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堅信老百姓有自己的活法,無違才是最好的作為

題記:劉邦這個人當個百姓是個真性情的百姓,當了皇帝更是一個真性情的百姓,只有他才能瞭解百姓的真正疾苦,並給予老百姓最想要的東西。在劉邦當政時期,他最討厭的就是官府過分管制百姓,限制老百姓的自由生活。但是漢朝的經濟卻在他的引領之下得到了很好的復甦。

黃帝和老子的思想——黃老之學: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在劉邦決心修養生息的時候,面臨了一樣問題,那就是國家應該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富強?

經過戰國時期幾百年的發展,在漢朝初立的時候,百家學說均已經誕生,在經過戰國一百多年的實踐與驗證之後,各個學派也均證明了自身的主張正確性,但相應的問題也都出現了,那就是這些學說最終都被滅國了。

劉邦出身平民,本性實在。比如,在選擇立國學說上面,難以抉擇,於是,劉邦便覺得,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官府並沒有給百姓帶來什麼,反而是添亂,也許,在一瞬間,百姓們會覺得,如果沒有官府,也許生活會幸福富足得多。楚漢戰爭打了四年,期間,劉邦繼承了秦朝的王法,並沒有過分的干涉地方行政權,地方卻能夠源源不斷的將物質生產並供給前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與當局者無關。劉邦卻是實在人,他並沒有過分的強調自己的“戲份”,在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已經足夠大了,也沒指望做什麼千古一帝,似乎白登之圍更像是胯下之辱,如果能夠強國,那麼這一切都是不重要的,於是,在劉邦定鼎天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官府不確定能起正面作用的情況下,不起負面作用,不給百姓添亂添堵,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黃老學說就被放上了執政理念當中。

黃老學說被放上執政綱領純屬偶然,在劉邦初定國策的時候並不瞭解什麼樣的學說,也無所謂什麼樣的學說,因為他壓根就不懂。至於將黃老學說歸納成一種執政理念的時候,那是輔助劉邦的諸多臣子們根據歷史百家學說進行一個就近的規劃,將其劃入黃老學說當中,但是,這不代表劉邦的執政理念的就是黃老學說。也就是說,在劉邦建國初立的時候,並不在乎所謂的學說,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這些學說的限制,他只是覺得,百姓有百姓自己的活法,官府不去攪擾,百姓們就會根據世代相傳的技藝與生活方式謀生,即,無為而治,這裡的治不是指真的無為,而是保護一種無為。比如,土匪,叛亂,貪汙腐敗。這一些都會攪擾百姓正常謀生的,因此,朝廷的存在意義就是剿匪,平叛,吏治,儘可能的不去攪擾百姓的正常生產與運作。所以,在劉邦時期,雖然是主張的無為,卻是依舊保持著強大的國家秩序,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面,在劉邦時期都沒有受到削弱,反而一直在維持於增強。但是,這種繼承性就會出現了問題了,比如,劉邦死後,新帝即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即位後,國策的發展便遇到了新的轉折點。這時候,即位的是漢文帝,由於漢文帝在當上皇帝之前一直都在朝廷之外,在朝廷中毫無根基,只能藉助於朝臣的力量,而朝臣,因為學派的區別,最終,獨尊黃老便成了漢庭初期的為政主張。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劉邦堅信老百姓有自己的活法,無違才是最好的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