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蛻變:2016年規模王,2017年利潤王

許家印:做好企業,就是最大的民生

恒大蜕变:2016年规模王,2017年利润王

文\潘永堂

恆大,不僅僅是大。

2016年,恆大以3733億銷售額奪得地產“規模王”;

2017年,恆大以405億核心淨利成為地產“利潤王”。

恒大蜕变:2016年规模王,2017年利润王

表:億翰智庫2017年主要房企核心指標對比

2018年,恆大銷售目標是5500億,但按照過往經驗,恆大年底成績都會超一些

就在2017年恆大業績發佈會上,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表示:“今年恆大業績其實“8000億”都能完成,但這對恆大來說,沒有必要。恆大定調“規模適度增長”,更強調“增長質量”。”

適度增長的“內涵”

這裡的“適度增長”,在老潘看來,格外有含義。

不妨做個對比,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10年大週期看,恆大從2007年到2017年完成了從33億到5010億的蛻變,10年複合增長率63%,這種大週期的增長,是一種罕見的、稀缺的、持久的力量。

而過去3年(2013年到2017年)恆大複合增長率49.5%;

而下一個三年,行業基本觸頂之後,恆大計劃從2017年5010年做到2020年8000億,測算下來,恆大未來3年增長率只需保持17%即可實現8000億目標。

從63%,到49.5%,再到17%,恆大主動調整節奏和速率,主動慢下來,這正是“適度”二字的具象化解釋。

這種規模適度的戰略選擇,這種主動慢下來,既體現了恆大對行業、對市場未來的認知,也體現了銷冠之後許家印心態“從快到穩”的改變。

5000億時刻的內心

一句規模適度,說來輕鬆,但可能需要堅定的眼光和心態。

一方面,恆大規模“適度”會遭遇同行的“刺激”,甚至是未來不排除出現恆大5000億之後“規模保守論”的輿論導向。

為何這樣說?

核心在於如今巨頭依舊在上演高速增長的瘋狂。尤其到2020年的這3年,將是房企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最後佈局,最後擴張的戰略窗口期。

近日,同策研究院就預測未來2年內地產行業將出現3家左右萬億房企,而2020年千億房企或將達到40家左右。

現實中,就在2018年初,坊間就傳聞碧桂園2018年間突破8000億,同時後來者類似手握1.8萬億土地貨值融創對行業TOP3的虎視眈眈,以及未來央企巨頭之間大魚吃大魚迅速成為超級巨頭的“整合壓力”……種種傳聞和房企野心,都在暗示,這個近14萬億的地產巨無霸行業,未來將誕生萬億級房企巨頭。

恒大蜕变:2016年规模王,2017年利润王
恒大蜕变:2016年规模王,2017年利润王

來源:同策研究院對未來2、3年中國樓市的預測

大,並不等於全部。大,也並不一定安全!

作為一家企業,尤其是一家突破3000億、5000億量級的巨頭房企而言,此刻的戰略選擇重點,到底是什麼?尤其在去槓桿化,在去投資化,在限制性政策下,巨頭的戰略重心、經營重心又是什麼?

“安全大於速度,利潤大於規模”——這可能是5000億時刻恆大的心聲和戰略偏好!

擔憂是共性的——比如剛躍過3千億規模之後的融創孫宏斌也表示,他最關心的不是融創的發展問題,而是安全問題;同樣,碧桂園也提出2018年是管理品質年,強調企業內控,而萬科同樣成立了風險管理部一級管理部門。

但對擔憂採取戰略性行動的,恆大是堅決的一個。

就在2016年奪冠後,恆大許家印宣佈恆大進入規模+效益並重的發展模式。追求效益,被提上戰略高度。也因此,恆大相對之前的高歌猛進,閃電增長,2017年、2018年的恆大,透露出不少從容,淡定,溫和、均好的“新氣質”。

此刻恆大的從容與均好就在於——在2016年成為規模王之後,一方面降低規模增長的幅度,另一方面強化利潤的增長,負債的下降以及強化管理,產品精品化提升等,形成了一種規模+效益、有質量的均好發展的態勢和格局。

一箇中高速增長、穩健、均好、從容的恆大新形象,開始誕生!

轉型後首年的漂亮成績

事實上,2017年年初許家印提出恆大要從“規模型”向“規模+效益”並重發展,從過去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低負債、低成本、低槓桿、高週轉)模式轉變,1年的戰略轉型與調整,帶給恆大的變化和功效是顯著的:

1年的轉型,既修復了恆大早期側重“規模優先”的正常“併發症”和潛在問題;又實現企業自身強身健體、均好平衡、助力回A的一個新體格。

果然,恆大2017年轉型後的成績單,格外耀眼。

無論與同行橫向比,還是與自己過去縱向比,恆大都交出了這近乎完美的”成績單”。

恒大蜕变:2016年规模王,2017年利润王
  • 恆大總資產17618億,同比增30.4%,行業第一;

  • 毛利1123億,同比大增88.9%,核心淨利405億,都是行業第一;

  • 與利潤大漲鮮明對比的是,恆大過於被質疑的負債率在2017年大降6成,降至71.1%。

  • 同時,現金餘額2877億,土地儲備3.1億平米,雙雙行業第一。

2017年漂亮成績單之後,恆大要到哪裡去?

對此,許家印在業績發佈會描繪了一個算是“近在眼前”的新藍圖,即面向未來,恆大計劃2020年底總資產破3萬億,年銷售8000億,年利稅1500億,負債率下降到同行中低水平,成為世界百強企業。

恆大成長啟示錄

覆盤恆大蛻變之路,我們看見恆大這些年:

  • 成長速度從“快”到“適度”的主動調整;

  • 經營目標從“規模到效益”的重心位移;

  • 經營模式從“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的轉變;

  • 產業格局從過去聚焦地產到未來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產業新格局的擴展。

恆大的這種蛻變,正好驗證了2句話。

沒有最好的戰略,只有最合適的戰略。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恆大從過去的“規模進取之路”到如今的“穩健的規模效益並舉之路”的調整與選擇,正是時代與行業進化下匹配的戰略,也是恆大自身戰略既有“階段性堅定”、又有伴隨大時代、大行業“與時俱進”的體現。

今天回過頭看,反而一切清晰了。恆大無論是過去的“槓桿激進論”的輿論質疑,還是未來行業高位時刻的“規模保守論”,都可能是一種輿論的誤解。

今天來看,在一個行業高速發展的風口和超級行情中,恆大過去選擇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的“三高一低”,或許有些激進,但卻是“最識時務為俊傑”的風口戰略,也最終成就了恆大今日5010億的超級規模,而反觀那些詬病恆大高負債的同行,卻至今還在100億,200億徘徊多年。

這就好比高速公路,慢速80 碼者沒必要質疑130碼者,最終誰能安全且率先到達終點,才是成功的選手。

所以,高負債命題需要辯證看待,而不是一味否定和質疑。而且,恆大過去負債率高,更多都用在土地儲備的住房開發核心發展後勁上來了。比如2017年恆大土地儲備3.12億平方,位居行業第一,而且土地成本僅1711元/平方米,截至2017年末,恆大原值5336億的項目土地,已增至世邦魏利仕估值的10386億,僅僅增值部分就高達5050億。龐大的低成本且優質土儲,為恆大銷售和利潤的強勁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所以,房企“進取式”發展,即要有戰略的十足定力,也要有“與時俱進”的權變。

因為今天乃至未來房地產,沒有一種模式包打天下,沒有一種戰略永遠保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