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主理人 林文炫 對談 櫳翠坊主理人 蔡奕哲

關於工夫茶

工夫茶是對於自我修行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櫳翠坊主理人蔡奕哲表示,過去的文人是以工夫茶來做為自我修行的部分,工夫二字講的其實是涵養工夫,所以它不是技術的功夫,工夫茶的“工”就不是單就技術而言,而是它有這個特殊的自我要求,是一種修身跟養性,所以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工夫。

蔡奕哲說工夫的“工”,有時間、有閒、有技術,而且要純熟,除了茶葉的栽培、製作,還有沖泡流程、用具都要講究,完整的包含了技藝和費心勞力、素養、造詣及閒空時間,這樣才能達到工夫兩個字。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泡茶之前

蔡奕哲的橄欖炭,稱為黑欖炭。這種黑欖炭一般都說很難點燃,但蔡奕哲是在紅泥爐中用龍眼炭來引它,炭要燒到全紅方能移到室內使用,這樣才能無雜無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若不是用好的炭去引好的炭,可能會不容易點起來。

接著用玉書煨來燒水,傳統的玉書煨會更比近來常見的砂煨要薄一點點,時間到了,蓋子就會跳,提醒著水已經微沸,所以諧音叫砂跳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關於轉杯

當水煮沸的時候,就要先分別溫壺,燙杯,也可以直接用溫壺的水來燙杯,有時候蔡奕哲也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樣的方式比較省水,可是如果真的要講究,就不是在省水這件事情上計較,而是要徹底的溫燙壺與杯,傳統在溫燙品杯的時候叫轉杯,傳統工夫茶流程裡面的轉杯很重要,一定不可以怕燙手用夾子,而是用雙手,他的轉法在臺灣的工夫茶的傳承裡面是向內轉,蔡奕哲說這種屬於文人的工夫是往內轉。為什麼不是往外轉?因為是修養自己及自我涵養,所以不是向外而是向內,必須要讓所有的事情都回到自己,就是反求諸己的意思,而這個滾杯的動作,正是蔡奕哲在茶人對於工夫的自我要求上,與坊間有所不同的之處。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所以這是文人跟佛門都會這樣子來面對所有的事情,這是修養自己的工夫。

當然,向內轉杯這種回到自己跟修養自己的工夫,其實是有一點困難的事情,平時就要常常練習,才能夠達到比較純熟的階段,所以工夫茶的練習,不可一日荒廢。

泡茶的“工夫”

過去比較精緻的武夷巖茶,常用這樣一小包裝,剛好一包就是一壺、一泡茶的量,過去的包裝是一張外、一張內,兩張紙包好後用漿糊粘貼,打開來的時候,裡面的這個紙就可以充作納茶紙,茶主人在泡工夫茶的時候,就會在紙上稍微理條 ---- 理一下茶葉的條索,做一下條索上的分類動作,讓細的條索往前走,粗的往後。

當壺溫燙過了,熱水也倒了杯子裡,完成燙杯轉杯後,接下來要置茶,一定要趁著壺很熱時把茶葉置入壺中,置茶後在壺、蓋之間放著納茶紙做隔水用,還要再淋壺一次,才取掉隔水紙,此時茶壺裡面會是乾的,接著再來沖茶、刮沫、再淋壺、巡城、點兵...一氣呵成,早期包裝的茶葉,碎末其實不少,在第一衝的時候要藉著衝出茶湯的泡沫,把這些茶末一起刮掉,沒有刮掉的話就會帶著雜味不好喝。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出湯時直接點茶到品杯,點茶技術要到位,這樣點出來的茶會讓每一個杯中湯色一致,茶葉的香氣滋味也都要一致,在品飲的時候不要一口就喝,蔡奕哲說,如果一口氣就喝掉茶時,人家會說我們在牛飲,會被視為粗鄙沒有水準,文人品茶時要徐徐咀嚼而體貼茶湯,再慢慢嚥下。拿品杯的方式則是三龍聚頂,以兩指護著杯沿做支點,一指撐著施力,就口後緩緩傾倒茶湯接唇,所以喝的時候頭不會仰,這樣子喝淨一杯茶,再擺回桌上。

工夫茶之所以被拿來作為待客跟檢視自己的一個方法,就是因為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的細節,一切需要按部就班來,在整個沖泡的過程裡面,也要隨時去檢視自己的專注度,若有把每一泡茶泡好,就代表在所有的事情上面都能夠很專心、很仔細的把它都做好,所以在文人工夫茶的行茶過程中,絕不會讓整個環境變得混亂,這樣才能隨時檢視自己,並對自我的要求達到一定的水準。

10分鐘“工夫茶”,修的是一輩子的的人品

蔡奕哲

櫳翠坊食茶空間

茶山保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習茶三十餘年

現致力於有機茶的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