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兩個原因

虹野: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兩個原因

文/虹野

隨著對教育現狀的認知,人們對應試教育的現實認識的比較透徹,似乎也已經接受。自從某局長說“不要汙名化應試教育”起,不少教育一線教師和家長變成了“應試教育”的擁躉者。“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現狀也讓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焦慮。應試教育的弊端無論教師和家長都無比的清晰,可是素質教育無法落地也確實是一個客觀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界對素質教育喪失了信心。

虹野: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兩個原因

在和素質教育研究者、踐行者以及應試教育的擁躉者交流之後,發現素質教育之所以無法落地其根本原因在於對素質教育的錯誤理解。

素質教育常常被當做應試教育的對立面。其實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絕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並不是很清晰。在素質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清晰的時候,大家常常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對素質教育的外延的理解則是升學考試不考的內容。比如中考和高考不重視音體美,素質教育就應該重視音體美。一度把素質教育當做音體美小三門的教育。只要是學校教育裡面沒有的內容,似乎都是素質教育的範疇。因此很多機構把國學、戲曲、剪紙、計算機、閱讀、人工智能、研學旅行……等等學校課程之外的內容的學習都當做素質教育。而學校裡面的“數理化文史哲”的內容往往被素質教育踐行者所忽視。

虹野: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兩個原因

而這些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並沒有在教學理念、方法和效果上和應試教育有什麼區別,這也是社會上對“素質教育”不認可的原因。

素質教育踐行者除了內容上和應試教育對立之外,在方法是排斥“考試”。他們認為應試教育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頻繁的考試,而後簡單理解為應試教育就是“考試”的教育,在實操方面素質教育踐行者往往排斥“考試”,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不考試”的教育。這種觀念使得素質教育幾乎放棄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測量和評價”。儘管現在的“考試”屬於最低端的“評價”方式,但是沒有“考試(測量)”和“評價”的教育幾乎無緣現代教育的個性化發展,等於放棄了教育的量化研究。正是這個錯誤認知,使得素質教育無法進行科學的研究,讓素質教育在輿論上完敗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應該反對的是“頻繁”的以考代練的重複性的“考試”,而非是反對建立在現代統計學基礎上的“測量”和“評價”。

虹野: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兩個原因

所以應試教育擁躉者常常故意混淆“應試教育”和“考試”之間的關係,迫使素質教育踐行者放棄“考試”(測量)的方式來進行教研活動。

沒有了“數理化文史哲”等內容和現代測量工具的“素質”教育又怎麼可能真正落地呢?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