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達利在2018年春節前市值過千億,而新品又大賣10億,可是現實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作者丨

趙波、袁來
來源丨新經銷

說起2017年最受行業關注的重量級新品,達利豆本豆一定算得上一個。從16年底有消息曝出達利將推出豆奶新品,到達利在其16年報中正式披露,再到4月份新品上市,達利豆奶新品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由此也在行業裡颳起一股豆奶旋風。

豆奶作為優質植物營養飲料,其營養價值逐漸被消費者認可,達利看準了豆奶這個品類除了維維,維他奶,維怡等區域品牌外,尚沒有全國性第一品牌出現的機會,在2017年重金投入,在2017年4月推出了豆本豆這款戰略級的產品,並寄希望在豆奶這個品類實現第一品牌的市場卡位。

在渠道層面,達利要求經銷商全部專款,專人專車專門推廣豆本豆這款產品。經過一年的市場培育,果然不負眾望,中金公司近期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年底,達利旗下豆本豆產品貢獻銷售額約10億人民幣。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誰能從圖上的話語告訴我,這個豆本豆賣的是什麼?)

暫且不論這10億銷售額是在渠道手中還是被消費者喝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重金的市場投入,豆本豆的確賺足了消費者的眼球。

2017年年底,有經銷商向新經銷反饋:達利園豆本豆目前在渠道滯銷嚴重,在經銷商倉庫產生大量的積壓,而廠家卻對臨期品不管不問。筆者最初以為是個別經銷商市場操作不當造成的結果,並沒有太多關注。

2018年1月22日,又有網友在網上發聲:達利集團豆本豆經銷商一千多件臨期滯銷,廠家無人問津。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這前後兩件事引起了新經銷的注意,豆本豆4月上市,9個月的保質期,截止目前,正好是第一批剛上市的貨近鄰保質期的階段,這款產品在市場到底賣的怎麼樣,新經銷通過電話採訪了多位代理達利園豆本豆的經銷商,得到了一個比較普遍的反饋:豆本豆廠家壓貨嚴重,終端動銷緩慢,庫存大量積壓臨期,廠家卻不提供任何解決辦法和解決措施。

筆者算了一筆賬:2016年財報顯示達利經銷商數量為4225個,按照豆本豆經銷商開戶首批打款金額不低於30-50萬算,10億的銷售額,來源最少一大半是經銷商開戶的首批打到廠家的貨款。

吉林省王某是豆本豆17年5月份上市的首批經銷商(同時代理達利旗下的樂虎等品牌),他告訴新經銷,豆本豆品牌是獨立開戶,首批專款50萬,是保證金也是貨款,專款專用。從5月份開始合作到年底結束。做了大半年,王某發現貨鋪完了沒見回頭的。“11月份廠家讓我再發30萬的貨,我沒同意。不能再做了,再做就是賠錢。”王某告訴新經銷。

以豆本豆利樂包禮盒為例,給新經銷算了一筆賬:出廠價22.3元/件,終端放32元/件,價差在10元/件左右,別看毛利高,但是要承擔的費用不少。流通終端的陳列費用,全部歸經銷商支付。廠家要求專人專車,3個業務員,廠家只提供1500元/人補貼。雖然是補貼,但人員考核非常嚴格,達不到要求就扣,扣來扣去,一個業務員扣的只剩800多塊錢,沒辦法,經銷商只能自己補貼,這樣算下來,根本就是賠錢。

目前我的倉庫還有兩千多件,已經過期了(生產日期4月份)。如今廠家也不管,因為信任廠家,當時沒有協議,沒有合同……”王某無奈的告訴新經銷。

多年來,達利集團一直奉行“拿來主義”戰略,自己不開發一個品類,看到某個品類興起,隨即跟進,通過全媒體廣告狂轟濫炸+渠道高毛利驅動的形式獲取市場份額,從跟進好麗友推出達利園蛋黃派,到用大瓶裝和其正切入涼茶市場,再到功能性飲料樂虎,無不顯示出達利園屢試不爽的模仿跟隨策略。

雖然達利園的跟隨策略導致大部分產品都不是該品類的第一品牌,但是極低的市場試錯風險和幾乎為零的消費者教育成本,也讓達利園賺了一個盆滿缽滿。


渠道高毛利驅動,讓廠家沒有精力也沒有額外的費用來深度精耕市場

一個在達利工作過很多年的前同事告訴新經銷:“豆本豆將大部分費用投入了線上廣告,線下地面費用捉襟見肘,並且這些地面費用也全部投到了超市堆頭上,只堆不促,壓了不少貨,由於迴轉慢,臨期品多,公司也沒有任何相關處理臨期品的費用和措施。”由於缺少了有效的基層執行,達利大區經理管理市場的方法,只能靠區域經理監督、考核經銷商來完成。達利園的業務經理不是以終端動銷為目標,而是以經銷商的回款為目標,“打款發貨”幾乎是達利業務經理考核的唯一標準。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銷商代理了達利園產品,在完成第一階段市場鋪貨之後,很快就會被達利園業務經理進行第二輪的壓庫,做過快消的人都知道,新品做市場起量一般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培育期,這個階段渠道已經塞滿,經銷商沒有渠道可賣,往往悲劇就會發生了......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豆本豆上市時激勵)

“達利的考核體制導致沒有業務經理拿出精力對渠道進行疏通,而大多則是採取胡蘿蔔+大棒式的粗暴管理,經銷商完不成任務,活動返點+陳列兌現+完不成罰款,連哄帶騙各種方法一起上,聽話的,就經銷商身上割肉,不聽話的,就拿經銷商祭旗。”王某告訴新經銷。


戰略、戰術的雙重錯誤:


從戰略上說:


豆奶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維維、黑牛等企業都曾經想把袋裝豆奶改成飲料豆奶,但都跌破發行價。豆奶唯一表現還不錯的是香港維他豆奶,但包裝是玻璃瓶,市場上大部分的豆奶都是玻璃瓶的,為什麼是玻璃瓶的,因為豆奶造假太容易,通過玻璃瓶的包裝能讓消費者感覺你是豆子直接磨出來的,還是什麼粉沖泡的

。而豆本豆開創了一個利樂包,如何說服消費者?


福建企業的特點就是模仿,達利更是靠著模仿的低成本起家,我是不太清楚這樣的企業是怎麼跟蒙牛一樣市值過千億的,要知道蒙牛從上市到過千億,用了14年時間,而達利上市到過千億用了3年時間。並且聲稱自己的利潤是康師傅和統一之和。我擦了擦汗,還真是人有多大膽,企業多大產。中國股民太不冷靜了。


這些年達利對外聲稱自己的產品利潤高,就在於自己的生產線佈局合理,人員少啊(說白了就是人員工資支出低),工藝領先(我是不太信)。這次做豆本豆,是達利第一次在這個市場上沒有這種成熟型產品,自己勇於挑大樑的。

憑藉著一波進2億的廣告投入,也掀起點浪花。但是我們看一下整個豆奶行業有什麼新軍,大部分都是以“達利之道,還達利之身”,就是模仿達利豆本豆。略微有點名氣的就是北大荒了,那個賣大米的,根本不懂得飲料是什麼,就想分一杯羹。


達利的廣告和宣傳下,伊利也入坑了出豆奶了。其實伊利這兩年在牛奶之外也沒少折騰,什麼核桃、豆奶,還有早年的礦泉水,但沒一個有效果的。這次是想借豆本豆的光,說句不好聽的,六個核桃火了那麼多年,伊利的核桃乳都沒成功;這達利比誰都精,它可能讓你佔它便宜,所以伊利還是安心做你的牛奶吧。


從戰術上說:


有幸幫達利某區域上市寫過主持詞,看了達利的招商宣傳廣告。宣傳都是千億市場的由來——目前牛奶市場是3000億級別的,但中國有十分之三的人乳糖不耐受。而豆本豆就是解決這部分乳糖不耐受的人。市場至少千億級別。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出自豆本豆產品知識)

唉,如果國家的統計局都這麼推理工作的話,得省多少事,得坑了多少企業。

達利從來不信任外來的職業經理人,這應該是福建企業的特點。但這次,為了豆本豆達利集團26年曆史上第一次請了職業經理人。

然而達利並不是把新品完全交給該職業經理人操作,而只是給這個經理人四個省操作——從這一點就看出來,達利的防人之心了。

眾所周知達利的工資低,在招聘職業經理人時候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重利許諾。該經理人在春節一波表現不錯,但是到了4月份銷量相較去年有下滑,達利的領導就不願意了,開始各種問責。彼時該經理人才入職半年。

而達利的老員工也向該經理人招來的人說:某某人只是現在還有利用價值,等我們學完經驗,他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所以你們這幫人要看清誰是主人,眼睛放亮點。

果然這個經理人在入職一年後被逼走了,而當初的承諾的工資也只拿到四分之一。

達利的員工是每個月評級的,可能上個月是A級,下個月就是D級,這也意味著底薪和提成的變化,所以達利的員工為了追求眼前的效益,坑經銷商是最好的方式。許諾的一大堆,算數的沒幾個。畢竟別人連自己利益都保證不了。

達利公司的財務是最牛的,什麼市場經驗都沒有,但她們覺得你的費用不合理,那就是不合理的。同樣的費用,可能這個人申請能過,你申請要改個五六遍。什麼費用他們說給核就給核,說不給核就不給核。所以承諾經銷商的費用做不到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只有這樣才能給公司省出費用來。

而在開發市場上就更搞笑了,讓做市場推廣的人去開店,讓銷售做活動——他們應該是不知道推廣是幹什麼的,認為“推廣”就是地堆,就應該開發網點。

每次跟康師傅、統一的人談起達利,大家都是笑而不語,一個要管理沒管理,要制度沒制度,要產品沒產品,要創新沒創新,非說利潤是康統之和,只能說中國的股民真好騙。

當然達利經銷商也是有可能掙錢的,前題就是你會玩,和業務搞好關係,最好讓他們入股,這樣大家都好辦。


達利新品大賣十億?現實是:過期庫存無人理,職業經理人離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