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上漲是一場合謀!政府、銀行和購房者難逃其責

房價上漲是一場合謀!政府、銀行和購房者難逃其責

▲房價上漲,政府、銀行、購房者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今年以來,房價在嚴格調控中一路上漲,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以前不調控房價漲,現在調控這麼嚴,房價還在漲。

這說明一個問題,要麼是調控的方法不對,沒有從源頭遏制炒房,要麼是地方政府調控決心不大。

據一見菌分析,在每一輪的房價上漲“盛宴”中,地方政府、銀行以及炒房者都是最大的受益者,這才是房價上漲的本質原因。

可以這麼說,房價上漲是地方政府、銀行和購房者“合謀”的結果,儘管他們沒有刻意聯合,但共同的利益訴求,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更奇怪的是,在中國的房價上漲中,除了沒參與進去的人,竟然找不到“受害方”,幾乎和房地產有關的人都在發財。

01

最近,中原地產公佈了一組數據,儘管樓市仍被調控籠罩,熱點城市前五月土地出讓金同比漲幅卻很明顯。

5月單月,50大熱點城市賣地金額創年內最高紀錄,合計賣地金額單月高達3130億,同比上漲幅度高達111.5%。

從1-5月來看,50大熱點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高達1.5萬億,與2017年同期的9503億相比,上漲幅度高達57.6%,多賣了4520億。

賣地最多的城市分別是杭州、重慶、嘉興、南京、湖州、寧波、合肥,這些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成交金額均超過百億。

最高的杭州,5月賣地1391億,同比上漲246%;其次是蘇州,賣地681.8億元,同比上漲77%。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為什麼地方政府能夠“左手調控,右手高價賣地”呢?

我們發現,其實地方政府也知道“捂盤惜售”的道理。

下面這張圖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地方政府這幾年土地供應量減少了,土地收入卻依然在增加。

房價上漲是一場合謀!政府、銀行和購房者難逃其責

以上是近10年中國房地產企業土地開發情況,用三個指標來反應,分別是房地產企業待開發土地面積、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和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費用。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房地產企業待開發土地面積指的是經有關部門批准,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但尚未開工建設的土地面積。

單獨分析這個數據,可以發現,2008年房地產市場低迷,開發商建房熱情不高,這個數據在近10年都是最高的,達到48161.07萬平方米。

後來,隨著2009年房地產市場復甦,待開發土地面積開始下降,但隨著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的上升,待開發面積也相應的增加了。

再來單獨看看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這就是地方政府賣給房地產企業的土地面積。

從上圖可以看出,購置土地面積最高點出現在2011年,當時是44327.44萬平方米,之後一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13年開始,下降幅度較大。

到2015年和2016年,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只有最高峰時期的50%,2016年只有22025.25萬平方米。

所以,如果要論2016起中國新一輪房價大漲的原因,除了貨幣供應量增加,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土地供應已經告急。

與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費用近10年一直在增長,2007年為4873.25億元,2016年已經上漲到18778.68億元,整整翻了3.85倍。

現在,供地面積依然處於低位,但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卻在大幅增長。

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情況,5月單月,50大熱點城市賣地金額同比上漲幅度高達111.5%。

地價漲了,房價肯定要漲。任志強有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房子比作麵包,土地就是麵粉,麵粉都漲價了,麵包不漲價說不過去。

早些年,因為土地財政,地方政府依靠賣地獲取利潤,一方面拉動地方投資或者說GDP增長,另一方面依靠地產商來打造公共市政配套。

這些年,地方政府都在落實“房主不炒”的房地產調控總要求,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甚至很多四線城市都出臺了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

本以為,地方政府要主動革自己的命,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棋局是這樣的:減少土地供應-通過各種手段去庫存(棚戶區改造、人才計劃等)—房價上漲—以更高的價格賣地。

02

如果說地方政府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那麼推波助瀾的就是銀行,這幾年,銀行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領域。

表面上,銀行為了響應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這兩年也在主動限貸或者提高房貸利率,但資金的流向並未改變。

一見菌查看了多家大型上市銀行近6年的財報,發現兩點:

1、房地產相關貸款(房地產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比例都很高,而且呈上升勢頭。

2、和其他行業貸款相比,房地產相關貸款壞賬率明顯低於其他貸款,房地產相關貸款是銀行的最優質業務。

持續多年的房價上漲讓銀行賺的盆滿缽滿,中國很少有公司在世界公司排名中進入前幾名,但中國的銀行業是個例外。

上週,《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發佈,中國和美國公司首次在排名前十的數量上打成平手。

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連續6年排名第1和第2位。緊隨其後的是第3名的摩根大通和第4名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除了工行和建行,入圍前10的中國銀行還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平安保險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