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處在最好的時機:中國兩個最重大戰略調整,農業是其中之一!

農業處在最好的時機:中國兩個最重大戰略調整,農業是其中之一!

中國經濟備受關注,中央出臺的各種舉措也都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發展。在近幾年中國的發展中,出臺的各項政策和舉措,可以說比以往幾年都要多。在這些眾多的重要部署中,中國有兩個最重大的戰略,就是裁軍和農業改革。

為什麼是這兩個呢?

先簡單說下裁軍。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經歷了11次裁軍,分別針對軍隊管理編制、軍隊質量、戰鬥力等起到不同程度提高作用。隨著工業的迅速騰飛,城鄉差距被進一步拉大,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不到4%,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陷入低增長期……農業到了必須要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於是,從2004年開始至今,國家連續13年發佈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

中國經濟發展騰飛的最大底牌:農業改革

重點說說農業。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國內生產競爭力不足,房地產等走向末路,經濟發展緩慢……中國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佔世界耕地面積的7%,有近一半的農業人口。從2016年一開年,國家各項政策重磅加碼農業。因為農業是基礎、也是支柱,只有農業發展了,國家才會強。現代農業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底牌。

既然改革,怎麼改?改哪裡?

那麼說到農業改革,到底會怎麼改?有這麼幾個大的方向:

1.改變傳統的生產農業,變成現代的經營型農業。

怎麼理解?傳統農業靠的是生產,比如種地,種出來然後賣掉,掙的是這個錢。但現在不同了,因為這種生產太單一,太散亂,抗風險能力太差,而且都是小農經濟,成不了氣候。那麼怎麼辦呢?得增加抗風險的能力和經濟能力。有兩個途徑:

一是搞規模經營,把土地連成片,大家利益捆在一起,連片經營;

二是搞產供銷一體化,不光生產,加工、銷售等聯合在一起。

所以,國家大力鼓勵規模經營,大力鼓勵帶動作用,就是這個意思。

2.加大補貼力度,使補貼真正補給需要的人。

2014年惠農補貼總額是1.4萬億,2015年增加到1.6萬億,到2016-2017年達到了1.8萬億。可謂是年年遞增。

但還是有人困惑:補貼年年增加,我怎麼從來沒拿到?肯定都給有關係的人拿走了。這有點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國家為什麼要發補貼?有這麼兩個意思:

一個是補貼那些從事必要生產的,但可能由於一些外在因素賺不到基本溫飽錢的,這是出於一種保護性的補貼,通常額度不大;

另一個就是我們說的扶持資金類的,這個額度就比較大了,那這個是補給誰的呢?就是補給農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主體的。

為什麼補給他們?因為他們是有規模的經營性的組織,只有他們發展了,才能帶動更多的人一起發展,一起致富。把錢補給他們,讓他們更強大,才能更好地帶動更多人去發展。

3.鼓勵農業創新,不再拘泥於一畝三分地。

有人又困惑了:農業離不開土地啊,怎麼不拘泥於土地呢?離不開土地不假,但農業要賺錢,一定不是取決於土地值多少錢,而是這塊土地上經營的是什麼項目。

為什麼休閒農業這麼火?很多人搞休閒旅遊,就是搞一二三產業融合,這就是創新。所以,國家大力鼓勵扶持。所以,現在幹農業,要用經營創新的思想去幹,而不是舊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了。

農業的天真的要“變”了!

2014-2017是農業改革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拉動經營主體發展,因為發展要靠人,所以得先有人。然後有了人,有了資金,再去撬動產業。這個階段這個目標基本已完成。

2017-2022,這幾年可能是最重要的黃金時期,也是重點發力階段。我們國家說的是2020到小康,再加上2年的適應調整,所以這個時期是到2022年。

從2022再往後10年就是平穩發展期了。那麼,我們說,一個產業最有機會的時候是不是在它剛剛起步時,也不是在它平穩發展時,恰恰是在它已初步具備雛形正在大步加速時。比如房地產行業,不是在人們窮的時候,也不是在人們富的時候,恰恰是在人們有了一定收入,想要提升生活品質的時候房價才瘋漲起來的。

那麼,這一時期是快速增長期,也是快速淘汰期。考驗的是總體的經營盈利能力。也就是說,誰能快速抓住機遇,經營起來,誰就能搶到先機;而誰抓不住這個機會,誰就很可能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