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9月初的這幾天,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園裡陸續開始上演了一場場的年度大戲——開學。每一位學生似乎帶著愁眉苦臉的表情,一步步、慢吞吞地走進教學樓。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與此同時,家長們在論壇又開始拼命吐槽:

“國外的素質教育多好,看看國內,就知道死讀書!“

“我家孩子每天做作業做到老晚,這學校的老師真是死板。”

“有錢了我要移民,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中輕鬆上名校!!“

…………

不過,近日英國5歲的小喬治王子的學習課程表在網上被人不斷轉載,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下面是英國《太陽報》的報道版面。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去年一年的學前班期間,5歲的小喬治已經學習了音樂、法語、藝術、計算機、戲劇以及芭蕾等課程。而在今年開學後,小王子的課程量課並沒有減少,各種各樣的新課程都在等著他,涉及的課程種類包括數學、科學、歷史、地理、語言、計算機,甚至還有戲劇、藝術、體育和芭蕾舞等……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誰說的人家國外的孩子天天玩,課一點都不重的??你以為作為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5歲小貴族,真的負責賣賣萌就好了?太天真了

欲帶王冠,必承其重。小編看了這課程表,也不禁為5歲的小王子捏了把汗,許多家長更是直呼,“連小王子都這麼努力,你還想給你孩子減負?還覺得“素質教育”很輕鬆嗎?”

快樂教育背後的真相

談起應試教育,人們總是想到一下這種場景: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一些家長恨得咬牙切齒,動不動就痛批“應試教育”毀了自己的孩子,難道西方的“素質教育”真的有那麼傳神麼?難道“素質教育”真的能在快樂中學習嗎?為什麼喊了這麼多年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加看重課外培訓,甚至求助於像去哪兒學這類的第三方諮詢機構來為孩子尋找合適的課程呢?

相比之下,在許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歐美學生似乎在課堂上很輕鬆,老師對他們也和藹可親,孩子們不僅作業少、假期多,似乎還不斷湧現出了很多擁有強大創造力的天才?學習真的能快樂嗎?魚和熊掌真的可以兼得嗎?

答案顯而易見,“素質教育”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快樂教育”也沒有這麼簡單。

在美國,如果你下午三點後去大家上轉一圈,你會發現很多黑人孩子已經在玩耍嬉戲了,而那些白人孩子呢?——他們都在補課。的確,美國課堂上的孩子們自由散漫,不受約束,連作業也沒有,不過這僅限於美國的“公立學校”;那些精英們的孩子大多數都在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上學,不僅紀律嚴格,而且學業負擔非常繁重,與我國的部分重點中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的“公立學校”和中國的“公立”意義完全相反(中國的公立學校=美國的私立學校=精英教育),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些在公立學校上學的人,60%以上都只是在虛度兩年時光,根本達不到大學的入學門檻。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還有人對唯分數論嗤之以鼻,談到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多麼的多元化、人性化……好吧。美國大學倡導素質教育的背後,羅振宇曾經把錄取途徑可總結為以下赤裸裸的三條:

①特長

你會擊劍、繪畫、騎馬、跨欄、足球、籃球……你去倫敦證券交易所實習過?你跟隨美軍做過採訪?這一切,都不過是美國精英階層用資源為子女堆疊出來的而已,中國鼓吹“素質教育”的家長,有多少可以做到呢?

②所謂的校友“傳承”

顧名思義,父母曾經是學校的學生,那麼子女將比一般人更容易被該學校錄取,因為在錄取過程中,有一道“校友面試”的關卡(不明覺厲),實質是為了維護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美國的主流地位而已。

③捐錢

美國的大學都是靠校友捐錢來維持運作的,並不只依靠政府撥款。例如比如說香港的慈善家陳樂宗,一次性給斯坦福大學捐款3.5億美元,結果第二年斯坦福在硅谷地區招收華人學生的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是一場騙局

在所謂的教育平等的口號背後,素質教育成為部分人維持自己千秋萬代地位的隱形工具,看似為全社會著想,實則只是為了自己罪惡的利益(就和某大V“xx蒙”一樣,為了牟利不擇手段,一天到晚為一些無知女性灌輸情感毒雞湯,到頭來自己卻離婚了)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看看喬治王子的課程表?素質教育=輕鬆自由?那只是騙局而已

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當你還在家裡減負的時候,別人還依然在培訓班繼續學習;當你還沉浸在無憂無慮的學校生活時,別人依然在課堂上揮灑著汗水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別人利用,自己卻還振臂高呼,為“部分精英”制定的規則吶喊助威,彷彿成為了社會的|“鬥士”?你想為“階層固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嗎?你想因為自己的淺薄毀了孩子的一生嗎?

悲哀,嗚呼哀哉。

社會的分層終究是會來的,但絕對不是現在。應試教育依然是中國社會相對公平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尊重孩子的發展,請從家長做起,從相信國內的老師和學校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