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蒙古人對飲茶並不反對,反對的是宋人飲茶的繁瑣,他們要求簡約。於是,首先在製茶、飲茶方法上出現大變化。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元代飲茶有四類:

1.茗茶

品飲方法已與近代泡茶相近。是先採嫩芽,去青氣,然後煮飲。這種方法有人認為可能是連葉子一起吃下去,所以葉必嫩不可。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2.末子茶

採後先焙乾,再磨細,但不再榨壓成餅,而是直接儲存。這種茶是末點茶用,近於日本現在茶道用的末茶。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3.毛茶

毛茶是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實、芝麻、杏、果等物一起吃,連飲帶嚼。這種吃法雖有失茶的正味,但既可飲茶,又可食果,頗受民間喜愛。至今我國湖南,湖北等地吃茶愛加青果、青豆、米花,北方則加入紅棗,便是元代毛茶的遺風。元代不僅民間喜愛毛茶,文人也有以毛茶自娛的。倪瓚是著名文人,他住在惠山中,以核桃、松子真粉合製成石子般的小塊,客人來,茶中加入這種“添加劑”,稱做“清泉白石茶”。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4.臘茶

也就是團茶。但當時數量已大減,大約只有宮廷吃得。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從以上情況看出,團茶仍保存,但數量已很少。末茶製作也較簡易,是為保留宋代鬥茶法。而直接飲青茗和毛茶就更簡便。這既適於北方民族,也適應於漢族民間。

正式廢除團茶是明初。朱元璋生於鄉閭之間,頗懂民間疾苦。明初尚有適應於漢族民間團茶進貢,他聽說茶農很苦,團茶那樣費功夫,耗資又大,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廢除進貢團茶。朝廷都不要了,民間自然也不再生產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體察民情實為可貴。有此一舉,結束了自唐以來團茶統治飲茶世界的歷史,開了飲茶的新時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散茶大量生產,茶廣泛走向民間各家各戶,向海外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但散茶的應用,實際上是從元代便大量出現了。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隨著飲茶方法的簡易化,元代茶文化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是增多了“俗飲”,使飲茶更廣泛地與人民生活、民風、家禮相結合;另一個特點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將茶、將自己融於大自然之中,從而繼續發掘了道家冥合萬物的思想。

俗飲,不見得便沒有思想,中國人向來是強調精神的,民間也不例外。元代大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對飲茶是很有興致的。他曾仿宋人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作《鬥茶圖》,兩者人物、意境都大體彷彿,但趙氏更突出了個“鬥”字,將幾個民間鬥茶的人物從神態上描繪得更為細膩,這說明,即使是元代文人,對民間俗飲亦十分重視。還有一幅無名氏的茶畫,題目為《同胞一氣》,畫面上是一群小兒,圍著一盆熾熱的炭火,火上有鐵架之類,正在烤包子,同時手執茶壺、小杯,邊吃邊飲,表面看,這只是孩子日常生活寫照,談不到什麼文化。但畫家以“同胞一氣”為題,立即突出了中國茶人團結、友愛、親如手足的主題。可見,“文化”並不只是屬於文化人,而屬於全體人民。中國茶文化更如此。南朝神話中描繪的偉大茶人是民間賣茶的老婆婆,元代的茶文化又通過兒童來倡導同胞一氣。中國茶精神至深,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圖為元代文人畫《同胞一氣》)

在倡導俗飲的同時,元代文人開闢了與自然契合的飲茶風氣。這種時尚來自兩種原因:一方面,元代文人處於蒙古貴族高壓之下,需以茶澆開心中的鬱結;另一方面是道教的流行,給茶文化迴歸自然增添了理論根據。這種茶道思想從元人趙原所繪《陸羽品茶圖》可以得到證明。這幅畫說是畫陸羽,實際是元代茶人的理想。畫中遠山、近水、古木、茅屋,構成一個完整的和諧世界。青山高聳,古樹挺拔,水域開闊,茅屋敞朗,雖是山巒起伏,但給人以天遠地廣,玉宇無限的感覺。主人翁置身於茅屋之下,小僮烹茶,人與茶、與物、與天地融為一體,似乎要從這飲茶生活中參悟天地宇宙的玄機。這與晚明、清初的茶寮、書房和茶畫小品的意趣大不相同,它反映了元代茶人雖處逆境但胸懷遠大的品格。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圖為趙原所繪《陸羽品茶圖》)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