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环境好?事实胜于雄辩

民国社会环境好?事实胜于雄辩

在某些人的眼里,民国的高级官员都是喝过洋墨水的高材生,所以必定素质极高,而且治国有道,所谓当年国民党的腐败,一定是“成王败寇”式的污蔑。事实上,民国的社会生活环境还真没“果粉”们想象得那么好,“政府高效廉洁”“人民安居乐业”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纲纪废弛、秩序破坏、腐败盛行”才是其常态。

从历史记载来看,民国时期,可谓是上层腐败丛生,下层民不聊生。从《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等多部记录蒋介石生平、言论的书籍中,可以得知,蒋介石对民国官场的严重腐败是有觉察的,他曾自言当时“官吏虚伪贪污,人民散漫麻木,青年堕落放纵,成人则腐败昏庸”。蒋介石的嫡系高级将领陈诚也在《陈诚先生回忆录》中肯定了蒋氏的看法,认为正是腐败问题导致了民国政府最终的失败。其实,不仅仅是蒋介石本人、他的高级将领持此种看法,与他们走得较近的“国际友人”也在日后的记录中证明了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有多么凶猛。如,国民党的坚定支持者、民国末年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他的回忆录里称,“亏待士兵是整个国民党军事系统的一贯作风,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军官们的贪污行为依然猖獗。当我设法调来周转资金支付军饷后,听到财务代表表示,有高级将领把三千万银元装在自己的腰包里达数月之久”。

不仅如此,国民党强制征兵的举措也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据蒋介石之子蒋纬国后来编著的《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显示,抗战八年,总共征募壮丁13558493名。但是,在国民党军队长期以来的贪污腐败传统之下,一些地主豪绅及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往往会通过贿赂来逃避兵役;因此,所谓征兵,都是征集贫苦劳动人民,采取强迫挨户派壮丁、拉壮丁的办法,不管年龄大小、身体条件好坏、是否是独子,一律都要征集。比如在晋西,当时流行的几句歌谣便对此作了详细描述,称“兵农合一好,家家地里长满草。兵农合一聚宝盆,聚来聚去没了人。青年壮丁跑光啦,村里土地全荒啦!姑娘媳妇霸占啦,老婆娃娃不算啦!”

征兵之外,农民还要遭受种种压迫,包括土匪劫掠、强制征粮以及自然灾害等。这一点亦可从当时国外对中国人口增长率的研究上得到印证。1947年,美国国家普查局发表题为《中国人口的增长率》论文,其结论为:“如果是在一个正常与和平的条件下,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在30‰—40‰之间”。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战乱,民国的年死亡率也在30‰以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在其1998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也指出,1952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死亡率锐减,农民的平均寿命由36岁增高到57岁。可见,民国时农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6岁;而建国后不到10年,人均寿命就增加了20岁以上。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上述的事例和数据可想见,国民党治下的民国并非一些“果粉”所宣扬的那般唯美,而是一个民生艰难的时代,国民党政权不但没能解决这些难题,反而在腐败中加剧的民众的疾苦。正如司徒雷登在其驻华报告中所称那样:“虽然国民党的最初宗旨是反对封建王朝,但它之后变得如此的腐败无能,如此的不得人心,即使没有共产主义运动,恐怕也会爆发另一场革命。”

(参见:《民国政府高效廉洁?人民安居乐业?事实是这样!》《抗战时国军“抓壮丁”害死百万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