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

虹野: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

文/虹野

随着对教育现状的认知,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现实认识的比较透彻,似乎也已经接受。自从某局长说“不要污名化应试教育”起,不少教育一线教师和家长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拥趸者。“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也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焦虑。应试教育的弊端无论教师和家长都无比的清晰,可是素质教育无法落地也确实是一个客观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界对素质教育丧失了信心。

虹野: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

在和素质教育研究者、践行者以及应试教育的拥趸者交流之后,发现素质教育之所以无法落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

素质教育常常被当做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其实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绝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很清晰。在素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晰的时候,大家常常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对素质教育的外延的理解则是升学考试不考的内容。比如中考和高考不重视音体美,素质教育就应该重视音体美。一度把素质教育当做音体美小三门的教育。只要是学校教育里面没有的内容,似乎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很多机构把国学、戏曲、剪纸、计算机、阅读、人工智能、研学旅行……等等学校课程之外的内容的学习都当做素质教育。而学校里面的“数理化文史哲”的内容往往被素质教育践行者所忽视。

虹野: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

而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没有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效果上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也是社会上对“素质教育”不认可的原因。

素质教育践行者除了内容上和应试教育对立之外,在方法是排斥“考试”。他们认为应试教育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频繁的考试,而后简单理解为应试教育就是“考试”的教育,在实操方面素质教育践行者往往排斥“考试”,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的教育。这种观念使得素质教育几乎放弃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测量和评价”。尽管现在的“考试”属于最低端的“评价”方式,但是没有“考试(测量)”和“评价”的教育几乎无缘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等于放弃了教育的量化研究。正是这个错误认知,使得素质教育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让素质教育在舆论上完败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该反对的是“频繁”的以考代练的重复性的“考试”,而非是反对建立在现代统计学基础上的“测量”和“评价”。

虹野: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

所以应试教育拥趸者常常故意混淆“应试教育”和“考试”之间的关系,迫使素质教育践行者放弃“考试”(测量)的方式来进行教研活动。

没有了“数理化文史哲”等内容和现代测量工具的“素质”教育又怎么可能真正落地呢?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