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凄艳浑融?

高诗雨后小故事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一.时世、家世、身世,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多感”、“有情”,及悲剧色彩。

二.思想。

(一)儒佛道成分兼有。

(二)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出世念头,他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

(三)反对机械复古,为文不必援经据典,不必忌讳,应挥笔独创。

(四)用世。

1.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政治诗比重高。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反映甘露事变;《哭刘蕡》引入比兴象征手法。

2.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思想深度超出以前的同类作品。

3.咏史诗。内容多讽慨统治者的淫奢昏愚。如《隋宫》《贾生》《马嵬》《龙池》。

4.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1)部分表现用世精神。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

(2)更多人生感慨。如《有感》《天涯》。

(五)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六)抒情诗中最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是李诗艺术风貌的代表。

1.特点:古代爱情诗作者往往以玩赏态度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爱情观和女性观进步,以平等态度,从纯情而非色欲角度写爱情、女性,把爱情纯化升华得明净缠绵悱恻。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或多或少有悖于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和爱情的态度。

凄艳浑融的风格

一.刻意追求诗美。

(一)原因: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影响。

(二)把对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向往,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盛唐壮丽转为凄艳。

(三)艳。有来自六朝的渊源,但李诗艳而不靡: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使哀感凄艳。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写心境与感受。如“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其一)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四)不重意象外部联系;以艳丽通于浑融,艺术上具博大气象和完整性,原因:

1.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一致性。

2.技法纯熟:声调和谐、巧用虚字、事典巧妙、近体形式整齐规范,增加圆融畅适。

3.情感统一。浓郁的孤独、惘然、无奈、伤感情绪,弥漫诗中,使诗各部分融合贯通,浑然一体。如《春雨》《夜雨寄北》。

二.与齐、梁诗歌。

(一)齐梁诗主要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乏性情。

(二)李诗:

1.爱情和绮艳题材比重大,同时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与齐梁诗有渊源。

2.李爱情诗重表现感情领域,摆脱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深情绵邈。

3.有的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品位和境界远出齐梁诗之上。

三.与阮籍。

(一)朦胧不易索解,与阮籍相似。

(二)写法上:

1.李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主理,以哲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带哲理性幻设的、虚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的暗示诗旨。

2.阮诗略形取神,诗旨恍惚与缺少形象化的词语相联系;李吸收前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何焯《义门读书记》),不象阮籍虚化玄奥。

四.与李贺。

(一)贺诗幽奥隐微对商隐有直接先导作用,但贺诗奇诡,夹杂生而未化成分。

(二)商隐虽有部分古诗仿贺,但更主要用律体形式写幽奥隐微的情感,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贴。

(三)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补偿,感官欲求强:物象多具特别的硬度和锋芒;多用颜色字,瑰丽炫目;商隐虽美艳而少色彩刺激。

(四)商隐脱离贺的词诡调激,温润纯熟。

五.与杜甫。

(一)相似。

1.商隐崇杜,学杜古体,更重杜近体,商隐诗浑融可和杜诗浑成境界呼应。王安石“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

2.商隐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施补华《岘佣说诗》)跟杜一样,情思沉郁相近。

3.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都达到“浑”的境地。

(二)不同。

1.杜较商隐外向,诗境与社会自然直接沟通,所接是外部世界;商隐转向内心。

2.商隐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较杜更规范细密,其诗境跟心理意绪更浑融。

六.成就:

(一)对心灵世界作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表现:

1.对心灵世界丰富层次,变化复杂奥妙,难以言说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展示。

2.围绕表现心灵世界,对诗歌语言潜在能力发掘,善用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

(二)开拓全新艺术表现领域:

1.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2.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3.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诗歌发展的贡献。

1.所创的无题诗富有特色的新体式。

2.咏史诗情韵深长,善突破史的拘限,真正入诗的领域,更具典型性、抒情性。

3.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我、形神、情理等类关系上做出新贡献。

(四)体裁方面。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清吴乔:“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西昆发微序》)。


签收思念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命运将他带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年代。他家境寒微,仕途坎坷,一生屈沉幕府,没有腾达飞黄的机遇。正如同时代诗人惋惜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然而那坎坷不幸的人生悲剧造就了一代诗人,使他成为晚唐最著名的诗人。那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在中国诗歌百花苑中宛如一株株馨香别具的奇葩。

李商隐一生怀有凌世之才,诗歌具有独创精神,形成了深婉朦胧、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他与李白、李贺并称为唐诗“三李”,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被誉为“晚唐诗坛巨擘”。他一生写了600首律诗、绝句,富于文采,尤以爱情诗而名扬天下,他将他的柔韧气质和不屈不挠的对美的追求,凝聚在他的诗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谱成了反复歌唱、苦闷和希望互相交织的心曲,细腻地表现出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悲痛欲绝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那催人泪下的“一弦一柱思华年”。本文试以他的两首经典代表作品,谈一下李诗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

相见时难别亦难:写尽了凄艳相思之情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无题”爱情诗的力作,历来最为人们称道,此诗表现他与当朝公主身边一个道姑的热恋也是初恋的千古绝唱。

诗人气质非凡、才华横溢,很容易博得女子的青睐。每年七月十五皇家要在附近山上举行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此年安康公主主持,所有道士均可参加,当时李商隐隐居学仙,只能在侧倾听诵经。公主身边一个随身道姑与他一见钟情,二人在山上约会,又匆匆分手。公主的侍女是不能随便嫁人的,更何况是一位道姑。所以他们每次分手都好像是一场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离而又合,合而又分,不亚于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逢。两位有情人不知是悲还是喜,是祸还是福,也深知这是一种充满绝望的希望,一个满怀希望的绝望。苦恋之下,他写下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此时倾力抒写了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是啊,春蚕满腹青丝,生则为情而倾吐,不因作茧自缚而悲伤,青丝吐尽,茧即作成,命亦随之消亡,但死而无悔。蜡烛满腔情泪为情燃烧而长流,不因自煎自熬而悲伤,情泪流干,身亦成烬,但烛灭而无悔!多么崇高而 无私的爱的奉献啊!此时此刻,有多少人为之叹息为之伤感为之动容为之流泪。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条无所畏惧的春蚕,一支不怕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蜡烛,真是痴情苦恋,九死而不悔。

本诗写下了诗人无从遇合而又偏偏执着追求的爱情心愿。全诗以“别”字为中心,以相聚不易来衬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相见时难”包含了刻骨的凄艳思念和长久的期待,而“别亦难”则写出了别后所忍受的相思苦。这是一种绝望的不能实现的爱情,渴望相见但不能实现,令诗人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相见时难”,然而分别之后也为相思所煎熬,所以才叹道“别亦难”,从而写出了诗人无论与恋人相见,还是与恋人分别都不能摆脱爱情的痛苦。“难”字在句中两见,造成了重重重压之势,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紧接着诗人又感叹道:“东风无力百花残”。虽然是写东风无力,而百花衰败,实际上是写青春已逝,爱情无着,犹如无力之东风,衰败之百花。既写出了暮春景物之形,又传出了诗人无奈之情,不仅点明了暮春季节正是百花凋零的时候,东风无力挽回百花凋零的自然景物,也象征今日分别之不可挽回,此时突出了最能象征凄艳美的一个“残”字。东风无力、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云鬓改、月光寒,一切的一切,幸福美好的事物偏偏都残缺了,都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正因为诗人有浓厚的情思、深厚的文学功力,才生动形象地为后人留下了赞扬爱情至死不渝的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时不仅用春蚕蜡炬作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情意的缠绵,而且以“丝”与“思”谐音,深深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就像那一只只洁白的春蚕吐尽了满腹的丝,直到生命完结才罢休。以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比作情人的眼泪,直到生命的火焰燃尽,眼泪才干,是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明知思念与追求之无望,仍要苦苦思念,作无望的追求。明知这只会给自己带来终生痛苦,却甘愿背负痛苦。以此成为全诗,乃至全部爱情诗的最为精警感人,凄艳凄绝的爱情绝唱。

李商隐的高明处在于将抽象的思念和痛苦,化作了具体可感的想象,使人由春蚕默默吐丝到死,联想到诗人默默相思至终;使人由流泪的红蜡烛燃烧成灰方止,联想到诗人苦泪长流而至死方休,而“方”和“始”又进一步增强了“到死”“成灰”的对爱情的执着。“春蚕”扣在“丝”上,极写爱情的相思,“蜡烛”扣在“泪”上,尽述爱情不能如愿以偿的痛苦凄绝衷肠。这一缠绵,一哀伤,情调有异,又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恋人至死不渝的一往深情。

诗人接着以夸张的手法,拟想所爱的女子也沉浸在痛苦之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原来自己浓黑如云的秀发却出现了白丝,叹气之后,孤独无伴,怎能不感到月光的寒冷刺骨。最后终于迸发出希望的歌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既感到与情人的相见和分别的难舍难分却又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别后重逢的信念,并恳托神鸟为之探路,具有不屈不挠的韧性,也表明了自己将不顾一切阻隔,不断追求,希望“青鸟”这个小小的信使为自己传递信息。总之,这首诗是写诗人难舍难分的纯情,是“别”而再见之“难”,又围绕这一个“难”字,进行了层层抒写,并且是抽丝剥茧般地写出这一种离情别意的。诗人将全诗的情感高潮落在最后尾联之上,也可以说是心灵化了的理性高峰。这是美的追求,这是境界的突破,也是诗人才华的升华。

然而两人的恋情终被安康公主发现,道姑受刑。公主声言,不准身边的道姑还俗出嫁。诗人感叹宛如一场梦,堂堂一个男子汉却无力去挽救一个弱女子,眼睁睁看着爱情被摧残,恋人随公主进京。皇宫森严,怎能相见?诗人倍觉凄苦,极度悲伤之下在墙壁上题下了这首凄艳的绝句,流泪掷笔离去。

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

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

蓝田日暖玉生烟:擘画了空灵浑融之意

《锦瑟》被称为“一篇《锦瑟》解人难”(元好问《论诗绝句》)。千余年来喜欢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令人费解。红学家周汝昌说:

实际上这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诗人以极其朦胧含蓄的手法追述生平,自伤身世,写尽了年华空逝、往事千重、情肠九曲的人生感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晚年的一首扛鼎之作,也是一种更高层次地对宇宙世界的追寻,表达了空灵浑融之意境。诗人怀念着两个女子,一个是锦瑟姑娘,一个是亡妻寄托着绵绵哀思,沉痛悲愤。诗人拜师在令狐楚门下,被温庭筠带来的一位歌女锦瑟所迷恋,但歌女最终给温的大公子做了妾,诗人深感惋惜。妻子离去,娇艳的姑娘也弃他而去,近五十年的岁月,怎堪回首?为此写下了这首悲凄浑融的诗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时,锦瑟明指琴瑟,你为什么恰恰是五十根弦?“无端”暗示了诗人写作此诗只是发自一种“无端”的思绪。因为锦瑟的五十弦并非“无端”的,而是完全有“故”的,此时“无端”的只是诗人自己的情绪,并且“移情”到锦瑟上,暗指自己所钟情的女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核心意义仍在一个“思”字上。每一根琴弦发出的哀思都在思念着锦瑟般的华年往事,好似在诉说着锦瑟为什么偏偏用这么多弦弹,奏出哀绝凄艳的曲调,引起人对美好但终于幻灭的华年往事的回忆。这么多琴弦,正是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青玉案》)“佳人锦瑟怨华年”!(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此是一种追忆。

诗人接着用了两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制造出一种迷离恍惚、无限怅恨的难言情绪,极尽华年扑朔迷离、哀伤悲凄之境。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翩翩然而飞,竟然不知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又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正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胜惆怅。这是一个虽美却又虚无缥缈的梦,诗人引此入诗,只取庄周化蝶本身那种似真似幻的浑融境界,表明诗人的华年往事像庄周迷蝶一样美丽而虚缈。为此诗人只能像望帝杜宇那样化为杜鹃,把伤春之心寄托于杜鹃鸟的带血的哀吟声中。望帝是周朝一个君主,死后化为杜鹃鸟,鸣声悲苦,叫到嘴角流血不止。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诗人以此来暗示自己那带有悲剧美的华年往事如悲如泣、如诉如歌。这一个个美丽、伤感、动人的典故,充分表达了诗人悲凄的心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珠蚌每于月光之下,向月开壳,吸收月之精华,以养其珠;又有美人鱼卖绡时流泪成珠以赠买主之说。诗人把这两个极为感人的故事融入诗中,以此铸成了千古名句。紧扣“华年”发出一些新的意境: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鲛人泣泪好似颗颗明珠,而现实中的期待与追寻,就像月亮、明珠、鲛人泪一样,美好而虚幻,无法捕捉。暖日照耀下的蓝田山上,见玉气如烟浮动,不见地下玉之所在。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不多见,可见他的才华和功力。

诗人最后提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开端“华年”相互呼应,表现了几层曲折,进而说明了惆怅的痛苦心情。他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 发为诗句,感人至深,而他的诗,意象空灵,境界浑融,则是他诗歌最典型的艺术特色,从而创造了一个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具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的艺术佳境。

李商隐站在唐代诗坛的巅峰之上,以凄艳浑融的风格,为唐诗开创了又一新的境界。如果说李白、杜甫开创了唐诗的第一重境界,韩愈、白居易开创了第二重境界,那么晚唐李商隐、杜牧则开创了第三重境界。总之,李商隐的诗自辟蹊径,沉博凄艳,空灵浑融,为后世吟咏升华了出人意表的高度,其成就几乎是其他诗人难以超越的。


白云雁水


李商隐一生仕途失意,潦倒终身,为情所困,为情所累,无意间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十九岁以文才深得牛党令狐楚赏识,“令与诸子游” ,并改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 ,后得到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荐,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长期执政,他屡遭排挤,潦倒至死。

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

李商隐二十六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了王茂元之女,王茂元亦爱其才。很快,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就举行了订婚仪式,次年正月初五,举行了结婚仪式。

婚后夫妻感情殊好,但不久王茂元病故,李商隐被迫辗转各地,夫妻聚少离多,李商隐对妻子爱得真挚,小诗《夜雨寄北》至今为人称道,亦为之心酸。更不幸的是,结婚不到十二年,妻子也病故了 ,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得比一般人更深、更强烈!

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随着政治上的失望,李商隐关怀现实的诗篇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

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

关于这类诗李商隐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

现在看来,李商隐的这些诗可能有少数是别有寄托的,有的可能是悼亡之作,如《锦瑟》。但更多的应该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可是李商隐本人不肯言明,我们作再多的推究也是徒劳无益的。诗中希望、失望甚至绝望交织在一起,感情复杂难测。

以如下两首非同时所作的《无题》为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该,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李商隐的代表性作品。第一首写男女双方虽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实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细节鲜明,回忆清晰,欢乐与痛苦交织一起,挥之不去。

第二首里,执着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却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力量,尤其是春蚕、蜡炬两句,千百年来,已成公认的爱情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感人至深。

这两首诗都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他们一方面向往爱情,一方面又对封建礼教心存着重重的顾虑!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借鉴了李贺诗的奇幻象征手法,形成了神情悱恻,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