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最近,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了“支氣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中國專家共識",涵蓋: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義、目標和內容;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相關的健康教育;哮喘自我管理工具;哮喘急性發作先兆的識別及初步處理;我國哮喘患者自我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展望等內容。

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哮喘患者應該學會的自我管理知識與技能

一、定義

哮喘發作多數發生在既往已確診的患者,也可為首發表現。大多數情況與接觸過敏原、刺激物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誘發及控制性藥物依從性差有關,但也有少數患者無明確的誘因。嚴重發作也可發生於輕度和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

二、危險因素及誘發因素

(一)危險因素

具有下述危險因素的患者急性發作風險較高,包括:

(1)未控制的哮喘症狀;(2)過量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3)吸入糖皮質激素(ICS)用量不足,包括未應用ICS、用藥依從性差及吸入技術錯誤;(4)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低,特別是FEV1佔預計值百分比低於60%;(5)有未控制的精神心理問題;(6)貧困、低收入人群;(7)吸菸;(8)合併症:肥胖,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9)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高,呼出氣一氧化氮升高;(10)妊娠。

(二)誘發因素

誘發因素是指能誘發哮喘患者的急性發作、加重哮喘症狀的因素。多種誘發因素有季節性特點,與呼吸道感染、過敏原吸入及天氣變化等因素有關。

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哮喘的常見誘發因素

三、發病機制與病理生理

(一)發病機制

哮喘急性發作是下呼吸道對環境暴露的過度反應,慢性氣道炎症基礎上的氣道炎症急性加重是急性發作的核心,同時氣流阻塞和氣道反應性加重。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哮喘急性發作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氣道炎症的急性加重(包括氣道上皮細胞受損、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氣道分泌增多、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等)。

四、哮喘急性發作的評估

多數哮喘急性發作存在早期徵兆。

哮喘發作的程度輕重不一,病情發展的速度也有不同,可以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偶爾可在數分鐘內危及生命。

哮喘發作時肺功能惡化以呼氣流量降低為特徵。

臨床上哮喘發作需要與下述疾病引發的喘息及呼吸困難相鑑別, 包括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上氣道阻塞、原發性支氣管肺癌及支氣管良性腫瘤、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嗜酸細胞性肉芽腫性血管炎、高通氣綜合徵及自發性氣胸等。

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哮喘急性發作後,首要處置應為脫離過敏原、避免誘發及危險因素的接觸和暴露、呼吸困難的患者給予氧療。

(三)家庭與社區處理

有條件的患者可進行家庭氧療。

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六、哮喘急性發作先兆的識別及初步處理

多數哮喘急性發作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前驅症狀和表現,及時發現哮喘急性發作的先兆表現,並採取相應處理措施,可以減少嚴重的哮喘急性發作。對於哮喘急性發作先兆的識別,有2種方法進行判斷:

一種是依據症狀,哮喘急性發作的先兆症狀有咳嗽、胸悶、氣促等;第二種方法是依據PEF監測結果,如果患者的PEF值在近期內下降至正常預計值或個人最佳值的60%~80%或更低,需要警惕近期急性發作的風險。如果不知道正常預計值和個人最佳值,PEF較平常的基礎值降低20%以上,也需要特別注意。由於患者對氣流受限的感知和症狀的敏感性不同,所以最好結合以上2種方法來進行識別和判斷。

出現哮喘急性發作先兆的自我處理方案:

(1)使用SABA 1~2噴,必要時可每隔4~8 h吸入一次,但24 h內最多不宜超過8噴;布地奈德/福莫特羅作為緩解用藥使用可減少嚴重急性發作風險,當出現哮喘急性發作先兆症狀時,可增加布地奈德/福莫特羅(160/4.5 μg)1~2吸緩解症狀,每日最大劑量一般不超過6吸。(2)增加控制藥物:當使用緩解藥物後仍有症狀,PEF不能恢復至正常預計值或個人最佳值,需要增加控制藥物,如增加ICS的劑量,或增加其他的控制藥物。(3)加用口服激素和就醫:當採用以上措施後症狀仍繼續加重時,可加用口服激素,如潑尼松0.5~1.0 mg/kg,並及時到醫療機構就醫。

七、危重症哮喘發作的處理

處理原則:迅速緩解支氣管痙攣和控制呼吸道炎症,糾正低氧血癥和呼吸衰竭,及時發現和處理併發症。

哮喘的危險因素、誘發因素與治療,支氣管哮喘知識全面解析

八、併發症及處理

2.黏液栓阻塞和肺不張

3.氣胸和縱隔氣腫

4.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

5.心律失常

6.猝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