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这几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又重出江湖。

蹊跷的是,前些年被人们奉若神明的“素质教育”,现在似乎不怎么受追捧了。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这么说吧,“素质教育”从被人热捧到遭受怀疑,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教育,并没有起到人们预期中的效果。

令人十分费解的是,“素质教育”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圣经,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实践,为什么非但没有促进教育的整体进步,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了家长和老师的焦虑,加剧了学生的迷茫?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成果有限,口水一堆;收效有限,误区一堆,人们已经不得不质疑:为什么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竟然出现了这么多的弊端和缺陷?问题甚至比应试教育更多?“素质教育”到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机制,还是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教育“乌托邦”?

现在,是到了捋一捋关于“素质教育”那些误区的时候了。

误区一:素质教育更公平?呵呵,其实更拼爹

有一条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是——“考评项目不能以分数为唯一选项,要多元化”。

恩,似乎只要不那么“唯分数论”了,那么学生就能从苦逼的应试教育中解放了,就能扔了教科书烧了考题了,就能玩玩玩中快乐学习,爽爽爽中寓教于乐了——这大概是“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们坚信不疑的观点。

然而事实恐怕与之相悖——当评测项目越多,学生的负担恐怕更重,不仅是学业负担,还包括经济负担。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先来看看被学者们鼓吹的“素质教育”包括哪些项目吧——仪表、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社会实践、第二外语,甚至还有骑马射箭滑雪潜水!呵呵,这些“素质”哪一样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哪一项是平民家庭的娃儿能够消受得起的?

平民子弟能够消费的,只有旧书摊28块5一份的高考真题册,只有靠自己苦哈哈刷题练级攒经验,才有那么一丢丢机会和有钱人家的孩子PK。应试教育下硬邦邦的“分数”,实在是平民子弟跟有钱子弟竞争,唯一可能获胜的选项了。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然而费解的是,不少平民子弟居然还紧跟专家们的口径,吼着嚷着要取消应试教育,说得好像自己玩“素质”真的玩得过人家有钱人似的,真是自废武功还替人叫好。

先回去数数自己老爸兜里有多少个子儿,够不够冬天送你去北海道学滑雪;春天送你去英国学马术;秋天送你去枫叶国采集生态绿植标本;夏天开着游艇送你去深海潜水……好好好,就算不说这些高大上的,你爸还完房贷车贷,省吃俭用给你买了台万把来块的钢琴,勒紧腰带请了个500元/小时的高级教师给你上钢琴课,你用心学了几次啊,会盲弹几首练习曲了啊?你爸砸锅卖铁给你付的高昂学费提升了你多少音乐素养啊?你自己心里没点比数吗?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是,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洗脑下,家长们争先恐后地付诸大笔金钱,把孩子送去学一堆看似酷炫实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没什么卵用的雕虫小技,还对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投资津津乐道。

知乎上有答主说:有钱人鼓吹“素质教育”还可以理解,毕竟那是损人利己,毕竟他们想要的“素质”可以轻松地通过货币买到。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没钱人也跟着叫嚣“素质教育”,那简直是莫名其妙,自甘堕落!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任凭兴趣发展,不符合兴趣的都不用学

与“素质教育”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就是“兴趣教育”——但是在中国,“兴趣教育”几乎已经被曲解为“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别的不用管”,“干不符合自己兴趣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

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天赋平平、兴趣寥寥的,如果真的按照“兴趣”选择学习项目,不考虑回报、就业率等其他因素的话,那以中国学生的尿性,“电子游戏”、“吃喝玩乐”估计是他们最青睐的热门科目。又有几个人的“兴趣”正好落在文史哲数理化的某一项?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当这种“兴趣论”大行其道之后,学生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的学业短板了——“你看,我学不好都是因为我对这个没兴趣”,“考试真的不适合我”、“语数英政史地太无聊,我要去追求我的兴趣我的理想”……

所以说,这套把“兴趣”摆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教育理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非但不能指引他们挖掘自身特长,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力,反而给了他们放任自己平庸懒惰自由散漫的借口。

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分数

高举“素质教育”论的人们,现在都有一种非常偏激的共性:就是憎恶分数,厌倦与考试有关的任何一切。

一些自诩“观念前卫”的家长,甚至对学校任何的分数评比行为都非常排斥,连老师汇报分数高低变化,要求试卷作业家长签名这些正常的教学督导工作都要反感,似乎只要一涉及到“分数”,就开始念叨“应试教育毒害学生”的口头禅。

瞧瞧这些家长被“素质教育”洗脑成了什么样?哪个国家的教育理论说过,提倡“素质教育”就可以不用在乎分数的?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西方正统的“素质教育”,也只是提倡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而已!什么叫“多元化”?就是指在分数之外,还有其他评价标准,但是,并不是指“分数”这一项就取消了,cancel了,OK?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哪怕它多么提倡“多元化”教育标准,但在众多评价标准之中,分数这个标准的权重,依然是占比最重的!占比最重的!占比最重的!

比如,留学界众所周知的,SAT(俗称美国高考)考不到2200分以上,常青藤大学是不会招你入门的(你把什么校外公益、社会实践、才艺获奖全部加上也没戏)。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人连这个基本常识都没搞懂——只有在分数达标的前提下,丰富的校外素质和才艺水平才能提升你的择校竞争力,帮助你战胜其他分数同样达标(分数可能比你还高)的竞争者;而如果分数不达标,一票就否决了你的所有才艺荣誉和光辉履历!这时候你分数之外的素质再牛逼,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不会寄到你的手上。

还记得野比大雄考砸的时候,是怎么苦苦哀求多啦A梦掏法宝授锦囊,怎么想法设法瞒过妈妈,避免被妈妈甩大耳光子的吗?樱桃小丸子这个学渣,多少次拿着分数糟糕的试卷,回家对着母亲绷紧的面孔瑟瑟发抖?我在东京的地铁里面,也没少看到过补习广告满天飞……呵呵,连亚洲最发达、基础教育已经十分强大的日本,尚且处处被考试文化的气息笼罩,何况中国这个连扫盲教育都不敢说已经百分百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呢?

误区四:家长口头鼓吹素质教育,背地里高价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的“魔窟”里送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很狡猾,自己经常在网上传播“素质教育论”,朋友圈里也充斥着“应试教育把学生害苦”的言论,但这并不阻止他们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几百块一节课的补习班,其中,学X思、新X方、邦X之类的应试刷题大本营更是他们最青睐的香饽饽。

他们不遗余力地攻击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这些平民子弟的应试工厂,却偷偷给自己孩子物色各种应试训练营——家长们的口是心非,非常值得玩味。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机构和个人,嗅到了“反应试教育”背后的巨大商机,利用家长对主流教育的拒斥和反感做文章,开办起了什么“快乐学堂”、“XX学班”、“田园教育”,然后用“高端素质教育”的动听名义包装自己。这些XX班XX堂动辄几千上万块的学费,都是掏空家长钱包的智商税啊!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素质教育”这个提法,反映了广大学子广大家长对现行主流教育机制的不满,过度强调分数和应试,的的确确曾经引发过不少弊端和悲剧,迫使在应试的高压之中不堪重负的人们努力寻找更优质的替代教育选项。应该说,这种反思和探索不乏积极正面之处,但也随之衍生出了很多更加负面的东西。

迄今为止,“素质教育”这个美好的名词,因其“能在快乐中学习”这种诱人属性,仍然蛊惑着一代代年轻人心驰神往,可惜,30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并没有带来更先进、更出色的教育实践,而是创造了一大批强行偏离主流的教育怪胎。

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一旦信仰了“素质教育”则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质疑、反对“应试教育”,甚至不惜以辍学的方式相对抗。他们另辟蹊径地投身“素质教育”之中,期望得到更好的前途,却反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和风险,赔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