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蒙古人对饮茶并不反对,反对的是宋人饮茶的繁琐,他们要求简约。于是,首先在制茶、饮茶方法上出现大变化。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元代饮茶有四类:

1.茗茶

品饮方法已与近代泡茶相近。是先采嫩芽,去青气,然后煮饮。这种方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连叶子一起吃下去,所以叶必嫩不可。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2.末子茶

采后先焙干,再磨细,但不再榨压成饼,而是直接储存。这种茶是末点茶用,近于日本现在茶道用的末茶。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3.毛茶

毛茶是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果等物一起吃,连饮带嚼。这种吃法虽有失茶的正味,但既可饮茶,又可食果,颇受民间喜爱。至今我国湖南,湖北等地吃茶爱加青果、青豆、米花,北方则加入红枣,便是元代毛茶的遗风。元代不仅民间喜爱毛茶,文人也有以毛茶自娱的。倪瓒是著名文人,他住在惠山中,以核桃、松子真粉合制成石子般的小块,客人来,茶中加入这种“添加剂”,称做“清泉白石茶”。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4.腊茶

也就是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大约只有宫廷吃得。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从以上情况看出,团茶仍保存,但数量已很少。末茶制作也较简易,是为保留宋代斗茶法。而直接饮青茗和毛茶就更简便。这既适于北方民族,也适应于汉族民间。

正式废除团茶是明初。朱元璋生于乡闾之间,颇懂民间疾苦。明初尚有适应于汉族民间团茶进贡,他听说茶农很苦,团茶那样费功夫,耗资又大,便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废除进贡团茶。朝廷都不要了,民间自然也不再生产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体察民情实为可贵。有此一举,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统治饮茶世界的历史,开了饮茶的新时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散茶大量生产,茶广泛走向民间各家各户,向海外发展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但散茶的应用,实际上是从元代便大量出现了。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随着饮茶方法的简易化,元代茶文化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增多了“俗饮”,使饮茶更广泛地与人民生活、民风、家礼相结合;另一个特点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将茶、将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从而继续发掘了道家冥合万物的思想。

俗饮,不见得便没有思想,中国人向来是强调精神的,民间也不例外。元代大画家、书法家赵孟頫,对饮茶是很有兴致的。他曾仿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作《斗茶图》,两者人物、意境都大体仿佛,但赵氏更突出了个“斗”字,将几个民间斗茶的人物从神态上描绘得更为细腻,这说明,即使是元代文人,对民间俗饮亦十分重视。还有一幅无名氏的茶画,题目为《同胞一气》,画面上是一群小儿,围着一盆炽热的炭火,火上有铁架之类,正在烤包子,同时手执茶壶、小杯,边吃边饮,表面看,这只是孩子日常生活写照,谈不到什么文化。但画家以“同胞一气”为题,立即突出了中国茶人团结、友爱、亲如手足的主题。可见,“文化”并不只是属于文化人,而属于全体人民。中国茶文化更如此。南朝神话中描绘的伟大茶人是民间卖茶的老婆婆,元代的茶文化又通过儿童来倡导同胞一气。中国茶精神至深,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图为元代文人画《同胞一气》)

在倡导俗饮的同时,元代文人开辟了与自然契合的饮茶风气。这种时尚来自两种原因:一方面,元代文人处于蒙古贵族高压之下,需以茶浇开心中的郁结;另一方面是道教的流行,给茶文化回归自然增添了理论根据。这种茶道思想从元人赵原所绘《陆羽品茶图》可以得到证明。这幅画说是画陆羽,实际是元代茶人的理想。画中远山、近水、古木、茅屋,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世界。青山高耸,古树挺拔,水域开阔,茅屋敞朗,虽是山峦起伏,但给人以天远地广,玉宇无限的感觉。主人翁置身于茅屋之下,小僮烹茶,人与茶、与物、与天地融为一体,似乎要从这饮茶生活中参悟天地宇宙的玄机。这与晚明、清初的茶寮、书房和茶画小品的意趣大不相同,它反映了元代茶人虽处逆境但胸怀远大的品格。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图为赵原所绘《陆羽品茶图》)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