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位,人心向漢,曹操篡位,人心已不向漢了嗎?為什麼?

於野洋


王莽篡位時,人心不是向漢,而是非常期待改朝換代。

西漢末年,人口激增,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極大,社會矛盾加劇,整個社會猶如處在一個高壓鍋,隨時都有崩盤的危險。

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口太多的原因。西漢見於戶口統計的人口數據就已經是6000萬多了,此外還有很多依附地方富豪的隱形人口,對於西漢當時的土地開發水平和生產技術能力,是無法提供這麼多物產的。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這個日益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西漢的官僚貴族階級經過200多年發展,在政治上、經濟上已經成為成為勢力盤根錯節的世家貴族。他們佔據著大量的社會資源,能清楚的看到社會問題,卻都不願意拿出家產來緩解激烈的社會矛盾。

這時,王莽作為底層人們的救星,高層人們的利益代言人出現在了政治舞臺上。他有著高尚的品德,使得整個社會都認為由他來做國家領導人會對自己有保障。所以,王莽可能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唯一的一個民選皇帝,宮廷政變發生的悄無聲息。王莽建國,眾望所歸。

可是,當王莽坐上了那個位置以後,才發現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地矛盾、貧富矛盾,這些都是赤裸裸的經濟利益,不可能由道德來挽回。王莽可能約談過幾個世家貴族,結果都不是很好。

於是,他開始利用經濟手段,希望能夠通過稅收政策劫富濟貧。可是經濟改革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反而形成了惡性通貨膨脹,老闆姓的錢都補貼給了掌握大量資源的貴族,底層民眾怨聲載道。

王莽眼看政策即將失敗,他開始利用行政命令強制推行國有化、鹽鐵官營等政策。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又深深傷害了以前對他抱著很大期望的貴族世家。王莽的執政根基,在短時間內接連失去。

這才有了地方豪傑一舉事,很多貧苦百姓都跟著起義的事情。

在王莽末年,老天好像在跟他作對,天災人禍不斷,更加加劇了社會動盪。在西漢末年,雖然日子艱難,好歹還能活命。在王莽改革失敗後,老百姓連一口活命的糧食都沒了。自此,人心思漢。

最後,劉秀依靠著漢朝的號召力,重新建立起了國家。其實,是當時經過戰亂,損失了大量人口,人地矛盾已經解決了,人心思安,東漢政府才能夠快速建立政權。

至於曹丕篡位時,曹操已經為此籌備了10年之久。當時天下有兩個朝廷,一個是漢,一個是魏。曹操為了順利篡位,拉攏了很多在漢朝朝廷做官的人進入了魏國朝廷。當曹丕篡位時,幾乎沒有什麼人為漢死節。因為,漢朝的官員已經與曹魏無縫對接了。

如果沒有曹魏,單憑東漢末年的連年大戰,普通老百姓連活下去的糧食都沒有。曹操開闢了軍屯制,給了這些流民一口糧食。他們自然對曹操感恩戴德,也不會說人心向漢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前言:孟聖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心是什麼,人心就是誰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一、新蟒篡的西漢

西漢自高祖劉邦鼎定天下後,休養生息,減少賦稅,鼓勵耕種。文帝景帝時期繼續不斷給老百姓減擔子,百姓安居樂業,君民齊努力,開創了西漢王朝第一個盛世。皇位傳到了漢武帝后,漢武帝對內打壓豪強、貴族,對外厲兵秣馬,讓漢朝的綜合國力得到空前發展,打敗了強大的草原帝國-匈奴,讓漢朝的疆域推到了長城以北,陰山地區,收復了隴西、北地、雲中、雁門,新增了朔方和五原2個郡;西邊打通了河西走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新增張掖、金城、武威、敦煌和酒泉5個郡;南方征服南越國(大致在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新增南海、蒼梧、合浦、交趾等10個郡;東南邊消滅閩越國(大致在浙江南部和福建),新增領土全部劃歸會稽郡;西南邊征服夜郎等國(大致在川貴黔地區),新增武都、益州等7個郡;東北邊征服朝鮮(大致在朝鮮半島西部),新增樂浪等4個郡。文治武功達到了巔峰,國人的自豪感爆棚,漢武帝晚期有感軍事頻繁,對百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開天闢地頭一回地以皇帝之尊下了罪己詔,決心與民休息,這段輝煌的時期被譽為漢武盛世,是西漢的第二個盛世。

漢武帝臨終之時,將輔佐皇帝的重任託付給霍光,霍光大權獨攬,卻以周公自居,盡心竭力輔佐漢昭帝,繼續穩步發展,到了漢宣帝時,整頓吏治,嚴懲貪官,設計常平倉,減少百姓負擔,對外依然不負眾望,把剛有點死灰復燃的匈奴切實的打趴下了,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請降,史稱昭宣中興,這是西漢第三個盛世。

宣帝后為元帝,元帝的皇后叫王政君,王政君孃家侄子叫王莽,正是這層關係,讓王莽以外戚的身份慢慢攫取權力,直至篡漢,但是他篡漢以後考慮的不是發展國家,而是制定各種不切實際的政策,攪的民不聊生,同時不斷壓榨百姓,最終激起了綠林、赤眉大起義,推翻了他的新莽。

二、曹魏篡的東漢

東漢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的,皇室和世家被捆綁在了一起,牽一髮動全身,偏偏幾代皇帝身體素質都不太行,皇帝換代頻繁,世家大族越發坐大,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到了東漢後期甚至可以和皇室比擬,加上皇帝年幼帶來的外戚持續干政,為了平衡控制,宦官勢力也崛起了,外戚,宦官,朝廷,你爭我鬥,經濟沒人抓,政治沒人抓,國家陷入一片黑暗,老百姓的耐心、信心、忠心都在不斷地消磨,直至一聲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席捲全國各地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最後起義被平定了,但是起義帶來的結果是很難消除的,漢室的皇權威望都所剩無幾了,地位越來越強大,中央越來越弱小,董卓進京以後,中央更是一點權力都沒有,四世三公家的袁術,竟然在群雄割據時直接稱帝,進一步打擊了漢室的威望,老百姓對漢已經沒有多少信心了,這為曹魏代漢夯實了基礎。

結語;王莽篡的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王朝,篡位以後又不好好管理國家,激起起義,自然人心向漢。曹魏篡的東漢已經從根子上爛起的朝代了。這就是問題答案!

謝謝大家閱讀!歡迎大家給予意見,不勝感激!


鄂G遊天下


先糾正一個說法:曹操生前並沒有篡漢,他一直是以漢丞相自居,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也是保護漢獻帝,統一全國,實際上還是維護了漢朝的正統。而真正篡漢的,是他的兒子曹丕,劉備後來自立,孫權後來稱帝,都算是真正的篡漢。

一、王莽篡漢

王莽確實是篡漢,因為他是代替了漢朝,建立了新朝,而且自己做了皇帝。

雖然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王莽是一個改革家,認為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而無私的改革者,但是在過去講究正統的觀念裡,漢朝的正統是劉姓王族,王莽屬於外戚,他取代漢朝,自立為帝,建立的新朝屬於非法的,自然是有很多人反對他。

此外,雖然王莽改革的思想很先進,實行了很多類似現代的社會主義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他的為人謙恭、儉樸、為民眾和知識分子著想,獲得了很高的聲望。但是他登基後實行的一些列政策,卻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當時土地兼併,豪門貴族奢侈腐朽的社會現實,他的改革也沒有給民眾帶來切實的益處。反而由於措施失當,急功近利,朝令夕改,以及採取嚴酷手段,再加上天災、瘟疫、戰爭,導致人心浮動、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全國各地百姓起義不斷,而他自己也被起義軍打敗並殺死。

所以,王莽的失敗,嚴格意義上說,不是因為他篡漢,也不是因為人心向漢,而純粹是因為他的舉政失措,民不聊生,而民怨沸騰導致的。


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的做法,實際上是保護了漢朝不被滅亡,是大英雄大政治家的做法。

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裡,軍閥林立,到處是混戰,以漢獻帝和他的小朝廷的能力,根本無法生存。而漢獻帝也沒有能力召集天下軍閥,勤王平叛。在這種情況下,漢朝的小朝廷,如果沒有曹操的保護,不知道就會被那個軍閥,或者哪一方的勢力給滅亡了,三國就真正的成為了軍閥混戰,無政府主義的時代了。

看看在曹操之前的漢獻帝的待遇,就明白了。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董卓之亂、李榷、郭祀之亂,漢末的那幾個小皇帝,那有一個過著穩定的日子,哪一個是真正的掌握著國家大權?最重要的是,他們哪一個的生命不是岌岌可危,始終攥在別人的手中,何談朝廷權威?

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漢獻帝面前,有些囂張,有些跋扈,但是他畢竟保護了漢獻帝和漢朝的小朝廷,不讓他們過動盪不安,生命朝不保夕的生活,並且維持了一定的朝廷權威。因為曹操始終是以漢丞相的名義發號施令的。

另外,也正是在曹操的努力下,漢朝統一了北方。雖然說,事實上是曹操統一了北方,史書也這麼寫,但是曹操仍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他的統一還是以漢朝的名義統一的,自然也就可以說是“漢朝統一了北方”。

這就是曹操和王莽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