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教资综合素质备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教资综合素质备考:素质教育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 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 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 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

  ◆ 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

  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差异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 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

  ◆ 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以往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 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看作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看作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

  ◆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当领头雁和一马当先,这不是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给予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素质教育思路导学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1】筱筱喜欢唱歌跳舞。孙老师对她说:“成天蹦蹦跳跳的,没有学生样。学生得老老实实学习才行!”孙老师的说法忽视了()。

  A.学生的心理发展B.学生的全面发展

  C.学生的主动发展D.学生的主体发展

  【答案】B

  【名师详解】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以及兴趣的培养。题干中的孙老师批评学生发展特长,只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这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为此《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差异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 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第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素质教育的发展脉络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明确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