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二線城市衝擊“千萬人口俱樂部”,50%人口增長目標如何實現?

孤獨王子青蛙


1、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這是因為工業革命讓人擺脫了體力的限制,讓大腦的智慧創造更多的技術,由此來推動生產力的提高,深圳從30萬人的小漁村發展到今天的世界型大城市,經濟規模超過香港,依靠的也是不斷的吸引全國優秀的有冒險精神的人才來實現的。

2、城市化的三個發展階段

工業化的發展和進步會讓城市化呈現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城鎮化;其次是城市圈;最後是城市群。

現在的日本的東京灣就屬於第三個階段——城市群的發展階段;紐約彎區、舊金山彎區都是如此。這些最發達的經濟體已經到達了第三個階段。

城鎮化:目前我們國家普遍是處於這個階段,這樣的一個階段是核心城市、區域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人口是從農村流入前面三個區域,這個時候的城市化主要是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是60%;

城市圈:這個是在一線城市以及一些核心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階段,那就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一環二環……等等到七八環,城市在原有的基礎上一圈一圈的往外擴,甚至把周邊的土地合併過來,這種現象在北京和上海最為明顯,深圳相對而言沒有北京和上海這麼明顯。

城市群:這是第三個發展階段,因為城市圈的無限擴大還是無法解決人口居住的空間問題,於是就把周邊的城市發展成衛星城市一樣,在交通上完全打通,承擔不同的功能,相互協作,這樣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擴展城市承載人口的空間。當前以深圳、廣州為核心的大灣區就是往這個方向發展的。

3、一線城市城市群,強二線城市城市圈

未來一線城市會往城市群的方向發展,而強二線城市以及一線核心區域城市會往城市圈的方向發展,城市規模會在當前的基礎上再次擴大,新城區的規劃建設,地鐵的建設里程,都會比當前的要多得多。

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會達到70%,意味著未來12年會有1.4億人口進入城鎮生活,而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城鎮化率會達到80%以上,這些人口首先會進入一線城市和核心區域城市,這個就為核心區域城市的未來人口擴張提高了來源。

2009年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是1921萬,2018年為2424萬,因為上海最近幾年都嚴控人口增長,其實在2013年人口就達到了2415萬人,也就是說在4年的時間裡面,上海的人口就增加了將近500萬人。而在最近的5年時間中僅僅增加了9萬人。

比如像長沙、成都、武漢、合肥、西安、鄭州都是省會城市,也是區域核心城市,都是集中了一省的資源在發展,在全省的GDP中所佔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四十。一個省會城市幾乎擁有了媲美一省的經濟實力,而這種情況還會在未來加深,這個城市周圍地區或者是這個省的其他區域的人口未來會集中走向省會城市,把這個城市的城市圈擴大。

2018年人口淨增加排名前11的城市分別是:深圳50萬、廣州41萬、西安39萬、杭州34萬、成都29萬、重慶27萬、鄭州26萬、佛山25萬、長沙24萬、寧波20萬、武漢19萬。


壹號股權


目前有很多二線城市都喊出了千萬人口目標,但這其中主要都是800萬人口以上的經濟強市,距離千萬目標只有200萬左右的差距,其實也就20%左右的差距,沒有五成那麼誇張。

有50%人口增量目標的,目前只有武漢。因為武漢的中期目標是從目前的1000萬人口提升至1500萬,遠期目標是2000萬,這個難度確實非常大。因為武漢在過去人口流動性最強的十年裡,只增長了221萬人口,而未來6年要淨增400多萬才能達到中期目標,這個難度相當於過去十年人口淨流入平均值的三倍有餘。但畢竟武漢是中部龍頭,省內首位度極高,近幾年發展飛速,只要空間能夠打開,創造奇蹟也並非不可能。

目前呼聲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人口擴容”,其實並非總人口的變化,而是城區人口規模的升級。

這樣的50%其實並不是很難,因為對於城區人口和總人口差值較大的城市而言,城區人口增量50%完全可以通過存量人口來完成。比如縣改區,城市化率的提升,城區的擴容,都可以把郊縣人口變為城區人口。

通過上圖能夠看出,很多城市城區人口占比還不到50%,包括成都、蘇州、青島、濟南、長沙、大連等老牌強市,如果這些城市能夠像武漢和南京一樣全部縣改區,那麼城區人口直接就會飆升上百萬,十年時間城市化率再提升50%,那麼城區人口增長兩三百萬完全不是問題。這還不算每年淨增的人口。

所以增量五成的難點在於是總人口增量還是城區人口增量。總人口的數量其實參考意義並不是很大,畢竟臨沂、南陽、贛州、濰坊等三四線城市本身都是總人口上千萬的城市,但是城區人口規模才是提現城市整體實力的關鍵所在。

因此對於大批二線城市的千萬人口目標和增量50%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總人口,只需增量20%左右。後者為城區人口增量,這並不需要吸引50%的新增外來人口,只需城市化率提升,郊縣戶籍改城區,數據就有了。


城市發展報告


從目前來看,中國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5個,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廣州、深圳、臨沂、武漢、石家莊、哈爾濱、蘇州、鄭州、南陽和西安,這些城市當中,一線、新一線、二線甚至三線城市都有。總之,不僅僅是二線城市衝擊“千萬人口俱樂部”,凡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城市,不管是幾線城市也好,都應該會向“千萬人口俱樂部”邁進。

但是,一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與它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經濟越發達,發展潛力越大的城市,人口吸引力自然就強,而那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城市,甚至會出現人口流失,就比如現在的千萬人口城市臨沂、南陽等,它們跌出“千萬人口俱樂部”只是時間問題。

以下就是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情況,從中可以看到,一線城市深圳和廣州的人口增量最多,都超過40萬,而西安、杭州、成都、鄭州等都是經濟發達的新一線城市。當然,有些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城市人口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人口增量也不一定多,比如一線城市的上海和北京,其中北京人口還出現負增長。

至於50%人口增量目標如何實現,這個增幅太大,短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只要把自己發展好,完善各種基礎設施服務,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放寬人口落戶政策等,那麼人口吸引力自然就慢慢增強了,成為“千萬人口俱樂部”城市就水到渠成了。


錦繡中源


各大城市陸續上演“搶人大戰”,這背後釋放出了一個信息: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01 “搶人大戰”的背後,實際上是少數城市的競爭

根據2018年全國常住人口增量前十的城市來看:

可以發現,二線城市中,西安、杭州、成都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前三,重慶、鄭州、佛山、長沙、寧波都位列全國前十位。

並不是所有的二線城市人口都是在快速增長,比如說東北城市大連、長春、哈爾濱,這些城市的人口正在流失。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東北經濟的增速還處於低迷階段。

搶人大戰的背後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粵浙地區

中西部省份裡面,比如湖北、湖南、四川、河南,陝西,這些省份的基本特點是省會城市一家獨大,所以,省裡面很難跑出第二個人口增速過快的城市。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但是我們看看廣東省和浙江省,發現,同時有多個城市的人口增量非常不錯,比如說廣東省除了廣州和深圳之外,東莞和佛山的人口增量也位居全國前列。浙江除了杭州以外,寧波、溫州、紹興等城市人口增量也是非常不錯。

搶人大戰的背後,是人才引進策略和城市對房價的控制

長沙是二線城市裡面,對房價管控最有效的城市,目前,長沙的房地產市場均價還處於萬字頭,而周邊的省會城市武漢、南昌、貴陽都比長沙高。

得益於低房價,長沙這些年人口增速非常快,預計到2022年,長沙的人口將突破1000萬。

除了房價對人才有相對的優勢,那麼人才引進策略,包括城市的配套設施,教育環境、以及就業環境,也是對人才的吸引,有著很大的因素。

總結:

未來10年,中國將會出現人口過千萬的城市超過25個。對標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口集中在城市,資源集中在大型城市,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蔣昊說經濟


隨著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朝著全球城市的方向邁進,北京都市圈、上海1+7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也逐漸形成了人口規劃,這種具有次國家中心發揮作用也是參與了全球的競爭的需要。但上海、北京在2018-2035年的城市規劃中明確了人口目標的2500萬關卡,未來的人口增長只有通過跨行政區的周邊地區來承接。而唯獨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規劃超乎想象,具一些媒體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會從現在的7000萬人口基礎上再增長一倍,而且在2035年前後要突破一個億的目標。

城市的發展就是在於人口的引入,只有不斷地擴張城市範圍、增加人口數量、提升人口素質、增加人均可支配財富,才可以讓城市發揮更大的重要。基礎建設、地鐵軌道、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才會更加完善,人才的集聚效應也會發揮作用,實現經濟動能的新裂變。

二線城市及省會城市也是看到了希望和危機,很多大城市更是通過省會優勢,不斷地通過人才引進、大學生補助、人才基金、房產優惠、子女教育等諸多方式進行人口引進。而且從城市總體規劃、交通高鐵站的規劃都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雄心壯志。

如武漢提出衝擊2000萬人口目標,重慶、天津、成都、南京、杭州、鄭州、西安、長沙等城市也是把高鐵站設到了20公里以外的地方,城市可開發面積一下子就擴張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國土資源對人口面積的要求,人口的目標也就是定位在1000萬以上,達到超級城市的人口目標要求。

但是城市市域人口和城市都市區人口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經常會混為一談。等於把重慶市3000多萬的人口也想成了都市區人口。可是國際通用的規則是不以行政區範圍為界限,而是以無縫隙城市拓展區為範圍,一般全球城市的半徑在60公里以內,而像我國的二線城市應該是以20公里,最多不應超過30公里的範圍,地鐵輻射線可以適當延長,但必須達到通勤的目標。

二線城市通過人口兼併是不可能實現都市區擴張而成為超級城市的,只有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吸引人才的湧入。而且目前我們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60%,到2035年前後基本上可以達到75%,也就是完成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人口再流入和向農村轉移會逐漸平衡,人口流入大城市也基本告一段落。

按照現在的一些人口增長加快二線城市,每年超過15萬人,甚至也有超過30萬人。假如人口增長率在未來15年裡可以達到1.5%,那麼人口增長比例為25%。而最快速度達到2%的水平,也只要增長35%,只有人口年增長率超過3%才可以達到增長50%的目標。

但這個增長率比較難以實現,除非出現第二個廣深,可看不到哪個二線城市具有這種政策扶持。這是一個全面開花的時代,也是一個二線或省會城市之間公平競爭的時代。要正在達到1000萬級都市區人口的城市一定會出現,或許三個、五個,但不可能或超過十個。加上四個一線城市共計15個以內超級城市,將會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強大的未來。


鞅論財經


人口擴張,是目前二線及以下城市發展戰略。他們已經論證過理由了,有的是率先放開落戶有的是看到別的城市放開落戶趕緊跟著學的,你爭我搶的態勢一直延續著。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幾十年的積累效應,城市義務教育學生數量下降不少,教育資源完全可以接納新落戶居民子女。需要低保本來就是少數;新落戶一般年紀較輕,年齡大些的也是引進的高技術人才。各大城市都想明白了,落戶條件越來越寬;不管來的人買房還是租房都是要住房的,工作又不用政府安排,就像把企業引進來投資一樣,可以無為而治,獨立自主的個人不是負擔還能創造財富。

吸引人力資源落戶,首先要方便就業,其次要方便子女入學,第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馬虎交通四通八達,第四醫療、文化、體育、對外開放各方面的軟實力要明顯高於人家之前的所在地,第五創業方便,第六民風寬厚包容,第七經濟具有規模活力和彈性產業豐富,第八政府窗口講普通話熱情待人。

城市增添生產力,也增添了活力;還增添帶著知識技術以及產業投資的資本;如果再注重投資人落戶便利、人才落地優惠政策、歡迎文化創意創業落地以及文化名人常駐,綜合人口質量就更加協調有利於後勁充足。

城市化的人口集中趨勢,還會讓國土生態優化、農業產業模式進步、提高人均GDP、更好地保障國民福利水平。

落戶要求社保已經辦妥可驗證一段時間了,這是各大城市的共同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