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忘恩負義,殺害大功臣。爲何他的江山可以維持那麼久?

觀易通

有一種人,叫做為黑而黑,專門靠抹黑偉大人物尋找存在感。看了這個問題我只想問一句:劉邦殺了哪個大功臣?被他殺得幾個諸侯王不但造反,而且還要當漢奸,該不該殺?劉邦掃滅異姓諸侯,難道不是統一戰爭的收尾工作嗎?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第一批先是封了十八個人侯爵,與後來的光武帝劉秀不同,劉邦這十八個開國侯爵,不但有封地食邑,還做著朝廷大官,不是入執樞機,就是派到同姓諸侯王那裡當國相(實際上的一把手)。

我們來看一看排名也分先後的十八個開國侯:分別是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 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魯侯奚涓、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廣平侯薛歐、汾陰侯周昌、陽都侯丁復、曲成侯蟲達(蠱逢)。

如果把這十八個諸侯年表都列出來,大家看著也煩,但是有一點請注意,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被劉邦殺害或者免職,別人不說,眾所周知的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張敖灌嬰,就是到了劉邦的兒子甚至孫子那裡,也還當官享福呢。

再看看他們的封邑和官職。

開國第一侯蕭何,食邑萬戶,官封丞相,兩朝元老——漢惠帝時候還當宰相呢。

曹參,開國第一侯的有力爭奪者,大漢第二任丞相,食邑一萬零六百戶。

周勃,漢文帝時還當丞相呢,食邑八千一百戶。

樊噲,食邑五千四百戶,那是呂后的親妹夫,為了消除呂后專權,劉邦曾想幹掉他,但是沒有樊噲命長,他死了六年樊噲才嚥了氣。

張敖,那是劉邦的女婿,雖然總是被劉邦罵,親信們還想謀殺劉邦,但劉邦不但沒殺張敖,還把那幾個參與謀殺者封了二千石級別的高官(主謀貫高是在被稱讚並赦免後羞愧得把自己掐死了)。

灌嬰就更厲害了,他在漢文帝時期還當著太尉、丞相等高官,並且病死在了丞相位置上。

十八個開國功臣,一一列舉出來太麻煩,反正就是一個結論:那些功臣,漢高祖劉邦一個都沒殺。至於張良陳平等人,大家都知道他們過得有多滋潤甚至多腐敗(陳平能一次送給陸賈一百名奴婢,五十輛馬車,五百萬錢),咱們就不多說了。

劉邦除掉的不是功臣而是敵人和對手

人們說漢高祖濫殺功臣,總是拿韓信來說事兒,但是卻不知道這裡面有三個大問題:第一,韓信是劉邦殺的嗎?第二,韓信該不該殺?第三,韓信是劉邦的臣子嗎?

第一點很好解釋,韓信之死,是蕭何參與,呂后動的手,而劉邦當時正領兵在前線打造反的陳豨呢,回來後聽說老婆把韓信幹掉了,還感到很韓信很可憐呢。

第二點韓信該不該殺?結論是該殺,因為陳豨造反就是韓信指使的,並且準備趁劉邦出征京城空虛而搞個後院起火,估計是準備連老朋友蕭何也一起幹掉的,所以蕭何才能狠下心來先把他做掉了。

第三點就是韓信到底算不算劉邦的臣子,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就有些麻煩了,以為韓信雖然曾經被劉邦拜為大將,但是也曾趁火打劫逼著劉邦承認他“齊王”的既成事實,而那時候劉邦是“漢王”,兩人的地位實際是一般高的,甚至和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地位也不一樣,畢竟那時候項羽還是“盟主”,還算劉邦名義上的領導。

後來劉邦搞掉了韓信的齊王,只讓他做個淮陰侯,還放在身邊做個顧問,沒事喝喝酒聊聊天開開玩笑,可是沒想過韓信要造反,更沒想過要殺他。

其實總歸算起來,加上齊王韓信,也就是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前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除了張耳死後讓兒子張敖接了班,然後劉邦把張敖降成了侯爵(部下想謀殺劉邦),其餘的人數不多,咱們可以一一來盤點一下。

那個梁王彭越,原本是劉邦的盟友(不是屬下),大漢一統天下,成了梁王,但是這個梁王很不聽招呼,劉邦打陳豨,讓他帶兵支援,他就假裝有病而坐山觀虎鬥,後來乾脆想造反,被劉邦抓起來扔給了司法部門,司法部門一審訊,還真有這事兒,就按法律把他殺了。

至於淮南王英布,他原本就是項羽部將,也從沒把劉邦放在眼裡,後來真的造反了,兩軍對陣的時候,還明確告訴劉邦:“我就是想當皇帝!”

前燕王臧荼,那也是真的起兵造反了,沒打過劉邦而被殺。後燕王本來是劉邦發小兒,但是陳豨造反的時候,他不幫著劉邦幫陳豨,這樣的人自然任何一個皇帝都饒不了他。而且這個盧綰後來居然跑到匈奴去了,是自己病死的,跟劉邦沒啥關係。

韓王信不是齊王韓信,他是個漢奸,他的封國都城被匈奴包圍後,就跟匈奴勾搭上了,後來乾脆起兵造反(估計是仗著有匈奴撐腰),兵敗後直接逃到匈奴,還多次率軍攻打漢朝,代相陳豨造反就是他攛掇的,他是在領著匈奴兵攻打漢朝的時候,被將軍柴武給砍了。

長沙王吳芮老老實實地當他的長沙王,劉邦跟本就沒動他,他的王國傳承了四代,直到他的玄孫吳差(吳著)沒有後代,長沙王才變成了漢景帝的兒子劉發。

終於把異姓王說了個遍,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來,只要不造反,異性諸侯王也能安然無恙,而那些起兵造反的,實際上是有資格並有行動來跟劉邦爭奪天下的,劉邦剿滅他們,實際是統一戰爭的延續。在他們眼裡,自己並不是劉邦的臣子而是敵人和對手,當然劉邦也可以這麼認為。

那麼我們就可以回到問題的核心了:你說劉邦濫殺功臣,那麼他殺了哪個功臣?即使有功於大漢,都起兵造反了,還不趕緊剿滅殺掉,那不成要把大漢江山拱手相讓?

就是讓,也不能讓給做了漢奸和匈奴帶路黨的盧綰和韓王信呀……


半壺老酒半支菸

首先來說,韓信不是劉邦殺的。韓信是蕭何與呂后兩人殺的,但劉邦知道後,反應是:“且喜且憐之”。喜的是終於除去了一個隱患,潛藏的對手。憐之,也就是韓信死的有點可憐吧。可見,劉邦還是從心裡不是非要殺了韓信的。估計是在兩可之間。


換言之,即便劉邦殺了韓信,我認為不能說是劉邦忘恩負義,我倒覺得韓信是忘恩負義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韓信最早投奔的是項羽,但項羽沒重用他,爾後才投奔的劉邦。當然,中間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功勞。

話說劉邦一時也沒看透韓信這個潛力股,同樣沒重用他,韓信一生氣,豬八戒甩手――不伺候(猴),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走之。

多虧了蕭何老油條,慧眼識人,把韓信拽了回來,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重用韓信,這在當時也是很冒險的行為,因為韓信寂寂無名。

韓信很爭氣,建立了奇功。如果寫到此,作為老闆的劉邦,收留了落魄的韓信,給了韓信發現的空間,我覺得韓信是感激劉邦的。

其實歷史也是這樣發展的,剛開始韓信感念劉邦:“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那時,對劉邦還是言聽計從的。


隨著韓信功勞越來越大,身配七國相印。韓信位高權重,覺得飄飄然了,加之他的朋友蒯通從中挑撥,韓信認為得到的賞賜少,於是開口要賞賜。要賞賜也不要緊,但他是以脅迫的方式進行的。

話說劉邦和項羽在壩上相持不下的時候,眼看劉邦堅持不住了,劉邦緊急求援韓信,此時韓信剛把齊國滅了。正在得意的時候,十萬火急的調令來了:劉邦說“韓信趕緊來救駕,我快撐不住了”。

此時韓信沒動,而是派了使者到劉邦那裡傳話說:齊國剛剛平定,需要一個齊王來治理這個國家,不如讓我先當個“假齊王”吧。隔誰也火大,這裡火燒眉毛了,你不是想法救援,卻以此要挾邀賞。

劉邦當著使者的面,氣沖沖的說:他媽的還當……,劉邦本來想說:“他媽的還當齊王,老子都這樣了,當個***(髒話)”結果,謀士陳平踢了他一下,劉邦多聰明啊!立刻明白了,話鋒一轉,這句話變成了:“他媽的還當假齊王,沒出息,大丈夫當就當真齊王。”回去告訴老韓,我封他為齊王。

當使者走了後,劉邦大罵韓信忘恩負義,陳平勸導說,假如韓信造反,你覺得有人能降住他嗎?所以我踢了你一腳,也幸虧漢王機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這就是韓信政治水平太低的表現。不看眉眼高低,你說能怪劉邦恨他嗎?後來劉邦緩過手來,把他的王給擼了,降為了淮陰侯。我覺得劉邦對韓信還是不錯的。

說到為什麼殺了一些功臣,劉邦的江山還可以維持那麼久這個問題,英明的君王,該殺誰其實心裡有數,該殺的不殺反而江山不穩。比如康熙不殺吳三桂,不殺鰲拜;雍正不殺年羹堯,你覺得他們江山能維持嗎?

說到殺功為什麼其他大臣不一起罷課這個問題,我覺得那些文官十年寒窗苦讀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當官榮華富貴嗎?殺岳飛時,岳飛的岳家軍也沒動靜吧。除了韓世忠說了幾句公道話,你看有將軍帶兵造反的嗎?鰲拜帶兵少啊?16歲的康熙就辦了他,沒見有將軍帶兵解救鰲拜。別忘了,所有一切是皇帝給的,想收回你也沒辦法。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問題本身就有毛病,劉邦什麼時候忘恩負義了?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有成千上萬人,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八個異姓王,50多個侯爵。但是,被劉邦殺的功臣,不到十個人,大批的功臣,諸如張梁、蕭何、陳平、樊噲、灌嬰等等都沒有被殺,怎麼就叫大殺功臣了。

反過頭來,我們需要問一句,異姓王們為什麼要造反呢?異姓王者必然異心,不造反才是怪事。人的本性,誰都想當皇帝。這就需要從周的分封制說起。武王伐紂參與者有八百諸侯,周初的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周的分封制,周幽王被戎狄攻破鎬京之後,就出現了大問題。

春秋時期,周的同姓諸侯被兼併逐漸衰落,直接導致周王的權威衰弱,先後有春秋五霸,但是周王至少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到了楚莊王公然稱王,後來諸侯陸續稱王,周王分封制的秩序被損害,故此孔子說“禮崩樂壞”。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已經名存實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取消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必然的,但是一切政治制度都有慣性,是因為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郡縣制雖好,但是分封制的參與猶存。秦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失了同姓王的屏藩,從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缺失了一個過渡性環節,分封制必須和郡縣制同時存在一段時間,最終走向郡縣制。

項羽滅亡的因素很多,但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取締郡縣制而分封十八個諸侯王,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吸取了秦始皇和項羽的政治教訓,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了八個異姓王。韓王信、張耳、彭越、英布、韓信、臧荼、吳芮、盧綰。

劉邦就是有三頭六臂,他也不可能一個人打敗項羽。劉邦斬白蛇起義,以親友老鄉為基礎,諸如盧綰、蕭何、樊噲等;此後吸收有才能而沒有實力的人加入,比如白身的韓信、陳平等人;在後來又吸收有實力的軍閥加入,比如張耳、彭越英布等人。而這些人,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都有大小不同的貢獻。

而這八個異姓王,從漢朝一開始就存有二心,燕王臧荼,前202年漢五年,剛一消滅項羽就謀反了,被劉邦剿滅。這時候的劉邦還沒有認識到異姓王的巨大危害性,所以,把自己的發小開國功臣盧綰封為燕王。而異姓王的巨大危害,就是從韓王信、燕王盧綰開始的。有個叫陳稀的,被劉邦分為侯為鉅鹿太守,陳稀反叛有人說是韓信指示的,有書信來往為證,並且聯絡了燕王盧綰。

異姓王謀反,起因於韓王信與匈奴私通,劉邦欲制裁韓王信,韓王信勸說陳稀一起幹,陳稀又聯絡韓信和盧綰。劉邦親自征伐陳稀,韓王信逃亡匈奴,燕王盧綰也蠢蠢欲動,而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在長安更是按捺不住。有人密報呂后、蕭何,韓信和陳稀密謀的書信。由於,劉邦領兵在外,事情又很緊急,蕭何向呂后獻計先斬後奏,在鐘樓誘殺韓信。劉邦平息陳稀後,盧綰也逃亡到匈奴。

其實,陳稀之亂,八個異姓王,事先都是互相溝通過的。陳稀被平叛後,緊接著英布就起兵謀反了,劉邦又馬不停蹄趕往長沙平叛,英布本來和彭越商量好一起舉事,而彭越猶豫不決。前,196年,劉邦平息英布後,彭越已經是甕中之鱉,想向劉邦表衷心,但是已經晚了,被劉邦誅殺。

陳稀被攻殺,韓信被誘殺,韓王信後被漢軍斬殺,盧綰死在匈奴,英布、彭越被誅殺後,趙王張魯(張耳之子,魯元公主之夫)、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主動要求降罪,劉邦把他們降封為侯,皆得以保全。所謂的劉邦大殺功臣,不過是因為異姓王謀反,劉邦不得已而為。異性王必然異心,又自恃功高蓋主,或起兵謀反或準備起兵謀反。

而劉邦是對得起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的,分封八個異姓王,50多個侯爵,而被殺的異姓王侯只有五六個人,僅佔100多開國功臣王侯的極少數。異姓王謀反,也讓劉邦認識到異姓王的巨大危害,所以,劉邦和漢之功臣約定:“有異姓敢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同時,劉邦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同姓王,作為漢王朝的屏藩,這就使得漢朝的政治制度,郡縣制和同姓王同時存在,相互節制互為約束。呂后執政時,分封呂氏為王,呂后死後,劉姓王和漢朝功臣,起到了穩定漢朝的關鍵作用。當同姓王勢力過大時,郡縣制又對同姓王起到制約作用。

劉邦平定彭越之後,回到沛縣豐邑,與鄉親同樂,做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對漢朝政治架構的思考,並內心構思成熟了三權分立制度,中央政權、郡縣制和同姓王形成三足鼎力,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漢稱制,天下反新莽後,劉姓諸侯王的後代,代表豪強地主,再次維護了漢朝的政權,這就是漢朝能維持四百年的原因。


冷清先生

人不信而不立,我們受到的教育也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可是這卻更適合於個體,當劉邦這種政治團體的出現時,正人君子並不見得就多麼適用了,項羽是楚國貴族,為人也算是光明磊落,沒有劉邦那麼多的陰謀詭計,可是最終卻還是敗給了劉邦。

所以劉邦殺害功臣,於個人而言是有些忘恩負義了,畢竟都是幫助過他的嘛,可是當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時,就沒有簡單的對錯了,政治之上是沒有純潔的朋友關係的,一切都取決於利益使然,正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在其位謀其政。

劉邦的確殺了不少的功臣,如韓信、彭越、英布,就算是對於蕭何也曾經是猜忌的,臨死之前差點還殺了連襟樊噲,但是不管如何,劉邦的出發點也是為了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為了順利傳承和過渡。幾個異姓王手握重兵,他劉邦尚且忌憚三分,何況是乳臭未乾的劉盈,如何震懾的住這些驕兵悍將,所以他選擇了除之而後快。

江山社稷是政治制度的確立以及威脅的提前剷除,並不是婦人之仁的道德禮儀的規範和一時輿論思想的束縛,殺害功臣的確是令後世對其詬病,卻也可以一勞永逸,提前扼殺不必要的麻煩,政治本身就是自私的,事實也證明,劉邦做的是對的,如此保證了中央的集權和威信。

劉邦是王朝的奠基者和定鼎者,不少的規章制度都是從這個時期而傳承下來的,但要想要江山永固,後世之君的作為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漢惠帝之後有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到漢武帝有雄才之主,數代英明果決的君王而令得漢王朝輝煌至極。

當然,漢高祖劉邦是功不可沒,決斷之人也!


歷史風雲天下

劉邦忘恩負義不假,但他背後的女人才是他能穩坐江山的保障!呂后!

那些說劉邦對韓信沒有殺心的人可以閉嘴了,漢十年陳豨叛變,為什麼劉邦要親自出征討伐陳豨?很明顯是跟呂后與蕭何等人商量好,試探韓信。並作出相應對策,在得知韓信策反之時,及時下殺手!否則光憑呂后一人怎麼可能做出殺掉韓信的舉動?

劉邦登基後,確實冊封了七個異姓王,但其中三個最有權威的諸侯王卻慘遭屠殺!彭越、英布、韓信。這難道還不叫忘恩負義嗎?在劉邦最艱難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想過反叛,為什麼要在劉邦登基之後卻要造反呢?



回到劉邦為什麼可以統治這麼長時間,是因為劉邦實行了親王諸侯制,在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之後,劉邦將重要的領地下分給自己的兄弟侄兒。但又為之後的漢室之爭埋下了禍根!

其二便是劉邦的夫人呂后!呂后這個女強人幫助漢朝建立了牢固的基礎,殺韓信、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女強人!


(謝謝關注)


新世界觀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劉邦沒有忘恩負義,也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劉邦為人寬厚,對功臣都非常寬鬆,只要立了點功勞的,一律封列侯,而且建國初期,這幫人上朝極沒規矩,酒後擊柱什麼的,劉邦都不會深責。而且漢初的功臣,除了異姓諸侯王,都是善終,一個沒殺,就是異姓諸侯王也沒全削奪,不是還有個長沙王吳家,一直存在到漢文帝時期,也是善終!怎麼就能得出劉邦是忘恩負義這樣的評語?



其次,他也沒有殺害大功臣,僅有的兩個被殺的功臣韓信和彭越都是死於呂雉之手,其餘的都是反叛被剿滅。關於韓信,劉邦最初的意思是怕他造反,讓他當個淮陰侯,在京城養老就完了,可惜韓信的部將陳豨造反,刺激了劉邦,更刺激了呂雉,才讓蕭何把他誑進宮中殺了。彭越,從本質上,他不算劉邦的人,既不是屬下,也不是朋友,純粹是因為一起對付項羽走到了一起,因為韓信的問題,劉邦希望他能去蜀地做個老百姓,也是呂雉實在害怕,才把他騙回來幹掉。其餘的異姓諸侯王身死的都是因為造反,那就不能怪劉邦殺他們了。



最後,一個王朝維持時間長短,取決的因素太多,開國皇帝的個人因素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不一定能成為主要原因。秦始皇一統天下,難道這麼厲害的君王能影響自己的王朝二世而亡?一個江山能存在多久,一跟他的政治制有關,如果政治寬和,與民休養生息,把官全殺了,這個王朝也會很久,如明朝。二跟繼位的皇帝有關,後續皇帝賢能,則王朝就會持久一些,像劉邦的西漢,出了漢武帝這樣的千古一帝,當然就能延續的久一些,這種事,劉邦也安排不了啊。



當然,開國皇帝也是一個因素,因為他畢竟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此王朝的一切政治制度都是由開國者釐定,定的好,王朝自然久一些,定的不好,毛病多,自然也影響到後面,進而影響到王朝的壽命。


史書上冬眠的蛇

開宗明義:劉邦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也沒有大殺功臣,他的江山維持了400年。

我們來一一分析。

一、劉邦是重情重義的人。

秦朝時,劉邦做為沛縣的一名基層幹部,負責管理10裡範圍的治安、紀律等事宜。那時候,秦始皇要修長城、修陵墓,所以徭役特別重。劉邦這樣的基層幹部,就要負責把本地徵發的苦力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有一次是送幾十人去咸陽,修建秦始皇的陵墓。由於劉邦的人緣特別好,所以出發的時候很多人來送行。出門在外,總是需要點錢,所以大家就每人送了劉邦3個大錢。

唯獨蕭何,送了他5個大錢。這份情誼,劉邦記下了。漢朝建國後分封諸侯,就額外多給了蕭何2000戶的食邑。

2錢換來2000戶,蕭何的投資回報率比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都高。

奚涓,開始作為劉邦的門客,跟隨大部隊打仗。入關中滅秦後封為郎中,劉邦稱漢王后,奚涓成為漢國的將軍,戰功與樊噲相當。可惜,在以後的戰爭中,奚涓不幸戰死。

即便戰死,也是功臣。所以在漢朝開國後,劉邦也要封賞他。可是他的親戚中,只有母親在世。劉邦就封奚涓的母親為魯侯,食邑4800戶。

現在有個女領導,也會被閒言碎語包圍,那可是2200年前的漢朝啊,一個女人正大光明的稱侯,唯有這一例。

二、劉邦沒有大殺功臣。

我們來看看劉邦殺了哪些人:

彭越,從來沒有與劉邦並肩作戰,也不聽號令。說是大臣,不如說是漢朝的股東。到了垓下之戰的關鍵時刻,居然坐地起價,向劉邦要地盤。

英布,項羽的嫡系大將。被劉邦搞外交給爭取過來的,要說他對漢朝有什麼利益捆綁和感情,那是一點都沒有的。何況,他還是光明正大的造反的。

陳稀,在長安跟韓信聊了聊,回到代北就扯旗造反。

韓信,被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打算像陳平、酈商、灌嬰一樣,培養成嫡系的。可他到好,不聽命令打齊國。打就打吧,也是坐地起價,要當齊王。垓下之戰的時候,還在向劉邦要地盤。

看見沒有,這些人都不是劉邦的“自己人”,都是對漢朝江山有威脅的“險惡分子”。如果劉邦沒有殺掉這些人,等到他死後,劉盈、呂后能駕馭嗎?不能吧。朝廷中有能碾壓這些人的大將嗎?沒有吧。

這樣的人不殺,留著過年啊。

反過來看,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等等忠於漢室的功臣,哪個不是富貴終身,並且把爵位傳給後代。真的是一人吃苦,百年享福。

三、為什麼漢朝能夠傳承四百年

歷代治國政策好、繼承人賢明、國家風氣好,這些都是原因。能夠做到這些的首要條件,就是劉邦把威脅漢朝的人全部殺了。

以上。


溫乎

一個皇帝的位置能不能坐穩,最關鍵的不是他多仁厚,首先得看他的手腕能不能把手下的臣子們壓制的服服帖帖的。太過軟弱的皇帝分分鐘就會被大臣們玩死。劉邦心裡很明白,陪他打江山的這幫人都不是善茬,自己的兒子肯定是鬥不過他們的。

劉邦的心思很簡單,他打下來的江山必須得傳給劉家子孫。所以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把這些隱患除掉。後來的朱元璋肯定也是這麼想的,擔心仁厚的兒子和孫子壓制不住這些老兄弟,所以才會殺掉那麼多名將。而歷史上開國皇帝中,也只有他們兩個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因為只有他們倆是農民出身,深知陪自己這幫手下的可怕。

讓我們先看看被劉邦殺掉的都有哪些人,被劉邦殺的主要是異姓王。被殺的有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殺完了以後,還搞了個“白馬之盟”看,立下了“非劉姓子孫不能為王”的規矩。從這個白馬之盟的內容,我們就能看出來,劉邦殺功臣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怕他們造反。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他本事是泥腿子出身。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神秘的真命天子。而在這些功臣眼中,劉邦是和他們一樣出身的普通人,他的身上並沒有任何光環,他能成為皇帝全憑自己這幫人的賣命。

尤其是彭越、韓信、英布這幾個人,從能力上來說一點都不比劉邦差。劉邦活著還能壓制住他們,劉邦死後,可就沒人能壓住他們了。只要他們願意,推翻劉邦建立的大漢並非做不到。尤其是被稱為戰神的韓信,這可幾乎是無敵的人物了。

很多朝代都是皇帝弱,臣子就強。從漢朝的歷史來看,繼位的漢孝惠帝,是一個比較軟弱的人。他在位期間朝政大權都是把持在他母親呂后的手裡。這樣一個軟弱的皇帝,遇到韓信這些大將,根本就不是對手。如果留著這些人,劉邦開創的江山可能就沒這麼長久了。



漂浮菌

再看看劉邦所清理的功臣。韓信身為漢初三傑,軍事才華震古爍今,然而,政治頭腦簡直沒有一點點。比他識時務的張良,早已功成身退,而他一點沒有意識到功高震主歷來為君王所忌,下場雖悽慘,不是無法預料;英布彭越呢,和韓信相比更是好不到哪裡去,一個被逼反叛,一個更悲催,以一個疑似反叛的罪名被處死,冤情堪比岳飛了。其他功臣,主動謀反的有,被動的也有,不一而足。

總結看出,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都是手握重兵,對其統治具有威脅的軍事統帥和將領,而那些有政治才能的名臣如蕭何,陳平,周勃等等都還穩穩當當的身居要職。經歷秦末亂世,大漢王朝百廢待興,需要恢復經濟,而劉邦清洗能征善戰的功臣,何嘗不是一種穩固自己統治的措施,剩下的經濟建設,蕭何陳平之流,足以勝任。歷史也證明,劉邦很幸運,在失去了那些名將之後,只遭遇了一個白登之圍,與之相比,朱元璋很悲催,死後自己的孫子建文帝無能徵之將,一場靖難之役,皇位丟了,小命都沒留下。


蔣沈韓楊

個人性格基礎

劉邦出身農家,但不務“正業”(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鄉人也大多認為劉邦沒有出息。但這是世俗的眼光而已,其實劉邦做人熱情仗義又為人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所以在交際上很吃得開。久而久之劉邦看人越來越準,身邊也吸引了一眾後來共同打天下的同伴,有盧綰、樊噲、周勃、蕭何等。

而且劉邦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由此可見一斑。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在秦末亂世之中,劉邦身上知人善任、心胸高遠、廣開言路的特點為他開創及治理漢朝都奠定了紮實的性格基礎。



在政治上以文治理天下

在文化思想上,劉邦不僅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正是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的決定性貢獻,劉邦被認為是創造漢民族的人。

在管理隊伍上,建立漢朝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最終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

在律法制度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在禮儀秩序上,重用儒生叔孫通,下令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經濟上採取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

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釋放奴婢等一些列政策,解放生產力,迅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劉邦採取的經濟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到後期,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在外交上採取合作通融的雙贏政策

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緩和了雙方的關係,為漢朝的恢復與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正是劉邦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難怪毛主席當年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