黢黢的滚筒开始冒烟时,便躲在一边,心跳加速,塞紧耳朵,蜷缩着身体,等待“嘣”的一声。然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爆米花便嗖嗖地滚进准备好的塑料袋里。


现在,用这种古老而又简单的方式制作的爆米花已不再是稀罕物,也不是大人和孩子们一定要吃到才罢休的零食。于是,不管是街道上还是村子里,吆喝着做这个买卖的人渐渐消失了。不过,想必很多人至今记得,曾经他们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喜悦。

其实,深究起来,童年的味道未必就有多好,毕竟和现在比起来,工艺粗糙了些,用料也并不讲究。那,它们何以占据我们心里的重要位置呢?可能因为,第一次吃到时的惊喜无法复制,而它很多时候出现在童年里。

图/资料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